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方平

(已故將軍書畫家)

鎖定
杜方平(1919年—2008年2月21日), 原名聖階,筆名龍城子,蕭縣黃口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文革”前,任南京軍區國防工業部部長。1967年5月-1968年3月,任江蘇省軍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軍銜。1955年被授予3級獨立自由勳章、2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歷盡艱辛,汗灑神州。在戎馬倥傯中,深深被祖國的大好河山所陶醉,總想用自己的彩筆描繪出祖國的雄偉壯麗面貌。
中文名
杜方平
別    名
龍城子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2008年2月21日
主要成就
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籍    貫
蕭縣黃口 [1] 

杜方平人物經歷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他先後從學於丁士青俞劍華兩位老畫家。
在“文革”期間,他雖處逆境,從未輟畫。畫技鋭進,尤擅山水。
杜方平作品 杜方平作品
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四十五週年舉辦全軍畫展,他的一幅山水畫《日光巖》由軍事博物館收藏。同年,又有一幅《允有鄉思愁》山水畫,由南京市選送美國友好城市聖路易斯市參加文化交流。
1985年,總政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三十五週年,他的山水畫《馬背崖》再次由軍事博物館展出並收藏。
1987年,為紀念建軍六十—週年舉辦全軍畫展,他的一幅《萊蕪戰役陳粟前線指揮所——石灣》,亦由軍事博物館展出和收藏;江蘇省鹽城縣“新四軍紀念館”還展存了他的山水畫《茅家嶺》。
1979年以來,他的30餘幅作品曾先後在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交流。他的作品,側重寫實,並重視追求意境,被稱為勇於在生活中求新的畫家。
1987年9月以來,他在青島博物院等地進行義展、義售,集資達萬餘元,支援了沂蒙山區他過去戰鬥過的村莊。

杜方平感人事蹟

杜方平是位參加過抗戰的老八路。1940年春天,他在沂蒙山區一次與日寇的戰鬥中負重傷,是老區羅圈峪村幾位支前民工發現了他,用門板把他抬回了村中。傷好後,他又踏上革命征程。多年來,他一直想回到給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沂蒙老區。
文革前,任南京軍區國防工業部部長。1966年,與江蘇省軍區政委梁輯卿、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吳大勝組成工作組進駐南京大學,在中央文革某些人的授意下,率先造了彭衝同志的反,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因而一舉成名。三人被並稱為“梁杜吳”,一起出任江蘇省軍管會副主任,當時在江蘇家喻户曉。然而,1968年以後,他蒙受十年牢獄之災和平反後僅憑一支畫筆創建沂蒙山區“方平希望小學”的感人事蹟,在江蘇卻鮮為人知。
杜方平作品 杜方平作品
1987年夏天,退休後的杜方平 來到老區羅圈峪村,發現村裏竟然連電都沒有。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決定儘自己的力量來幫助這裏的鄉親。於是,他從自己的積蓄裏拿出4萬元錢購置了電線杆、電線等設備,發動羣眾把電架進了村,使這個村徹底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歷史。緊接着,他又投入2萬多元為鄉親們鋪設水道,把甘甜的山泉引進了各家各户。
1990年,杜老看到羅圈峪村的學校房屋破舊,教師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又出資為村裏建起了新校舍,附近6個山村的適齡兒童全部進了學校。
齊魯晚報》2006年2月12日的一則報道,題目是《老八路 杜方平情繫沂蒙山扶貧助學》——前不久,南京軍區離休老幹部杜方平在家人的攙扶下,再次將6.5萬元錢送到沂蒙山老區,他要給山區學校裏的孩子建一座高標準的綜合娛樂室。現年86歲的杜老,18年來向沂蒙山區捐助達30多萬元。
杜老酷愛畫畫,他的畫自成一家,在當地,很多人慾求而不可得。為了支援學校的後期建設,杜老到全國各地作畫,把賣畫的錢積攢起來,全部寄給羅圈峪,並一再囑咐村裏,一定要把錢用在教育上。
18年來,杜老為村裏捐助達30多萬元,他幾乎每年都要來老區一次。當年5月2日,老人再次來到沂蒙山區,已經患上了心血管等多種疾病的他這一次是帶着氧氣瓶來的,在老伴和孩子們的陪同下,又送來6.5萬元現金。看着身在病中仍時刻想着老區的杜老,鄉親們都哭了……
杜方平作品 杜方平作品
參考資料
  • 1.    石繼光著,雪魂,學林出版社,1989.11,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