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道新

(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鎖定
李道新,出生於湖北石首市。現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  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特任教授,在台灣、香港地區以及韓國、美國、俄羅斯、意大利、巴西、英國等國家20多所大學訪問講學。任《電影藝術》《影視藝術》(人大複印資料)等雜誌編委,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審稿人,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編委會顧問,Routledge Studies of Chinese Cinemas叢書合作主編。任中國電影博物館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評委、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國家電影局審片委員會委員等。
從1989年至2019年間,在《文藝研究》《文藝爭鳴》《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在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和中國電影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著作14種,詩集1種。
曾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2003),並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2004/2006),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9)。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電影史、影視文化批評。
中文名
李道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石首
出生日期
1966年
畢業院校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
職    業
教師、學者
主要成就
完成中國電影的“三史”建構,提出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三體”觀念
出生地
湖北石首
代表作品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中國電影傳播史(1949-1979)》

李道新人物經歷

1、 學習經歷
1994.09-1996.07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史論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9.09-1992.07 西北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4.09-1988.07 湖北師範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2、 工作經歷
2019.01-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教授、副院長
2007.08-2019.01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教授
2001.07-2007.08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 副教授
1998.11-2001.07 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講師
1996.07-1998.11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92.07-1994.07 西北大學中文系 講師、助教

李道新研究方向

中國電影史、影視文化批評。

李道新主要著作

數字人文與中國電影知識體系》,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3年。 [2] 
《中國電影傳播史(1949-197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20。
《影道惟新:中國電影的創化與傳承》,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
《影與文:李道新影視文化批評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光影綿長:李道新電影文章自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大地的方向》(詩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
《影史縱橫:中國電影史理論與批評》,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
《影視批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電影史(1937-1945)》,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李道新主要學術論文

1. 《<我是周浩然>:跨時空對話中的精神共振》,《光明日報》2022年1月26。
2 《<鐵道英雄>的“硬核”與中國電影的自信心》,《電影藝術》2022年第1期。
