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通杜鵑

鎖定
普通杜鵑(學名:Cuculus canorus):中小型攀禽。額淺灰褐色,頭頂、枕至後頸暗銀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藍灰色。下體頦、喉、前頸、上胸,以及頭側和頸側淡灰色,其餘下體白色,並雜以黑褐色細窄橫斑;胸及兩脅橫斑較寬,向腹和尾下覆羽漸細而疏。
頭骨的跗蓋型為索齶。嘴形稍粗厚,微向下曲,但不具鈎。翅有第5枚次級飛羽。尾8-10枚。腳小而弱,足呈對趾型,即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後。雛鳥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羽無副羽。不自營巢,在其他鳥類巢中產卵。
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森林中,有時也出現於農田和居民點附近高大的喬木樹上。性孤獨,常單獨活動。主要以松毛蟲、舞毒蛾、松針枯葉蛾,以及其它鱗翅目幼蟲為食。分佈於北極圈以外的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
拉丁學名
Cuculus canorus
別    名
杜鵑
歐洲杜鵑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鵑形目
杜鵑科
亞    科
杜鵑亞科
杜鵑屬
普通杜鵑
亞    種
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中文名
普通杜鵑
外文名
Common Cuckoo

普通杜鵑形態特徵

普通杜鵑
普通杜鵑(10張)
普通杜鵑成鳥 整個上體石板黑石,腰及尾上覆羽色較亮;尾羽褐黑色,有白色羽端斑,沿羽軸兩旁具一對對通連而不對位的白點斑,這些白斑在外側尾羽為形較大,且連成橫斑狀,羽緣也常有一列白色鋸齒形斑;翅表暗褐色,略見綠色光澤,飛羽的羽幹黑褐色,外側初級飛羽內翈具一列白色橫斑;翅緣白色而具褐色橫斑。頭側及頦、喉至上胸淡灰色;下體餘部包括腋羽、翼下覆羽、覆腿羽等白色,滿布不規則的、狹形的(在腹部者寬度約2毫米強)黑褐色橫斑,以尾下覆羽的橫斑最粗,且相距最寬。 [2] 
幼鳥頭頂、後頸、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緣,形成鱗狀斑,以頭、頸、上背為細密,下背和兩翅較疏闊。飛羽內側具白色橫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緣;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軸及兩側具白色斑塊,外側尾羽白色塊斑較大。頦、喉、頭側及上胸黑褐色,雜以白色塊斑和橫斑,其餘下體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 [2] 
虹膜黃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近黃色。腳棕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153克,♀91-135克;體長♂302-345毫米,♀260-334毫米;嘴峯♂18-23毫米,♀19-23毫米;翅♂203-240毫米,♀187-223毫米;尾♂150-190毫米,♀147-189毫米;跗蹠♂20-24毫米,♀19-26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普通杜鵑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森林中,有時也出現於農田和居民點附近高的喬木樹上。 [2] 

普通杜鵑生活習性

主要為夏候鳥,部分旅鳥。春季於4-5月份遷往繁殖地,9-10月份遷走。性孤獨,常單獨活動。飛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線前進。飛行時兩翅震動幅度較大,但無聲響。主要以松毛蟲、五毒蛾 、松針枯葉蛾,以及其它鱗翅目幼蟲為食。也吃蝗蟲、步行甲、叩頭蟲、蜂等其它昆蟲。 [2] 
繁殖期間喜歡鳴叫,常站在喬木頂枝上鳴叫不息。有時晚上也鳴叫或邊飛邊鳴叫,叫聲淒厲宏亮,很遠便能聽到它“布穀——布穀”的粗獷而單調的聲音,每分鐘可反覆叫20次。鳴聲響亮,二聲一度,像“KUK-KU”。 [2] 

普通杜鵑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加蓬、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爾代夫、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敍利亞、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1] 
旅鳥:巴巴多斯、佛得角、科摩羅、科特迪瓦、法羅羣島、岡比亞、格陵蘭、冰島、印度尼西亞、萊索托、馬約特、帕勞、塞舌爾、中國(台灣島)、美國(佐治亞州)。 [1] 
普通杜鵑分佈圖 普通杜鵑分佈圖

普通杜鵑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求偶時雌雄鳥在樹枝上跳來跳去,飛上飛下互相追逐,併發出“呼-呼-”的低叫聲。之後雌鳥站在樹枝上不動,兩翅半下垂,頭向前伸,雄鳥隨即飛到雌鳥背上、顫抖雙翅進行交尾,2-3分鐘後,雄鳥飛離雌鳥,停棲於30-40米外,稍停在飛到雌鳥身邊,也曾見到3只杜鵑在一起追逐爭偶現象。普通杜鵑無固定配偶,也不自己營巢和孵卵,而是將卵產於大葦鶯麻雀灰喜鵲伯勞、棕頭鴉雀、北紅尾鴝棕扇尾鶯等各類雀形目鳥類巢中,由這些鳥替它帶孵帶育。 [2] 

普通杜鵑亞種分化

普通杜鵑(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普通杜鵑中國亞種(大杜鵑
Cuculus canorus bakeri
Hartert, 1912
2
普通杜鵑巴利阿里羣島亞種
Cuculus canorus bangsi
Oberholser, 1919
3
普通杜鵑指名亞種
Cuculus canorus canorus
Linnaeus, 1758
4
普通杜鵑蒙古亞種
Cuculus canorus subtelephonus
Zarudny, 1914
[3-4] 

普通杜鵑保護現狀

普通杜鵑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普通杜鵑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種羣數量較普遍,是一種很有益的森林鳥類,能消滅大量森林害蟲,在植物保護和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方面都有很大意義。應注意保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