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塞爾多夫畫派

鎖定
杜塞爾多夫畫派(Düsseldorf school of painting,德語:Düsseldorfer Malerschule)主要指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學院(Düsseldorf Academy,德語: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今杜塞爾多夫州立美術學院)任教或學習的一批畫家,當時學院由畫家威爾海姆·馮·沙多(Wilhelm von Schadow,1789-1862)指導。沙多和他的學生們構成了一個堅實的核心,杜塞爾多夫畫派在後來的日子裏圍繞着這個核心逐漸發展起來。 [1] 
杜塞爾多夫畫派源於德國浪漫主義運動,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2]  但其中還有一些成員,如卡爾·威爾海姆·許布納爾(Karl Wilhelm Hübner,1814-1879)等,接受了民主思想,在藝術作品中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和鬥爭,使杜塞爾多夫因此成為德國現實主義藝術的發祥地之一。 [4]  畫派的其他著名成員還有沙多、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Karl Friedrich Lessing,1808-1880)等。
中文名
杜塞爾多夫畫派
外文名
Düsseldorf school of painting
外文名
Düsseldorfer Malerschule
源    自
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
出現時間
19世紀30年代

杜塞爾多夫畫派概述簡介

杜塞爾多夫畫派主要指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在杜塞爾多夫學院任教或學習的一批畫家,以畫家威爾海姆·馮·沙多及其學生為核心發展而來。 [1]  該畫派源於德國浪漫主義運動,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杜塞爾多夫畫派的主要成員大多也是外光派(plein air painting)的參與者,他們認為畫家應該在户外光線充足的條件下作畫,而不是像學院派一樣拘於陰暗的畫室裏,更傾向於使用較淡、較均勻的顏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精細而富於幻想的風景畫,其中通常還會表現宗教或者寓言故事。
其著名成員包括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卡爾·許布納爾(Carl Hübner,1814~1879)、阿道夫·施羅德(Adolf Schrödter,1805-1875)等。

杜塞爾多夫畫派歷史溯源

杜塞爾多夫學院由蘭伯特·克拉赫(Lambert Krahe,1712-1790)於1762年創立,是一所繪畫學校。1773年,它更名為 "帕拉丁選帝侯國繪畫、雕塑和建築學院"(德語:Kurfürstlich-Pfälzische Academy der Maler, Bildhauer- und Baukunst)。在拿破崙投降後,普魯士政府吞併了杜塞爾多夫地區,並於1819年將該學院改為杜塞爾多夫皇家藝術學院。
弗格爾·凡·福格爾斯坦,威爾海姆·沙多夫像,1821 弗格爾·凡·福格爾斯坦,威爾海姆·沙多夫像,1821
1826年,威爾海姆·馮·沙多被選為該學院的院長,並將該學院重新定位為生產基督教藝術的學院。他與該學院的另一位教授,海因裏希·克里斯托夫·科爾貝(Heinrich Christoph Kolbe,1771-1836)展開了一場重大的爭論,最終導致後者於1832年離開學院。1837年,沙多應要求挑選自己最優秀的學生,共同完成來萊茵河畔的聖阿波利納里斯教堂的壁畫。這些壁畫被譽為杜塞爾多夫畫派精神層面最充分、最純粹的體現。然而,與此同時,杜塞爾多夫仍然存在着反對沙多所建立的宗教風格的運動。最終,於1859年,自然主義者(natrualism)經過激烈的鬥爭,將沙多趕下了校長的座椅。
在沙多的宗教藝術仍占主導地位的時候,在19世紀40年代前後,一批杜塞爾多夫畫派的成員也在同時創作宣傳性(德語:Tendenzmalerei)的作品。宣傳性一詞的德語直譯是"傾向性",在19世紀的藝術批評中,意為揭示政治傾向、意識形態或道德的繪畫,具有宣傳性或黨派性的意圖。當時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被用於評價杜塞爾多夫畫派成員具有民主主義思想,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和鬥爭的現實主義作品,例如許布納爾的《西里西亞的織工》(Silesian Weavers,1844)或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的《胡塞特佈道》(Die Hussitenpredigt,1836) 。
19世紀50年代,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許多學生從斯堪的納維亞、俄羅斯和美國趕來,學習杜塞爾多夫畫派的風俗畫和風景畫。這使得杜塞爾多夫畫派對美國的哈德遜河畫派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傑出的美國藝術家都曾在杜塞爾多夫學院接受教育,並顯示出杜塞爾多夫畫派的影響,其中著名的有包括喬治·卡萊布·賓漢姆(George Caleb Bingham,1811-1879)、伊斯特曼·約翰森(Eastman Johnson,1824-1906)等。 [3] 

