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默

(革命烈士)

鎖定
李默,又名李德山,李滄慄,李微君,1921年3月出生於江蘇省南匯縣三灶鄉蔡圈村。1940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夏,調任溱潼縣大垛區區委副書記,同年7月30日晚,不幸壯烈犧牲。
中文名
李默
別    名
李德山
李滄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1947年

目錄

李默經歷

父親李龍在上海一家西藥房任職員。李默少年時,在上海民立中學求學。他性格活潑、好學上進,成績一直很優秀。
1938年,考入中法工學院不久的李默參加了校內黨的外圍組織——抗日救亡青年團。晚上,李默經常參加秘密集會,呼呼各界人民積極參加抗日鬥爭,拯救民族危亡;還組織進步同學,堅決反對學院院長褚民誼壓制學生抗日的行徑。
1939年冬天,考慮到李默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已引起敵特注意,隨時面臨被捕的危險,中共地下黨組織通知李默撤離上海,到浦東參加連柏生領導的抗日遊擊隊。在游擊隊中,李默英勇戰鬥,積極從事民運工作。李默時常隨部隊活動在泥城、鹽倉、祝橋一帶,在戰鬥中迅速成長。
1940年春,李默根據組織安排到新四軍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第二期教導隊學習,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李默在教導隊學習結束後,被分配到新四軍“江抗”西路一支隊新兵連任副政治指導員,後又任新四軍第六師五十一團政治部宣教幹事、第六師十八旅教導大隊教育幹事等職。
1941年,李默隨部隊開往江北以加強蘇中抗日根據地的武裝力量。部隊所到之處,李默積極宣傳、組織羣眾參加抗日鬥爭。之後的幾年間,李默的工作調動相當頻繁。
1942年春,調至五十四團任連政治指導員。
1942年秋,他至新四軍抗大九分校學習。
1943年5月畢業後,由組織分配到蘇北寶應縣黃浦區開展工作。為適應敵我鬥爭的複雜環境,其間他改名李德山。
1944年2月起,他又先後調任安宜師範學校政治輔導員、中共寶應縣委宣傳部宣傳幹事、寶應縣石塘區宣教科長、寶應縣城區區委青年科長、寶應縣宣傳部宣教科長、寶應縣望直區區委副書記等職。
1941年,組織上派他到上海秘密動員參軍。他在完成任務後,回家看望父母和弟弟,他不忘向家人宣傳革命的道理。
1944年,受他的影響,弟弟李靖也參加了新四軍,投身於抗日救國的洪流中。
1947年春,李默調到中共寶應縣射陽區委工作。當寶應的鬥爭形勢稍有緩解時,李默主動提出去敵情更為險惡的秦潼縣工作,並擔任了大垛區的區委副書記。
1947年7月30日午夜,不幸被捕。李默左右胸及腰部中彈,光榮曬性。第二天武工隊冒着危險,從敵我邊緣地區將李默遺體搶運回來,安葬在他工作時間較長的王家舍。
為紀念李默烈士,根據羣眾意見,當地人民政府曾將復興莊、王家舍等附近幾個村子,命名為“李默鄉”。如今因區劃調整,李默鄉被撤銷,現李默村為安葬他的村子“王家舍”和相鄰的村子“袁陸村”合併而成。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和民政部門多次對李默烈士墓園進行修鱔,墓前建造了李默烈士紀念塔,使之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李默精神

弟弟參軍後,李默利用緊張的工作和戰鬥之餘,寫信給弟弟。他在1946年9月給李靖的一封信中寫道:“·…敵人很瘋狂氣焰很盛…我是個革命的戰士,我是不會疲倦畏懼的,我要勇敢地戰鬥下去。當我一踏進這個戰場,我隨時準備必要時為黨軸性……我槍膛裏的最後一顆子彈就是留給我自己的。假如我曬性了,我要求你不但跟上來,還要跑到我頭裏來。”“…………我經過了民族戰爭的考驗,我還要經過階級戰爭的考驗,這樣才配稱為一個革命的知識分子…....”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英雄氣概和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堅定決心。 [1] 
參考資料
  • 1.    《浦東英烈》編寫組編,浦東英烈  第3輯  解放戰爭時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第29-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