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長庚

(早期同盟會會員)

鎖定
李長庚(1869——1912)字亦白,號蓮坡,昌邑漁洞埠村人。清末廩貢生,是早期同盟會會員、昌邑縣議事會議長。 [1] 
中文名
李長庚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昌邑漁洞埠村
出生日期
1869年
逝世日期
1912年
性    別

目錄

李長庚人物生平

李長庚1869年出生,李長庚出身詩書家庭,自幼嗜學,精通經史。他立志創辦教育,培養賢人,改革舊制,救國救民,先後在本村、玉皇廟、西下灣等村辦學。
1904年清廷廢科舉制,李長庚大力倡辦學堂。他與於恩波、齊洛亭、張子佩等創建育秀小學並親任教員,後又去濟南師範速成科讀書。1906年在濟南師範有劉冠三介紹加入同盟會。從濟南迴縣後,他一面辦學,一面進行民主革命活動。他常説:讀盡萬卷書,無實用,不謂識字;養成四方誌,能自立,才是丈夫。啓發學生走向社會,與民眾結合,增長知識,為革命出力。辛亥革命前,昌邑縣成立議事會和參事會,兩會議員都是縣內抱有救國救民思想的知名人士,李長庚被選為縣議事會議長。他在主持縣議事會期間,積極推行新政,為民興利除弊。制訂的議案有:一、戒鴉片,禁賭博;二,取消鹽場官吏對農民小販額外加税的陋規;三、取消衙役下鄉傳案索取出差費和跑腿錢,改為按里程給予合理川資;四、取消縣衙過堂先交各種差費,然後才能呈案候審的勒索惡習。這些議案的實施,深得羣眾擁護,吏役豪紳卻恨之入骨。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李長庚倡導縣議、參兩會議員,捐款資助陳乾等人去安徽組織淮泗討虜軍,推動革命。
1912年5月,李長庚積極配合省宣傳員彭仲豪、周振聲二人在昌邑宣傳“共和”,推行新政。他們在縣衙門前扎台宣傳,李長庚親自上台演講,揭露清朝統治之種種流弊,勸導人民剪辮放足。這些舉動,使縣內劣紳視若仇寇,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後來,在他們發動的“五・一八”慘案中不幸遇難。
李長庚遺體安葬時,自動參加送葬的羣眾達500餘人。陳幹、宋逵升等知名人士為其立碑題詞,以示掉念。 [1] 
參考資料
  • 1.    文山詩書社編;王偉波主編,昌邑歷史人物,東方出版社,1998.07,第272-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