《<誤殺2>的“用心”與類型電影的現實主義》,《文藝報》2021年12月29日。
《紀錄電影<演員>:生動展現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境界和藝術追求》,《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1日。
《“同化”論與中國電影的整體思維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1年第10期。
《<我和我的父輩>的詩意探尋》,《人民日報》2021年10月2日。
《Z世代更需要具有家國情懷的好電影》,《光明日報》2021年9月1日。
《<革命者>:從革命美學走向美學革命》,《文藝報》2021年9月8日。
《電影史詩專題片的創新格局》,《文藝報》2021年8月20日。
《<1921>:走向一種整體思維的中國電影》,《當代電影》2021年第7期。
《<1921>:獻禮片的創新實踐與中國電影的整體思維——黃建新訪談》,《電影藝術》2012年第4期。
《進步電影的概念生成、歷史語境與中國電影的學派底藴》,《電影藝術》2021年第4期。
《<柳青>:文學寂寥處,電影孤單時》,《中國藝術報》2021年6月16日。
《<懸崖之上>:對諜戰電影類型慣例的一次挑戰》,《文匯報》2021年5月12日
《細品<覺醒年代>的精神動力、人格魅力與藝術感召力》,《新京報》2021年4月30日。
《“空氣”説與中國電影的美學精神》,《電影藝術》2021年第2期,第10-16頁。
《<阿凡達>:重新發現感知》,《北京青年報》2021年3月26日。
《使命深厚的影像書寫》,《人民日報》2021年3月25日。
《當技術和視效想要思考……》,《北京青年報》2021年2月26日。
《春節檔電影:從“拓夢”到“懷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年2月19日。
《左翼電影的生機、優良傳統的確立與中國電影的學派標識》,《當代電影》2021年第1期。
《數字人文、影人年譜與電影研究新路徑》,《電影藝術》2020年第5期。
《靈感與風格——萬瑪才旦導演創作談》(萬瑪才旦、李道新),《電影評介》2020年第22期頁。
《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光明日報》2020年9月16日。
《<八佰>的救亡敍事、啓蒙意識與中國電影的世紀跨越》,《北京青年報》2020年8月24日。
《中國早期電影裏的“空氣”説與“同化”論》,《文藝研究》2020年第5期。
《電影是美國的?》,《大眾電影》2020年第6期。
《電影史研究:“深度”的路徑與“本體”的位置——對<左右還是雅俗:1932-1949年中國電影改編研究>一文的思考》,《未來傳播》2020年第2期。
《徐崢的轉型與<囧媽>的“囧”》,《當代電影》2020年第3期。
《數字時代中國電影研究的主要趨勢與拓展路徑》,《電影藝術》2020年第1期。
《詩意雕刻的電影時光——電影史學家李道新教授訪談》(孫婧採訪),《四川戲劇》2019年第12期。
《<南方車站的聚會>裏的“夜戲”與“羣演”》,《北京青年報》2019年12月11日。
《新中國電影70年:屬性反思與本體追尋》,《藝術評論》2019年第11期。
《全球電影史裏的跨國民族電影——冷戰全球史與社會主義中國電影(1950-1970年代)的歷史建構》,《當代電影》2019年第5期。
《主流電影的“高度”挑戰與“高峯”體驗》,《大眾電影》2019年第10期。
《這是李安的孤獨與恐懼,也是電影失名的前夜》,《北京青年報》2019年10月25日。
《個人化鄉愁與國家式懷舊》,《北京青年報》2019年10月11日。
《光影抒寫鉅變,夢想照亮征程》,《人民日報》2019年10月11日。
《影道惟新:中國電影史研究的創化與傳承》(陳剛採訪),《電影研究》總第7期,2019年。
《<烈火英雄>與淚水深埋的英雄敍事》,《中國電影報》2019年9月4日。
《看!希區柯克這個傢伙,他總愛偷窺》,《北京青年報》2019年4月20日。
《“電影本事”的文體互滲與跨媒體運作》,《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作為方法的亞洲電影》,《電影藝術》2019年第2期。
《影人年譜與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2019年第1期。
《中國電影學派的構建與創新》,《大眾電影》2019年第1期。
《當小説遭遇電影——雙重視域裏中國“文藝電影”的發生》,《文藝爭鳴》2018年第12期。
《電影批評,從姜文與史航的可愛説起》,《博覽羣書》2018年第11期。
《升降之間的生之魅惑:姜文電影的俯仰美學與深微性靈》,《當代電影》2018年第8期。
《國產電影:現實主義創作影響力與日俱增》,《光明日報》2018年8月16日。
《努力實現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目標》,《人民日報》2018年5月31日。
《<荒城紀>與中國電影的思想方式》,《中國電影報》2018年5月27日。
《<荒城紀>的“妖”與國民性表演》,《北京青年報》2018年5月21日。
《“有害”甚或“有罪”:1920年前後清華學校的電影問題——以<清華週刊>為中心的考察》,《文藝研究》2018年第3期。
《鄭正秋與中國電影學派的發生》,《電影藝術》2018年第2期。
《對抗與爭議——2000年前後韓國電影歷史敍述的動力機制》,《民族藝術研究》2018年第1期。
《顯影於歷史並執念於和解——<芳華>與當下中國電影的文化症候》,《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中國電影2017:為了質量的生產與趨向常態的市場》,《中國文藝評論》2018年第2期。
Spiritual and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ultural Signifiers of Trauma in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Films, Film Studies in China, Selected Writings From Contemporary Cinema, 2017.
