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阜棣

鎖定
李阜棣,土壤微生物學家。長期從事微生物教學及紫雲英根瘤菌共生固氮和其他土壤微生物研究。闡明瞭水稻根圈固氮菌生態學規律;在湖北省大面積推廣紫雲英根瘤菌的應用,繼而擴大到長江流域和華南數省;發現紫雲英根瘤菌在實驗室長期培養下結瘤功能衰退現象和根瘤菌在土壤中競爭結瘤的“位置效應”;在中國首先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推動根瘤菌遺傳學研究,1981年構建了攜帶轉座子Tn5的自殺性質粒用於紫雲英根瘤菌的誘變研究,並揭示其結瘤基因結構的特異性。 [1] 
中文名
李阜棣
外文名
Li Fudi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0年6月27日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職    業
土壤微生物學
出生地
湖南省益陽

李阜棣個人簡歷

1949-1952年 在武漢大學學習。
1952-1953年 在華中農學院學習和畢業。
1953-1961年 任華中農學院土壤農化系任助教。
1962-1979年 任華中農學院土壤農化系講師、微生物學教研組組長。
1980-1985年 任華中農學院土壤農化系副教授、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等。

李阜棣生平介紹

李阜棣,1930年6月27日出生於湖南省益陽縣城關一個普通商業經營者家庭。1937年至1938年在縣城一個私塾館學習,1939年進入仁德小學,在抗戰烽火連天的年代斷斷續續地念完小學和初中。1949年自湖南益陽信義中學畢業後考入武漢大學學習,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李阜棣在積極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也熱情參與學生社會活動,195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擔任過團支部書記、學生會主席和班長等職務。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遭帝國主義國家封鎖,重要的戰略物質——橡膠不能進口,中央政府決定在華南(包括海南島)發展橡膠墾殖事業。李阜棣和土壤農化系同學前往參加大規模土壤勘察工作,並擔任中隊長職務,領導4個小隊在遂溪和海康作土壤調查,併兼任青年團高雷地區總支書記。全體團員和學生在墾殖工作中的成績得到了團中央的通報表揚;在總結和慶功時李阜棣被評為甲等勞動模範。
李阜棣1953年畢業於院系調整後的華中農學院,留校任教,從事微生物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講“微生物學”和“土壤微生物學”,並參與指導土壤農化專業學生的教學和生產實習。在微生物生態和生物固氮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編專著和教科書4本。李阜棣積極參與和推動微生物學科建設,歷任微生物學教研組長、教研室主任、土壤農化系主任。1981年赴英國洛桑試驗站從事根瘤菌研究。農業部於1990年冬批准在華中農業大學建立農業微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李阜棣被任命為室主任(1991-1997)。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梯隊建設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績,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受國家計委和科委委託,對全國生命科學類43個重點實驗室進行評估,該實驗室名列第8位。1997年底該實驗室領導班子換屆,他被任命為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李阜棣熱心參加和推動國內和國際學術活動。任中國土壤學會第六屆、第七屆理事會理事兼土壤生物與生物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1987-1995),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1996-1999);中國微生物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農業微生物專業委員會主任(1991-1995),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和《微生物學報》副主編(1996-200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曾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副組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質循環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和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陸地生態系統痕量物質生態過程開放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等各項兼職。組織和主持多次全國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固氮學術討論會,1994年組織和主持“國際根瘤菌多樣性和分類學術討論會”。他還是幾個國際學術組織的會員。

李阜棣主要論著

1 李阜棣,曹燕珍.《紫雲英根瘤菌的誘變》.微生物學通報.1979,6(4):7~9
2 李阜棣,李學垣,劉武定等.《生命科學和土壤學中幾個領域的研究進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3 李阜棣,曹燕珍,黎若婭等.《易位子引入紫雲英根瘤菌的研究》.華中農學院學報.1984,3(2):52~54
4 李阜棣.《當代土壤微生物學的活躍研究領域》.土壤學報.1993,30 (3):229~236
5 李孱,李阜棣.《農藥降解質粒向根瘤菌的轉移》.環境科學學報.1991,11(2):187~193,等。

李阜棣主要貢獻

用根瘤菌純培養體制成菌肥作為豆科植物接種劑始於19世紀90年代。實踐證明,只要應用得當,這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可是在長期栽培某種豆科植物的土壤中,即使採用與之適配的優良菌株接種常常沒有明顯效果。對此問題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而且也找到了生理學和遺傳學方面的一些原因,但未能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國內外傳統的看法是,接種於種子表面的根瘤菌會隨着萌發生長的根系向土壤下部遷移,並在根表面繁殖,在根系上下形成根瘤。對根瘤菌在土壤中的遷移問題國際上雖有一些研究,但未同結瘤作用直接聯繫起來。李阜棣根據根瘤菌在土壤中的移動特徵和生長速度,於1980年指導研究生採用免疫熒光抗體技術研究了大豆根瘤菌在土壤中競爭結瘤的生態學問題,發現在有土著根瘤菌存在時,種子表面和不同土層中接種的根瘤菌所形成的根瘤數量差別很大,具有明顯的規律性。根據這項研究和前人的許多資料,李阜棣提出了根瘤菌在土壤中競爭結瘤的“位置效應”概念。這一結果在第13次國際土壤學大會上發表。這是改革根瘤菌接種技術以提高接種效果的一項主要依據,也是對證明維諾格拉德斯基生態學觀念有重要意義的具體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