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舉

鎖定
杜舉,即古人飲酒之時並不碰杯,而是祝完酒辭後高舉酒杯再飲之。稱之為揚觶。 “杜舉”典故在《禮記》和《左傳》兩書都有記載,細節上有些出入,主要內容是一致的。《禮記·檀弓下》記載的主人公叫杜蕢,三個配角分別是晉平公、師曠和李調;《左傳·魯昭公九年》則分別記為屠蒯、晉侯(公)、工和嬖叔。
中文名
杜舉
釋    義
古代飲酒文化

杜舉故事翻譯

公元前533年,晉國大臣智悼子荀盈去逝還沒有正式下葬,晉平公卻與音樂主管師曠及嬖臣李調喝起酒來,並擊鐘奏樂。這時御膳房總管杜蕢從外面走進門來,三步並作兩步地蹬上宴席前的台階,向晉平公請求把盞敬酒。晉平公點頭答應。杜蕢先斟滿一杯酒,捧給師曠説:“曠先生,喝掉這杯酒!”師曠喝過。杜蕢又斟滿一杯,捧給李調:“調先生,喝掉這杯酒!”李調也順從地喝過。杜蕢再斟滿一杯,面對着晉平公,二話沒説,一飲而盡,放下酒杯,起立,轉身就走。杜蕢的舉動把晉平公、師曠、李調君臣三人搞得面面相覷,“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晉平公急忙叫住正下台階的杜蕢:“蕢先生,等一下,看你剛才的意思,像是要開導寡人,所以我沒有和你搭話兒。你讓曠先生喝酒,是為什麼呢?”杜蕢重新入座,回答説:“曠先生是音樂主管,是幫君主您聽聲辯音的,是君主您離開身體的另一雙耳朵。甲子日和乙卯日是忌日,因此在子卯兩日,國君要撤去宴飲鐘樂,學子要停下學業,就因為忌日有所思念而痛心。君主您的大臣都是您的左膀右臂。如果膀臂斷了,那樣的痛心不知比子卯日的痛心要厲害多少!作為樂師,曠先生應該聽到您心中痛苦的呻吟聲,但他還是陪您喝酒聽樂,説明曠先生沒有聽到應該聽到的聲音,您的這雙耳朵聾了。所以我請他喝酒。”“那麼你讓調先生喝酒,又是為什麼呢?” 杜蕢回答説:“調先生是君主您的近臣,是幫您查顏對色的,是君主您離開身體的另一雙眼睛。服飾是用來表達禮儀的,禮儀是行事的規矩,行事就要有行事的態度,而態度會寫在臉上。今天,君主您的臉色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態度,調先生也沒有注意到這些,説明您的這雙眼睛瞎了。所以,我請調先生喝酒。”“那麼你自己喝酒,又是為什麼呢?”“我杜蕢主管御膳房,是幫君主您品嚐滋味的,是君主您的離開身體的另一隻舌頭。味的作用在於理順心氣,心氣用來充實意志,意志用來確定言語,言語在於發出命令。今天,君主您離體的耳朵和眼睛都失職了,而君主您卻沒有發出讓他們復職的命令。這是我的罪過,是我沒有把握好滋味。所以,我罰自己喝酒!”晉平公聽罷,沉吟道:“寡人也有過錯啊!斟酒,罰寡人一杯!”平公喝過,杜蕢接過酒杯,高高揚起向四周傳示。這時晉平指示身旁的侍者説:“我死以後,一定要把這隻酒杯保留好,不準扔掉!”

杜舉故事原文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無廢是爵也!」至於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禮記·檀弓》
(九年) 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六月,卒於戲陽。殯於絳,未葬。晉侯飲酒,樂。膳宰屠蒯趨入,請佐公使尊。許之,而遂酌以飲工,曰 :"女為君耳,將司聰也。辰在子卯,謂之疾日。君徹宴樂 ,學人舍業,為疾故也。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女弗聞而樂,是不聰也。"又飲外嬖嬖叔曰:"女為君目,將司明也。服以旌禮,禮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今君之容,非其物也,而女不見,是不明也。"亦自飲也,曰 :"味以行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 臣實司味,二御失官,而君弗命,臣之罪也。"公悦,徹酒。
春秋左傳集解》第二十二《昭公三》
按: 屠蒯,即《禮記》之杜蕢。《禮記正義》卷九孔穎達疏雲: “此一節論君有大臣之喪,不得有作樂飲酒之事。”

杜舉故事意義

從此以後,人們喝過別人敬獻的酒之後總要揚起酒杯,這個揚杯動作就叫做“杜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