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杭越之戰

鎖定
杭越之戰指的是唐朝末年,杭州的錢鏐與佔據浙東的劉漢宏和董昌之間的兩次戰爭,最後錢鏐獲勝,統一浙江兩道,創立了吳越國,為五代十國之一。
名    稱
杭越之戰
發生時間
唐末
地    點
杭州 浙江錢塘江以南
參戰方
錢鏐 劉漢宏 董昌
結    果
錢鏐獲勝
參戰方兵力
二十萬
主要指揮官
錢鏐 顧全武 劉漢宏 董昌

杭越之戰戰前展望

越王勾踐滅吳之後,首都一度北遷山東琅琊,但越國終於不能在中原立足,又退回江南,仍舊建都於吳(蘇州)。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江南屬於會稽郡,而會稽郡治在蘇州。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今屬紹興);而北部則分立為吳郡,治所仍在蘇州。吳郡所轄的錢唐縣便是今日杭州的前身(縣治在靈隱山下),錢唐縣的命運在隋唐時期發生了轉折。一方面,在這一時期,隨着生產力的提高,人們逐漸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通過在杭州灣北岸修築海塘以抵禦海潮的侵襲,在平原內部太湖沿岸修築湖堤以阻止湖水的上岸漫溢,在平原區內部興修塘浦以利排水,促進了杭嘉湖平原低窪區的開發;另一方面,公元589年,隋滅陳之後將原錢唐郡和原本遠離吳興、吳郡治所的兩郡南部轄地析置杭州(大業年間改為“餘杭郡”),隨後以錢塘縣為郡治所在。更為關鍵的是,大業六年(610年)十二月,隋煬帝下令“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而江南河的終點,恰在錢唐縣。於是,杭州這塊曾經處於吳郡和會稽郡邊緣地帶的土地一躍而“咽喉吳越,勢雄江海”,確立起了它在整個錢塘江下游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所謂“水牽卉服,陸控山夷”。經濟繁榮勢必帶來人口的增加。江南河開通前的公元609年,餘杭郡的户口不過1.5萬,到了不久之後的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已經猛增一倍,達到3萬户,再過一個世紀,到天寶年間(742-755年),又翻了一倍還多,達到8.6萬户,59萬口。這時,杭州地近江海造成的“水泉鹹苦”對城市居民飲用水的危險越來越突出,唐德宗年間出任杭州刺史(781-784年)的李泌築六井,挖土引西湖水入城蓄水為池,“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餘”,使遇上大旱之年西湖水竭,也可確保城中居民日常飲用水無虞,徹底解決了這一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到了唐代後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每年朝廷從杭州所收商税高達50萬緡,幾乎佔全國財政收入的4%。在元和八年(812年)中央政府任命盧元輔為杭州刺史的制文中已經出現了“江南列郡,餘杭為大”的讚譽。而由於山林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導致東漢時曾經橫合三百里、溉田九千餘頃的鑑湖日益淤積,在803年後甚至四年三竭。鑑湖水利功能的喪失對越州(今紹興)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惡果。唐朝元和年間,越州的户口已經被杭州超過。唐僖宗廣明初年(880)十二月,為應付“盜賊四起”的局面,杭州一帶以“捍衞鄉里”的名義,把臨安、餘杭、於潛、鹽官、新城(今富陽新登)、唐山(今臨安昌化)、富陽、龍泉(今西湖區一帶)八個縣的鄉兵聯合起來,稱為“杭州八都兵”。[1]

