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道新

(湖北秭歸籍中醫)

鎖定
李道新,秭歸縣人,從1972年到1990年潛心研製發明藥物“金明和胃膠囊”,並於1995年創辦“九靈中醫藥研究所”。2000年,“金明和胃膠囊”獲國家專利局個人研究發明專利證書,是我省最早也是迄今為止唯個人研製發明藥物的醫生。
中文名
李道新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秭歸縣
職    業
中醫

李道新個人簡介

李道新,秭歸縣人,出生於中醫世家,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對醫學有着濃厚的興趣。
1963年正月,李道新聽聞一個病人在意外中受傷成為駝背,就風塵僕僕地趕到病人家,來不及喝水,就開始為病人治病。他叫病人家屬拿來麻繩和勾子繩,抬來門板、大木槓,一邊叫人用麻繩拴住病人的肩胛,一邊用勾子繩拴住病人的大腿,麻繩和勾子繩都系在房樑上,把俯卧在門板上的病人拉直懸空,在脊背上墊上牀單,牀單上壓上鋪板,叫幾個年輕人用大木槓壓、用腳踩,踩得病人的駝背啪啪直響。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牽引,病人的駝背終於消失。李道新讓病人安睡在事先準備好的石膏牀裏,這時剛才還呆若木雞的旁觀者才臉露笑容。

李道新專利發明

一次,他親眼目睹了一名年僅38歲的肝病患者離世。在葬禮上,死者的父母拉着李道新的手悲慟地哭訴:“李醫生,您治好了那麼多病人,為什麼我兒的病就沒法救?”當回憶到這個事時,李道新搖了搖頭,眉頭緊鎖,思緒萬千,似乎還在為當時的事情感到傷感。“我是一名醫生,怎麼連一個病人都救不了呢,難道我就不能發明一種藥物專治疑難雜症嗎?”李道新反覆責問自己。他把自己關在一個簡陋的土屋裏,開始研究起專治疑難雜症的藥物來。
他從那浩如煙海的中醫學論著中摘錄有關治療五臟六腑疑難病的文章,細心研讀中醫寶庫中1892種藥物名稱、藥性和產地。同時結合對照明代醫藥學家王履的《內經》、《傷寒論》,華佗的《中藏經》以及近代醫學大家的內科專著等進行對比探索。末了結合祖父及自己的臨牀實踐琢磨推敲,把數百種藥物打散敲碎,配製成便於服用的藥丸數十種,免費運用於臨牀觀察。後來,他將配製的數十種藥丸進行細篩,精配成6種。
50歲那年,他到武漢第五醫院進修骨外科一年,他沉溺在現代醫學知識的海洋中,在學習鑽研該學科之餘,同樣在搗鼓他那“懷胎”八載的丹藥。他利用星期天跑圖書館,利用節假日拜訪教授、請教專家,這一年為他後來研製“九靈丹”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93年,“九靈丹”進入省衞生廳審核程序,經過處方論證、毒理試驗、藥效試驗、藥理實驗、臨牀試驗等多步試驗後審核通過。從收錄的病例來看,“九靈丹”一問世就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經秭歸縣科委、縣衞生局同意進行療效觀察。經臨牀試驗,截至1993年,共收集病例3000餘例,總效益達85%以上。由於資金有限,李道新放棄了九靈肝康和九靈腎康的開發,而僅僅保留九靈胃康運用於臨牀。一次,神農架林區一名患鹼性反流性胃炎多年的工人向李道新求醫。李道新耐心聽完病人述説的症狀後,給病人配治九靈胃康,前後共服藥12包,一個月後胃痛消失,進食良好,繼續服藥,身體恢復了正常。
藥品運用到臨牀還必須有一個科學、準確的名字,李道新曾請很多醫學界專家為自己的藥物取名,但卻沒有一個藥名令自己滿意,於是他決定自己給藥物命名。經過很長時間苦思冥想,他最後把藥名正式定為為“金明和胃膠囊”,“金”是三味藥組成,內有左金丸、黃連、吳茱萸,“明”內有玄明粉,“和胃”是病名,“膠囊”是製劑,故名“金明和胃膠囊”。2002年,國家藥監局正式批准命名為“金明和胃膠囊”。2004年,“金明和胃膠囊”正式在全國各醫院藥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