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萊辛

(德國劇作家)

鎖定
萊辛(1729.01.22~1781.02.15),德國人,生於德國的薩克森,萊比錫大學畢業,德國戲劇家、文藝批評家和美學家。 [1] 
中文名
萊辛
外文名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729年01月22日
逝世日期
1781年02月15日
畢業院校
萊比錫大學
職    業
戲劇家
代表作品
拉奧孔
《年輕的學者》

目錄

萊辛簡介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22 — 1781.2.15),德國啓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文藝批評家。生於勞西茨地區的卡門茨(Kamenz),父親是牧師。
1746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神學,同年寫出處女作是喜劇《年輕的學者》。1760年之前,從事編輯和撰稿工作,主編過《柏林特許報》文學副刊等。創作了《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和翻譯了《狄德羅先生的戲劇》(1760)。之後完成了反普魯士的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漢堡劇院成立後任戲劇藝術顧問,並寫成《漢堡劇評》。之後又完成名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智者納旦》(1778),與《薩》劇構成萊辛的三大名劇。評論集是《新文學通訊》和《漢堡劇評》。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戲劇理論的主要觀點:創立與本民族歷史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民族文學和戲劇;民族戲劇不應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模式而應以莎士比亞英國戲劇為榜樣,同時還吸收自己的民族傳統。後者是由104篇評論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論觀點,崇尚亞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亞而反古典主義戲劇
1781年於不倫瑞克(Braunschweig)去世。

萊辛主要作品

其美學著作主要有《關於當代文學的通訊》《拉奧孔》《漢堡劇評》等。他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在《拉奧孔》中對畫與詩的界限及兩者和美的關係的論述上,表現在《漢堡劇評》中市民劇的創立上,體現着濃烈的啓蒙氣息。
《拉奧孔》通過分析古典雕刻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的差異,論證造型藝術與詩的界限,即空間藝術時間藝術的界限,得出畫更適合於表現美的結論。
萊辛在《漢堡劇評》中,將批判鋒芒直指古典主義戲劇理論,並以亞里士多德《詩學》為基礎,創立了市民劇理論。市民劇包含着悲劇和喜劇的雙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摻雜的悲喜情感而產生的。
萊辛認為悲劇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憐憫與恐懼,淨化觀眾的情感,達到適中的程度;喜劇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笑培養“發現可笑的事物的本領”。在戲劇表演風格上,他主張將詩的表現激情與畫的美的表現力結合起來;戲劇的使命在於描寫自然,體現真實的合目的性,產生教育作用,提高觀眾的道德水平
作為啓蒙主義思想家,萊辛批判虛偽的宮廷風格和“虔誠”的情感,用人道主義、浪漫主義取代已陷於僵死、衰落的古典主義。主張天才與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反對藝術創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
萊辛處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折點,將啓蒙運動推向高潮。其美學思想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美學的萌芽和蓬勃發展。

萊辛名言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
真理不是一種鑄幣,現成的擺在那裏,可以拿來藏在衣袋裏。
為尋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價,總是比不擔風險地佔有它要高昂得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