《<縫紉機樂隊>:大鵬的情懷》,《中國電影報》2017年10月20日。
《道技並重,知行合一: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源頭活水》,《中國大學教學》2017年第8期。
《<拆彈·專家>與香港電影的 “我城”書寫》,《藝術評論》2017年第7期。
《看懂電影:城鄉放映的國家意志與大眾夢想(上下)》,《電影評介》2017年第6/7期。
《新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網:一個歷史的考察》,《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看上電影:鄉村放映的國家意志與大眾夢想》,《影視文化》第16輯,2017年。
《電影作為新興實業——1920年代中國電影的複雜境遇及其觀念生成》,《當代電影》2017年第3期。
《電視影評的資源整合與魅力呈現——<今日影評>與電影批評的主流話語建構》,《中國藝術報》2017年3月20日。
《喜劇仍未完成——在“呂班百年電影戲劇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當代電影》2017年第1期。
Memoria nazionale e percorso culturale del cinema cinese,LA CINA DEL MEDIA:Analisi,riflessioni,prospettive(A cura di Emma Lupano,2016 by Edizioni Unicopli),2016,11
《“畫幅”的哲學》,《北京青年報》2016年11月22日。
《海外中青年學者“中國早期電影研究”專家點評》,《當代電影》2016年第8期。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主體性、整體觀與具體化》,《文藝研究》2016年第4期。
《在“常規電影”種鍛造春節檔》,《中國藝術評論》2016年第4期。
《從“專題”到“整體”:中國電影的歷史景觀——電影史學家李道新訪談》(石賢奎採訪),《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跨國構型、國族想象與跨國民族電影史》,《當代文壇》2016年第3期。
《傑出的改編是靈魂之間的對話》,《北京青年報》2016年4月23日。
《葉問3:回家的葉問與中國化香港》,《中國電影報》2016年3月16日。
《堅守與墾拓:程季華與中國電影主流史學》,《電影藝術》2016年第2期。
《別讓親情走失:央視大型情感互動節目<我愛媽媽>》,《人民日報》2015年11月19日。
《為抗日戰爭留存生動豐富的歷史記憶——抗戰電影記敍》,《光明日報》2015年9月3日。
《抑制的精神創傷與斷裂的歷史記憶——中國抗戰電影的身心呈現及其文化症候》,《當代電影》2015年第8期。
《重建網絡時代的電影批評》,《中國藝術報》2015年3月23日。
《<狼圖騰>與跨國電影的作者論》,《中國藝術報》2015年3月6日。
《“華語電影”討論背後——中國電影史研究思考、方法及現狀》(車琳採訪),《當代電影》2015年第2期。
《從“滿映”到“東影”的中、日攝影師考略》,《電影藝術》2015年第1期。
《中國電影:故事裏的硬實力與全球化的話語權》,《藝術評論》2015年第1期。
《電影作為“專業”——從<智取威虎山>説起》,《中國藝術報》2015年1月5日。
《帝國的鄉村凝視與殖民的都會顯影——以1937年“滿映”製作的“文化映畫”<光輝的樂土>和<黎明的華北>為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重建主體性與重寫電影史——以魯曉鵬的跨國電影研究與華語電影論述為中心的反思和批評》,《當代電影》2014年第8期。
《資本邏輯與影視編劇的身份定位》,《藝術評論》2014年第7期。
《融畫入影與哲理探尋——但杜宇電影“美”的表現及其歷史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第6期。
《電影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政治運動與新中國電影的限禁傳播(1949-1979)》,《影視文化》第10輯,2014.
《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敍述》,《文藝研究》2014年第3期。
《“吐槽”成就票房》,《北京青年報》2014年2月11日。
《邵逸夫:綿長的光影》,《中國藝術報》2014年1月10日。
《民國電影:概念論定與歷史建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年第3期。
《信與誠——林農電影的時代風貌與主體精神》,《當代電影》2013年第7期。
《蔡楚生的愛與痛:以蔡楚生日記摘編為中心的考察》,《博覽羣書》2013年第7期。
《<致青春>與趙薇的“我們”》,《電影藝術》2013年第4期。
《中國電影的海外傳播與外語網絡平台的構建》,《藝術評論》2013年第7期。
《“本黨電影宣傳”與“民族國家建設”——1927-1949年間國民政府的電影傳播及其歷史命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以戈達爾為例:從“電影建築”到“電影繪畫”》,《美術觀察》2013年第1期。
《生命的光影與光影的生命——崔嵬的電影世界及其動人的藝術魅力》,《當代電影》2013年第1期。
《教書不意居清苦,編史何期享譽名——李少白的中國電影史教學與研究》,《影視文化》第7輯,2012年。
《無悔與不捨——程季華的中國電影史研究與中外電影學術交流》,《當代電影》2012年第10期。
《<白鹿原>的四個版本與王全安的四種可能》,《中國藝術報》2012年9月24日。
《慘勝的體制與漸敗的人——試論“呂何聯盟”及其“春天喜劇社”的前因後果》,《電影藝術》2012年第5期。
《網絡敍事:超文本及意義的追尋》,《藝術評論》2012年第5期。
《革命·迴歸——兩部影片的歷史印記》,《中國民族》2012年第2期。
