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鯢屬

鎖定
小鯢屬(Hynobius)為小鯢科的 1屬,通稱小鯢。皮膚光滑;頭部扁平呈卵圓形;無唇褶,有眼瞼;犁骨齒位於犁骨後緣,內枝長於外枝,成“□”字形;有頸褶;軀幹圓柱狀或略扁,體側有肋溝 13條左右;有肺;指4、趾5;尾基較圓,向後逐漸側扁。僅見於亞洲東部,有20餘種,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日本種類最多,中國現有9種,分佈於東北華中台灣省
拉丁學名
Hynobius
別    名
小鯢
動物界
小鯢科
20餘種
中文學名
小鯢屬

小鯢屬分佈範圍

小鯢屬 小鯢屬
小鯢屬主要分佈在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分佈14 種(包括在中國分佈的東北小鯢H. leechii ) , 其中4 種小鯢尾圓柱形,泄殖腔孔基部橫切面圓形( 包括H1 okiensis H1 naevius,H1stejnegeri,H1 kimurai ) ; 尾側扁者10 種,其中11 條肋溝者5 種(包括H1 abei,H1 lichenat us,H1 retardat us,H1 nigrescens,H1sadoensis ),12 條肋溝者2 種( 包括H1 tokyoensis,H1 dunni ),13 條肋溝者3 種(包括H1 leechii,H1 nebulosus,H1 tsuensis),但後者四肢短,貼體相向時有1 種指趾端相觸(東北小鯢) ,其餘2 種指趾不相遇。本新種尾側扁,泄殖腔孔基部橫切面橢圓形,13 條肋溝,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端重疊較多等特徵與日本和朝鮮半島產小鯢明顯不同(Sato Ikio,1943)。

小鯢屬小鯢屬習性

中國的小鯢習棲於山區土壤鬆軟潮濕、植被茂密的溪流及其附近。以陸棲為主,常隱匿在覆蓋有苔蘚或落葉的石縫、土隙內。晝伏夜出。以蚯蚓、軟體動物、蝦類和多種昆蟲為食。繁殖期2~5月,因種而異。在此期間,成鯢多進入溪內或泉水洞內尋偶配對。體外受精,每一雌鯢產出卵鞘袋兩條,一端結成柄狀,並固着在石壁或水草上,另一端遊離,漂於水中。卵鞘袋堅韌,長90~270毫米,直徑9~20毫米,每條有卵13~50餘粒,單行或交錯排列。義烏小鯢的胚胎達20毫米左右時長出前肢芽,有1對平衡枝,外鰓3對,此時卵鞘袋遊離端溶解破裂,幼體出鞘進入水中生活。幼體常在岸邊或水內覓食藻類、水綿和水生小昆蟲等。人工養殖可投飼蚯蚓。一條成鯢1次可吃兩條100毫米長的蚯蚓。幼鯢喂以孑孓或蚯蚓的碎片。
現生有尾目中以小鯢科最為原始。原始類型可能是分佈於大陸的小鯢,在日本分化成多種小鯢。

小鯢屬中國小鯢屬概況

中國至今已知有8 種。其中台灣產3 種:即阿里山小鯢H1 arisanensis ( 1922 ) ,台灣小鯢H1 f ormosanus ( 1922 ) 和楚南小鯢H1sonani(1922)。有學者將阿里山小鯢作為台灣小鯢的同物異名。它們犁骨列特長,內枝長超過外枝長4 - 6倍,第五趾常退化,與新種明顯區別。豫南小鯢H1 yunanicus (2001) 犁骨齒列特殊,淚骨不入眼眶,鱗骨內側突起明顯,尾更短,只佔頭體長之62 % (陳曉虹等,2001) ,與新種有較大區別。 [1] 
中國小鯢H1 chinensis (1889) 模式標本藏於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原始描述極簡單,多年來模式產地未再採到標本,Zhao and Adler (1989) 重新描述全模標本,填補了原記錄的不足,為新種比較提供了可靠依據。
1933 年,張作幹把在浙江温嶺採到的小鯢鑑定為中國小鯢( H1 chinensis),蔡春抹(1985) 把浙江義烏、鎮海採到的小鯢及卵命名為義烏小鯢( H1 yiw uensis)。研究過浙江產小鯢的學者,目前一般都認為上述二者為同物異名關係,至於應否定哪種,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Chang,1933 ;Zhao and Adler,1989 ; 葉昌媛等,1993)。既然大家都認為是同一種,本文就把二者合一以產地表示之來與新種比較(表2) ,目的是説明新種與它們有區別。
安吉小鯢H1 amjiensis ( 1991) 該種體較大,尾較長,卵袋轉三圈以上。東北小鯢H1leechii 體較小,具黑圓斑,犁骨齒列較短等。上述4種都屬犁骨齒列相對短的類羣,形體也比較接近。

小鯢屬下屬分類

小鯢屬 Hynobius Tschudi,1838
河氏小鯢- H. abei Sato,1934
安吉小鯢- H. amjiensis Gu,1992
阿里山小鯢- H. arisanensis Maki,1922
布氏小鯢- H. boulengeri (Thompson,1912)
中國小鯢- H. chinensis Günther,1889
鄧氏小鯢- H. dunni Tago,1931
台灣小鯢- H. formosanus Maki,1922
H. hidamontanus Matsui,1987
比睿山小鯢- H. kimurae Dunn,1923
東北小鯢- H. leechii Boulenger,1887
費氏小鯢- H. lichenatus Boulenger,1883
黑疣小鯢- H. naevius (Temminck and Schlegel,1838)
雲斑小鯢- H. nebulosus (Temminck and Schlegel,1838)
黑小鯢- H. nigrescens Stejneger,1907
隱岐小鯢- H. okiensis Sato,1940
H. quelpartensis Mori,1928
滯育小鯢- H. retardatus Dunn,1923
玉山小鯢- H. sonani (Maki,1922)
琥珀小鯢- H. stejnegeri Dunn,1923
H. takedai Matsui and Miyazaki,1984
東京小鯢- H. tokyoensis Tago,1931
對馬小鯢- H. tsuensis Abé,1922
H. turkestanicus Nikolskii,1910
H. yangi Kim,Min and Matsui,2003
義烏小鯢- H. yiwuensis Cai,1985
豫南小鯢- H. yunanicus Chen,Qu and Niu,2001
掛榜山小鯢- 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 sp.nov,2004
貓兒山小鯢- Hynobius maoershanensis sp.nov,2006
參考資料
  • 1.    沈猷慧 鄧學建 王斌 .湘中西部小鯢屬一新種——掛榜山小鯢(兩棲綱:小鯢科): 《動物學報》,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