杭越之戰戰役過程

第一次杭越之戰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他逐漸佔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1] ,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劉漢宏本兗州小吏,投機造反,見機投降,降後又反,反了又降,最後到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浙江東道觀察使因貪污被免職,昏庸朝廷怕劉漢宏再造反,認為以降將代替貪官正適宜,居然就讓他官升浙東觀察使(相當如今一省行政長官)。劉漢宏通過投機名列藩臣,割據一方,心猶不足。越州府院有棵千年大樹,他命令部下砍倒,説:“我將斬白蛇,豈止此樹耶!”——據説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建立漢朝,劉漢宏也要斬白蛇,就是要做劉邦第二的意思了。既然如此,那他自然就要先兼併浙江西道,於是錢江對岸的杭州,就首當其衝了。僖宗中和二年(882)七月,劉漢宏派兵二萬進屯西陵(今蕭山西興),兵叩杭州大門。杭州的錢鏐881年剛剛掌握“八都兵”兵權,次年就遇上了勁敵。當時的杭州雖有錢塘、臨安、餘杭、鹽官、富春、新登、於潛、唐山八縣,實際地方只有今天杭州地區的一半(另一半屬睦州),臨安、於潛、唐山合起來就是今天的臨安,富春、新登合起來是今天的富陽,“八都兵”兵力不到萬人。而劉漢宏有越、明、台、温、處、婺、衢七州,可用兵力幾十萬。呵呵,以一州敵七州,不是開玩笑,可錢鏐居然沒有畏懼,而是充分利用錢塘江天險,與之周旋。當時的錢塘江,比今天闊多了,西陵就在江邊,是個古渡頭。杭州兵在江干(江干,本義江邊、江岸,杭州地名,當時的“江干”指鳳凰山江邊,今南星橋一帶)守候數日,一日夜半江霧四起,錢鏐率兵暗渡,兵分兩路,一路到敵營大殺,一路四周因風放火,劉軍大亂,率兵者棄軍而逃,杭州兵內外夾攻,劉軍死傷大半。敗報到越州,劉漢宏大怒,調婺、衢等四州兵,共七萬餘,再到西陵,連營數里,伺機渡江。錢鏐又於拂曉突然襲擊,大破浙東四州聯軍。之後,劉漢宏重新集結兵力,中和三年(883)三月,聯結山寨洞營九十三處,總兵力十萬以上。錢鏐兩次西陵大捷後,由積極防禦轉為主動出擊,不等劉軍再逼西陵,就從富陽渡江,各個擊破洞寨三十餘處。劉漢宏聞訊,親自到諸暨古剝嶺督陣。錢鏐不與正面衝突,先奪諸暨縣城,後乘劉漢宏舉棋不定,全力撲向古剝嶺,大破劉軍,劉漢宏狼狽逃回越州。接着,劉漢宏再派越州精鋭“排門軍”,襲擊錢鏐之後,無奈又輸一局。劉漢宏也是“好漢”,連輸三局不服輸,中和三年(883)十月,從温、處等州調得水陸兵十餘萬,孤注一擲,親為統帥,要與錢鏐在西陵決一死戰。錢鏐不從正面進擊,改由漁浦攻側翼,佔蕭山後,背襲劉軍。劉漢宏從温州弄來的五百餘戰艦不能發揮作用,只能與錢鏐陸上決戰。從中午殺到午夜,越兵大敗,劉漢宏易服改妝,混入潰兵而逃。次日,劉漢宏收得四萬敗兵,再來雪恨,結果全軍覆沒,五員大將喪命,劉漢宏僅以身免。這次西陵決戰,錢鏐大獲全勝,得戰艦、馬匹、兵甲無數,從此雙方力量改變,攻守易勢。劉漢宏從此再無力發動攻勢,只能保守越州。與劉漢宏志同道合的温州刺史再治大艦,開到望海(今鎮海),派兵分屯越州四周。錢鏐欲取越州,沒有必勝的把握。恰好這時唐僖宗派人來要求雙方罷兵議和,錢鏐順水推舟,班師歸杭。此後杭、越僵持了近三年。僖宗光啓二年(886)十月,錢、劉之戰,進入尾聲。錢鏐要攻越州了,他的作戰計劃是繞道到越州東,先殲温州兵,再回攻越州城。錢軍直插越州東南數十里的平水鎮,連夜開山道數百里,奇兵突襲曹娥鎮,再火燒温州戰艦,劉軍土崩瓦解,越州孤城就圍。劉漢宏棄母帶妻逃往台州。未經激戰,越州城破。劉漢宏被台州刺史捉住送越州,為錢鏐所殺。錢軍攻克越州,最後解決劉漢宏,勢如破竹,僅僅用了六天時間。
第二次杭越之戰
消滅劉漢宏後,部下要推錢鏐為浙東之主,但錢鏐無意放棄杭州這個根本,讓老搭檔、同鄉董昌到越州做了“知浙東軍府事”,自己仍然回到杭州,稱“知杭州軍州事”。僖宗光啓三年(887),唐朝廷正式任命董昌為浙東觀察使,錢鏐為杭州刺史。董昌在越州,苛捐雜税,橫徵暴斂,為政暴虐,動輒殺人。遇民訴訟,讓雙方擲骰子定是非,輸者即死。又不斷向朝廷貢獻,《資治通鑑》説他貢獻之勤,“為天下最”,他希望能因此被封為“越王”,可目的沒有達到,就乾脆自稱皇帝了。昭宗乾寧二年(895)二月,他在越州子城(即內城,又稱牙城,外城相對又叫羅城)門樓上,穿戴皇帝衣帽,自立為“大越羅平國”皇帝,改元“順天”。董昌虐民叛唐,不僅可伐,而且當伐。這時錢鏐已是浙西節度使,當時軍閥混戰,並不需要朝廷許可,但是錢鏐還是做足政治功夫,先派人勸告,董昌不聽,再兵諫,兵諫無效,再申奏朝廷。昭宗乾寧二年(895)六月,朝廷委任錢鏐為浙東招討使。這樣,戰爭不僅名正言順,而且事後朝廷還必須有加官進爵的行動。打董昌,錢鏐就懶得親自動手了,只派大將顧全武領軍。乾寧三年(896)春,顧全武軍在石城戰勝越州軍,另外,明州刺史助錢鏐攻餘姚,餘姚降。該年夏,顧全武進圍越州城,就在很快要結束戰鬥的時候,淮南軍閥楊行密攻入浙西,取蘇州,救董昌。顧全武對錢鏐説,這是楊行密的圍魏救趙之計,還是應該先拿下越州,免得後顧之憂,再救蘇州不遲,錢鏐稱善。於是顧全武分兵七路攻越州各城門,羅城破,董昌逃入內城,錢鏐在杭州聞報,派人送信給董昌,説只要投降,可以不殺,送歸老家臨安為民。董昌無可掙扎,只有請降。顧全武選派將士,用船載董昌去杭州,行到西小江(錢清江),董昌忽然羞恥之心更勝求生之念,對幾個舊隨從説:“我與錢鏐同起鄉里,今狼狽如此,又有什麼面目去見他!”隨從無言可對,董昌瞪大眼睛,大叫數聲,投水而死。董昌滅亡,乾寧三年(896)十月,浙江東道節度使頭銜也歸錢鏐所有。起初越州城被圍時,董昌在城內搜刮民間財物,剋扣士兵口糧,城破之日,他的倉庫裏,財物裝滿五百間房,糧食多達三百萬斛。唐昭宗褒獎錢鏐削平董昌的功績,稱讚他“披攘兇渠,蕩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靈……志獎王室,績冠侯藩”。他稱錢鏐的功勞“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顧功”。因此,他“用賜其金版,申以誓詞: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永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杭越之戰文物 杭越之戰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