杜塞爾多夫畫派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杜塞爾多夫畫派威爾海姆·馮·沙多

沙多夫,《米格農》,1828 沙多夫,《米格農》,1828
威爾海姆·馮·沙多是一位德國的浪漫主義畫家。他於1810年前往羅馬,並在那裏成為了拿撒勒畫派的重要成員之一。以約翰·弗里德里希·奧弗貝克(Johann Friedrich Overbeck,1789-1869)為榜樣,原本是路德教派的沙多加入了羅馬天主教會,並認為一個藝術家必須相信並活出他所要畫的真理。後續顯示,沙多有很強的教學天賦,但並沒有作為畫家大放異彩。作為一名作家,他最出名作品的是他的演講《關於基督教對視覺藝術的影響》(Ueber den Einfluss des Christentums auf die bildende Kunst,杜塞爾多夫,1843)。
在羅馬,沙多完成了他的第一件主要作品,為雅克布·薩洛蒙·巴托爾迪將軍(Jakob Salomon Bartholdy,1779-1825)在𬞟丘(Pincain Hill,意大利語:Pincio,是意大利羅馬市區的一座山丘,位於奎里爾諾山北緣)的一座宅邸創作壁畫。1819年,他被聘請為柏林美術學院的教授,期間收穫了許多學生的喜愛。正是在這一時期,沙多發展出了他宗教風格的繪畫。1826年,他出任杜塞爾多夫學院的校長,並將自己對宗教繪畫的熱愛帶到了那裏。
他的主要作品有《米格農》(Mignon,1828)、《韋恩茨瓦夫和康斯坦丁·波託奇的童年肖像》(Portrait of Wieńczysław and Konstanty Potocki in childhood,1820)等。

杜塞爾多夫畫派安德里斯·阿辛巴赫

安德里斯·阿辛巴赫,《古老的杜塞爾多夫學院》,1831 安德里斯·阿辛巴赫,《古老的杜塞爾多夫學院》,1831
安德里斯·阿辛巴赫(Andrea Achenbach,1815-1910)是一位浪漫主義風格的德國風景和海景畫家。他於1827年進入杜塞爾多夫大學學習藝術,師從威爾海姆·沙多和海因裏希·克里斯托弗·柯博(Heinrich Christoph Kolbe,1771-1836),被認為是杜塞爾多夫畫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創作以浪漫主義的風景畫為主,,明亮的色調顯示出外光派的特點。其代表作有《古老的杜塞爾多夫學院》(The Old Düsseldorf Academy,1831)、《撥雲見日:西西里的海岸》(Clearing Up-Coast of Sicily,1847)等。

杜塞爾多夫畫派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

萊辛,《雪中教堂》,1828-1829 萊辛,《雪中教堂》,1828-1829
卡爾·弗里德里希·萊辛是一位德國的歷史畫和風景畫家,是戈托爾德·埃弗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的孫子。他於1826年陪伴自己的導師沙多前往杜塞爾多夫大學,後來也成為了杜塞爾多夫畫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萊辛,《胡塞特佈道》,1836 萊辛,《胡塞特佈道》,1836
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萊辛主要仿效卡斯帕·大衞·弗里德里希的風格,創作暗色調的、富有想象力的風景畫,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創作的主題大部分是城堡廢墟、嶙峋的岩石,和僧侶、騎士、強盜或吉普賽人的形象,這一類的代表作品是《雪中教堂》(Klosterhof im Schnee, 1829);另外他也從詩歌或傳説中汲取靈感,如《哀悼中的國王和王后》(Das trauernde Königspaar,1830),這是根據路德維希·烏蘭(Ludwig Uhland,1787-1862)的詩《海邊的城堡》(Das Schloß am Meere)創作的。後來,沙多鼓勵他從事歷史繪畫,並推薦他為杜塞爾多夫附近的赫爾托夫城堡繪製了一組描繪腓特烈·巴巴羅薩生平的壁畫,即所謂的 "巴巴羅薩壁畫"。[2] 萊辛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胡塞特佈道》,展示了15世紀胡斯特派傳教士的一次露天佈道,在德法等地激起了熱烈的討論,代表着萊辛由原來的宗教風格開始向現實主義轉型。

杜塞爾多夫畫派卡爾·威爾海姆·許布納爾

卡爾·威爾海姆·許布納爾是一位德國風景和風俗畫家,於1837年進入杜塞爾多夫學院學習繪畫,師從沙多。1841年畢業以後,他在杜塞爾多夫的彭佩爾福德區(德語:Pempelfort)創立了一間工作室,並很快就參與到了杜塞爾多夫畫派的活動中。
許布納爾,《西里西亞的織工》,1844 許布納爾,《西里西亞的織工》,1844
1844年,他創作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西里西亞的織工》。該畫靈感源於同年早些時候西里西亞織工發動的起義。該畫完成後得以在德國各地展出,雖然受到了好評,但一些藝術評論家抱怨許布納爾站在織工一邊,是在進行宣傳性的創作 [5]  。《西里西亞的織工》這類作品的出現,可以説標誌着德國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萌芽。 [6] 
1847年,他在美國進行了一次考察旅行,期間所做的草圖為他後來的許多畫作奠定了基礎。1848年,他創建了一個新的藝術家協會,根據他的建議,該協會被命名為"畫箱"(德語:Malkasten),由他擔任了數年的主席。與此同時,他還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家協會(Verein der Düsseldorfer Künstler)的董事會任職。
參考資料
  • 1.    Wolfgang Müller von Königswinter.Düsseldorfer Künstler aus den letzten fünfundzwanzig Jahren.Leipzig:‎Wentworth Press,2018:1
  • 2.    Humboldt, Wilhelm von.Gesammelte Schriften.Berlin:De Gruyter,1968:585
  • 3.    Wend von Kalnein, Rolf Andree, Ute Ricke-Immel.The Hudson and the Rhine: Die Amerikanische Malerkolonie in Düsselsdorf im 19. Jahrhundert, exhibition catalog.Düsseldorf:Kunstmuseum Düsseldorf,1976
  • 4.    杜塞爾多夫畫派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2022-01-20[引用日期2022-05-23]
  • 5.    Friedrich Mueller.Die Künstler aller Zeiten und Völker:Ebner & Seubert,1860:412
  • 6.    李春.《許布納爾的〈西里西亞的織工》》:《世界美術》,19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