《文化多樣性與中國西部電影生態建構》,《電影藝術》2012年第2期。
《<金陵十二釵>:“南京敍事”和性別敍事》,《電影藝術》2012年第2期。
《<柳如是>:歷史中的性與性別》,《光明日報》2012年2月27日。
《痛苦的開創——王濱的戲劇電影之路》,《當代電影》2012年第1期。
《空間的電影想象與想象的電影空間——新中國建立以來兒童電影的文化特質及其觀念轉型》,《當代電影》2011年第10期。
《温暖的接觸》,《新民晚報》2011年10月31日。
《<辛亥革命>:中國電影的革命話語,主旋律電影的話語革命》,《中國電影報》2011年9月29日。
《<愛在廊橋>:文化感知與個性表達》,《文藝報》2011年9月28日。
《試論文化產品的創意與引導研究》,《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電影的華語規劃與母語電影的尷尬》,《文藝爭鳴》2011年第9期。
《電影內部與歷史深處——讀<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電影藝術》2011年第4期。
《民族國家意識的延宕與缺席: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中國電影的傳播制度及其空間拓展》,《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化育劬勞,德藝雙馨——於藍的電影事業與人生歷程》,《當代電影》2011年第6期。
《<讓子彈飛>:敍事的圈套與拆解的狂歡》,《電影藝術》2011年第2期。
《構建兩岸電影共同體:基於產業集聚與文化認同的交互視野》,《文藝研究》2011年第2期。
《電影敍事的空間革命與中國電影的地域悖論》,《當代文壇》2011年第2期。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田方的電影事業與人生歷程》,《當代電影》2011年第1期。
《民族電影的空間感與生態意識》,《中國民族》2011年第1期。
《提高電影的精神品質》,《團結報》2011年1月15日。
《從無人文滑向無良品》,《光明日報》2011年1月3日。
《米高梅:影響中國的電影傳奇》,《中國教育報》2010年11月13日。
《香港電影:跨越邊界的新景觀》,《當代電影》2010年第11期。
《新民族電影:內向的族羣記憶與開放的文化自覺》,《當代電影》2010年第9期。
《做合格的類型電影》,《中國電影報》2010年9月30日。
《艱難的企業定位與被動的制度設計——新中國建立前後“東影”/“長影”的國家經營與計劃生產》,《電影藝術》2010年第5期。
《兩岸電影要合作共贏》,《光明日報》2010年8月31日。
《當前民族題材電影的文化自覺》,《中國電影報》2010年7月22日。
《網絡影評的話語暴力及其權力運作的生產機制》,《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超越的可能性——閲讀與體會<歷史思考的新途徑>》,《電影藝術》2010年第4期。
《劇作不必是文學》,《文藝報》2010年6月2日。
《<葉問2>續寫民族正氣》,《中國藝術報》2010年5月18日。
《<大眾電影>與新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華中學術》第2輯,2010年。
《風情敍事與文化生產——影片<鮮花>裏的哈薩克文化及其市場前景》,《當代電影》2010年第7期。
《重新發現電影——<阿凡達>與21世紀的星球敍事》,《藝術評論》2010年第3期。
《人生的歡樂面,他國的愛與恨——中國早期電影接受史裏的哈羅德·勞埃德》,《電影藝術》2010年第2期。
《消解歷史與温暖在地——2009年台灣電影的情感訴求及其精神文化特質》,《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英雄的重塑與信仰的重建——2009年“最具影響力”電視劇的敍事策略與精神走向》,《當代電視》2010年第1期。
《主流大片的話語建構與中國電影的生態命題》,《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不給電影想象空間誰敢冒險》,《光明日報》2010年1月7日。
《國家電影網與中國電影的國家構建》,《電影藝術》2009年第6期。
《從政治的電影到電影的政治——新中國建立以來的電影工業及其文化政治學》,《當代電影》2009年第12期。
《以光影追尋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歌中的家園》,《人民日報》2009年10月13日。
《<建國大業>:大氣磅礴、生動細膩》,《文藝報》2009年9月24日。
《“東影”:國家電影的萌芽》,《藝術評論》2009年第10期。
《人在歷史的底色中顯影——紅色題材影視劇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文化月刊》2009年第9期。
《淪陷的光影之<燦爛之滿洲帝國>——“滿鐵”時事/文化映畫中的“王道樂土”論述》,《影視文化》第1輯,2009年。
《<當代電影>的當代性及其承擔的文化使命》,《當代電影》2009年第7期。
《獨闢蹊徑的英雄敍事——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觀後感》,《人民日報》2009年7月7日。
《類型的力量——以新中國建立以來國產電影的幾個數據為例》,《文藝爭鳴》2009年第7期。
《構建信的國家電影網迫在眉睫》,《光明日報》2009年6月3日。
《艱難地貼近兒童內心——新中國兒童電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輪》,《中國教育報》2009年5月29日。
《父權的衰微與身份的找尋——2008年台灣電影的“成長論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質》,《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2009年第4期。
《從“亞洲的電影”到“亞洲電影”》,《文藝研究》2009年第3期。
