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鵑屬

(鳥綱鵑形目杜鵑科下的一屬)

鎖定
杜鵑屬(學名:Cuculus):該屬共有10種鳥類,體型變化較大,一般在24-37釐米之間。都有一個長尾巴和強健的腿爪。中國最常見種為四聲杜鵑大杜鵑
常隱棲樹林間,平時不易見到。叫聲格外洪亮,每隔2-3秒鐘一叫,有時徹夜不停。雜食性,啄食松毛蟲、金龜甲及其他昆蟲,也吃植物種子。不營巢,在葦鶯黑卷尾等的鳥巢中產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
廣泛分佈於北極圈以外的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因嗜食昆蟲(尤其是毛蟲)而對農、林業有益,但對寄主的卵和雛鳥有相當害處,習性奇特,為鳥類中所罕見。
中文名
杜鵑屬
拉丁學名
Cucu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鵑形目
杜鵑科
亞    科
杜鵑亞科
杜鵑屬
10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外文名
Cuckoos

杜鵑屬形態特徵

杜鵑屬的鳥類體型變化較大,一般在24-37釐米之間。都有一個長尾巴和強健的腿爪。中國最常見種為四聲杜鵑大杜鵑
杜鵑屬鳥類
四聲杜鵑頭頂和後頸暗灰色;頭側淺灰,眼先、頦、喉和上胸等色更淺 ;上體餘部和兩翅表面深褐色 ;尾與背同色,但近端處具一道寬黑斑。下體自下胸以後均白,雜以黑色橫斑,與大杜鵑相仿,唯黑斑寬度可達3-4毫米,斑距約6-8毫米。 [1] 
大杜鵑額淺灰褐色,頭頂、枕至後頸暗銀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藍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軸紋褐色,沿羽軸兩側綴白色細斑點,且多成對分佈,末端具白色先端,兩側尾羽淺黑褐色,羽幹兩側也具白色斑點,且白斑較大,內側邊緣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兩翅內側覆羽暗灰色,外側覆羽和飛羽暗褐色。飛羽羽幹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側近羽緣處具白色橫斑;翅緣白色,具暗褐色細斑紋。下體頦、喉、前頸、上胸,以及頭側和頸側淡灰色,其餘下體白色,並雜以黑褐色細窄橫斑,寬度僅1-2毫米,橫斑相距4-5毫米;胸及兩脅橫斑較寬,向腹和尾下覆羽漸細而疏。 [2] 

杜鵑屬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森林和山麓平原地帶的森林中,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林緣疏林地帶活動較多。有時也出現于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緣地帶、農田地邊樹上。遊動性較大,無固定的居留地。 [3] 

杜鵑屬生活習性

該屬有幾個物種是遷徙的。杜鵑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為旅鳥,春季多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
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從未見到成羣現象。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喜吃鱗翅目幼蟲,如松毛蟲,樹粉蝶幼蟲、蛾類等,有時也吃植物種子等少量植物性食物。
遊動性較大,無固定的居留地。性機警,受驚後迅速起飛。飛行速度較快,每次飛行距離也較遠,鳴聲高吭宏亮,1公里內也可聽到,有時邊飛邊叫,甚至晚上也鳴叫。
該屬動物均有“託嬰”行為,即產卵於其它鳥類的巢中,幼鳥孵化後會把同巢的寄主卵或幼鳥推下,讓寄主親鳥只撫養自己。其寄主鳥類個體往往比杜鵑幼鳥還小,故形成“以小飼大”的奇特畫面。 [3] 

杜鵑屬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加蓬、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爾代夫、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巴巴多斯、佛得角、科摩羅、科特迪瓦、法羅羣島、岡比亞、格陵蘭、冰島、印度尼西亞、萊索托 馬約特 帕勞、塞舌爾、美國(佐治亞州)、安哥拉、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 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幾內亞、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盧旺達、塞拉利昂、斯威士蘭、多哥。 [4] 
杜鵑屬分佈圖 杜鵑屬分佈圖

杜鵑屬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繁殖期間鳴聲頻繁。反覆不變的重複同一單調的聲音,有時晚上也可聽見。無固定配偶,自己不營巢,通常將卵產於雀形目鳥類巢中,如短翅樹鶯、灰腳柳鶯冠紋柳鶯冕柳鶯灰頭鷦鶯、縫葉鶯、白喉短翅鶯、灰背燕尾黃喉鵐樹鷚大葦鶯灰喜鵲黑卷尾、黑喉石鵑等鳥巢中,由義親代孵代育。 [3] 
該屬物種在寄主的巢裏會產下與寄主的卵相同顏色的卵,卵的顏色也常隨寄主卵色而變化。以求和那些雀形目鳥類的卵相匹配。雌杜鵑專門研究特定的宿主物種(通常是產生它們的物種),併產生與該宿主的卵非常相似的卵,杜鵑卵孵出的時間比寄主的早,雛鳥的生長速度更快;在大多數情況下,杜鵑雛鳥會驅逐寄主的鳥卵或幼鳥。 [2] 

杜鵑屬該屬物種

杜鵑屬(10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英文名稱
1
Cuculus canorus
Linnaeus, 1758
Common Cuckoo
2
Cuculus clamosus
Latham, 1802
Black Cuckoo
3
Cuculus crassirostris
Walden, 1872
Sulawesi Hawk-cuckoo
4
Cuculus gularis
Stephens, 1815
African Cuckoo
5
Cuculus lepidus
S. Müller, 1845
Sunda Cuckoo
6
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 1838
Indian Cuckoo
7
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1790
Lesser Cuckoo
8
Cuculus rochii
Hartlaub, 1863
Madagascar Cuckoo
9
Cuculus saturatus
Blyth, 1843
Oriental Cuckoo
10
Cuculus solitarius
Stephens, 1815
Red-chested Cuckoo
[5] 

杜鵑屬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4] 

杜鵑屬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