《成蔭在1953》,《傳記文學》2009年第3期。
《階層的寓言與電影的社會學——影片<農民工>裏的個人夢想與國家意願》,《當代電影》2009年第2期。
《<海角七號>:“在地”的美麗與憂傷》,《中國藝術報》2009年2月20日。
《亞洲電影創作需要形成整體合力》,《光明日報》2009年2月10日。
《<舞台姐妹>作為電影經典的生成機制及其歷史命運》,《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在磨礪中成長:2008中國電影印象》,《藝術評論》2009年第1期。
《重構中國電影——從學術史的視野觀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2008年第11期。
《打造農村電影大本營》(採訪趙國光),《當代電影》2008年第10期。
《台港電影的中國化闡釋——從文化身份的角度觀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台港電影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第1卷第2期,2008年9月。
《<櫻桃>:母愛原生態》,《中國電影報》2008年9月11日。
《好萊塢的中國功夫——從電影<功夫熊貓>説開去》,《中國藝術報》2008年7月15日。
《民族夢想的表達方式——影片<買買提的2008>觀後》,《中國電影報》2008年5月15日。
《<功夫之王>:好萊塢的中國功夫》,《中國電影報》2008年5月8日。
《開創香港電影史研究的新格局:評<香港電影史(1897-2006)>》,《電影藝術》2008年第5期。
《都市功能的轉換與電影生態的變遷——以北京影業為中心的歷史、文化研究》,《文藝研究》2008年第3期。
《<左右>的空間與方向》,《中國電影報》2008年3月27日。
《兩代人的懷舊——評<兩個人的房間>》,《中國電影報》2008年3月20日。
《<大灌籃>:好看就行》,《中國電影報》2008年3月6日。
《我們需要周星馳——從<長江七號>説開去》,《中國電影報》2008年2月28日。
《“作家”在“電影——我看<我叫劉躍進>》,《中國電影報》2008年1月31日。
《面向死亡的不忍與善良——<投名狀>與陳可辛的電影世界》,《中國電影報》2008年1月24日。
《國產大片:史詩格局的漸顯》,《藝術評論》2008年第2期。
《站在“十七年”的肩膀上——獨家專訪李道新》(羅洋文,趙偉攝影),《中國銀幕》2008年第2期。
《<電影講稿>的創新》,《電影藝術》2008年第1期。
《中國電影:歷史撰述的開端》,《當代電影》2008年第1期。
《武兆堤與新中國電影的英雄敍事》,《電影藝術》2007年第5期。
《中國電影的民族記憶與文化歷程》,《湖北日報》2007年9月14日。
《<隱形的翅膀>開掘體育影片新路徑》,《光明日報》2007年8月1日。
《“後九七”香港電影的時間體驗與歷史觀念》,《當代電影》2007年第3期。
《馬徐維邦:中國恐怖電影的拓荒者》,《電影藝術》2007年第2期。
《一個電影史研究者的心靈絮語》,《電影文學》2007年第2期。
《<人民日報>與新中國電影的生存空間》,《電影藝術》2007年第1期。
《建構中國電影傳播史》,《人文雜誌》2007年第1期。
《<東京審判>:民族意識與大眾心理的契合》,《中國藝術報》2006年9月22日。
《中國的好萊塢夢想——中國早期電影接受史裏的好萊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中國早期電影敍事的優良傳統》,《電影藝術》2006年第4期。
《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當代電影》2006年第3期。
《永不消逝的老電影》,《北京晚報》2006年3月3日。
《不可遺忘的電影傳統》,《大眾電影》2006年第8期。
《創造之源:中國電影史裏的文學因素》(訪談),《電影》2006年第2期。
《中國早期電影的平民姿態》,《深圳特區報》2005年12月6日。
《<劉三姐>:革命年代的聲色之娛》,《南方都市報》2005年11月2日。
《<紅櫻桃>:一座影院與一部影片的命運》,《新京報》2005年10月28日。
《國家醫師與人文精神的對話》,《中國藝術報》2005年9月16日。
《<雙旗鎮刀客>:另一種武俠電影》,《新京報》2005年9月16日。
《<頑主>:沉痛的調侃與無因的反叛》,《新京報》2005年9月7日。
《<萬家燈火>:以無限悲憫刻畫人倫至情》,《南方都市報》2005年8月23日。
《<東陵大盜>:早產的“印第安納·瓊斯”》,《新京報》2005年8月11日。
《“孤島”:別一種電影抗戰》,《中國藝術報》2005年7月8日。
《<孤兒救祖記>:拯救民族電影業》,《北京日報》2005年6月7日。
《只為明星狂——中國影迷誕生記》,《南方週末》2005年5月5日。
《少年的陽光與夢幻——<大眾電影>筆記》,《新京報》2005年3月1日。
《“家”與“大家”的襟懷——李行電影筆記》,《新京報》2005年1月14日。
《民國報紙與中國早期電影的歷史敍述》,《當代電影》2005年第6期。
《倫理訴求與國族想象——朱石麟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5期。
《消費邏輯的建立與賀歲電影的進路》,《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
《以光影追求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説話算話>為電視電影開拓的發展空間》,《電影藝術》2005年第3期。
《從<風雲兒女>到<鬼子來了>——中國電影敍事的四大段》,《藝術評論》2005年第3期。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敍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文化與資本的百年運作——解讀功夫電影的民族特性與市場前景》,《電影新作》2005年第2期。
《影像與影響——<申報>與中國電影研究之一》,《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
《百年中國銀幕:歐風美雨日潮韓流》,《中華文化畫報》2005年第2期。
《建構中國電影文化史》《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傳記的史學維度》,《文藝報》2004年11月30日。
《那種無法重現的古典味道——朱石麟、李萍倩電影筆記》,《新京報》2004年11月24日。
《從孤島走向世界——謝晉電影與中國電影傳統》,《福建藝術》2004年第5期。
《意識形態氛圍與中國恐怖電影的不可預期》,《電影新作》2004年第5期。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
《中國電影的問題與出路?》,《文化月刊》2004年第3期。
《電影啓蒙與啓蒙電影——鄭正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喜劇片(上、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3期(連載)。
《新中國喜劇電影的歷史境遇及其觀念轉型》,《電影藝術》2003年第6期。
《女性意識及其艱難浮現——影片<跆拳道>文化闡釋》,《當代電影》2003年第6期。
《面對影像文化新時代的影視專業》,《中國考試》2003年第9期(下)。
《市場經濟呼喚重構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專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從中國電影的類型傳統看當前中國電影的發展機緣》,《文藝報》2003年7月17日。
《中國電影批評的個性色彩》,《文藝報》2003年3月13日。
《心靈探詢與價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讀解》,《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文化張藝謀:無可挽回的頹勢》,《中國銀幕》2003年第2期。
《第四代導演的歷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下),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
《為生而死與向死而生——對侯孝賢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種讀解》,《電影新作》2002年第6期。
《中國早期電影裏的父親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藝術》2002年第6期。
《物戀悲劇與生存困境——影片<尋槍>的文化讀解》,《電影藝術》2002年第3期。
《歷史·文化與個體·塵世——夏鋼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評析》,《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後殖民主義與中國電影批評(上、下)》,《福建藝術》2001年第4/5期(連載)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王家衞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1年第3期。
《意識形態話語與電影批評》,《福建藝術》2001年第2期。
《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1期。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歌唱片》,《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影迷在1931》,《當代電視》2000年第4期。
《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裏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中國早期電影裏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
《當代中國電影:現實主義50年》(上、下),《電影藝術》1999年第5、6期(連載)。
《追尋:詩歌的詩性言説》,《詩探索》1999年第2期。
《中國電影批評:發生及其窘迫情勢》,《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神女>:都市與人性殘酷之寫真》,《電影文學》1999年第6期。
《廣告:招考女演員》,《當代電視》1999年第6期。
《振興民族電影:理論界的姿態》,《文化月刊》1999年第5期。
《光芒中沉沒:幾位早期中國女影星的不歸之路》,《當代電視》1999年第1期。
《抗戰時期的電影觀念》(上、下),《電影文學》1998年第6期、1999年第1期連載。
《20年代世界電影語境裏中國電影狀況及其對策》,《都市影視》學術專號1998。
《對中國電影的歷史敍述:讀陸弘石舒曉明的<中國電影史>》,《中國文化報》1998年7月25日。
《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1998年第4期。
《柔弱的設計 —— 讀趙凝的小説<發燒發燒>》,《作品與爭鳴》1998年第3期。
《新紀錄電影:走向中國作者電影》,《電影文學》1998年第2期。
《超穩定模式:中國電影的社會學批評》,《唐都學刊》1998年第1期。
《孤島電影概貌》,《都市影視》學術專號1997。
《成功的寫作 —— 讀郭志剛的<孫犁評傳>》,《文藝報》1996年11月1日。
《從語用學角度看17年文學語言的公眾化社會化趨向》,《西北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試論“十七年”文學語言的人工性》,《唐都學刊》1993年第1期。
《中國當代文學形態發展概略》,《西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