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通玄

鎖定
李通玄(635年-730年),世稱李長者,又稱棗柏大士。山西太原人,系李唐王室之後裔。唐代華嚴學者。 [2] 
李通玄絕覽外書,專精內典,尤為看重《華嚴經》,曾遍尋晉譯《四十華嚴》的諸家義疏。在研習晉譯《華嚴》的過程中,他深感“經文浩博,義疏多家,惜哉後學,尋文不暇,豈更修行”,遂決定改弦易轍,另闢蹊徑。當時,適逢新譯八十卷《華嚴》譯畢,李通玄感到“華嚴新譯,義理圓備”,遂以新譯《華嚴經》為主體,重新闡釋華嚴義學,“蒐括微旨,開點義門,上下科節”,撰成四十卷《新華嚴經論》。開元七年(719年),李通玄三年足不出户,潛心撰著。此後,又遷隱方山土龕,開元十八年(730年),卒於方山。 [2] 
李通玄精研《華嚴經》,其學説屬華嚴宗一脈,但又有別於正統華嚴思想,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教外華嚴學或者華嚴之教外別傳。其著作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華嚴經》,突出表現在以《易》解經上。其著作以《新華嚴經論》《十明論》二書流傳最廣。李通玄被視為五台山系華嚴宗系的集大成者。 [2] 
別    名
李長者,棗柏大士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山西壽陽
逝世日期
開元十八年(730)三月二十八日
主要成就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
主要作品
《新華嚴經論》
本    名
李通玄

李通玄人物著作

他的著述除上述兩種而外,還有《會釋》七卷(後附論文)、《略釋》(即《華嚴經中卷大意略敍》)一卷、《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均現存。此外還著有《十玄六相》、《百門義海》、《普賢行門》、《華嚴觀》,又《十門玄義排科釋略》一卷、《眼目論》一卷等及諸詩賦均散佚。《新華嚴經論》在李通玄死後四、五年,才由僧人廣超等傳寫弘通,到了宣宗大中年(847~859)中,福州開元寺比丘志寧又將論文會入經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後又經思研整理,稱為《華嚴經合論》,就流傳得更普遍了。宋戒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要解》一卷,便是依據李通玄的學説而輔以澄觀的學説而作。又有關於他的合論提要之書,有明李贄作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明方澤作的《華嚴經合論纂要》三卷。

李通玄人物成就

他在智儼法藏一系以外,別樹一幟,於華嚴一宗傳統的學説,有不少的變更,如志寧在《華嚴經合論序》中説:‘其論所明,與諸家疏義稍有差別。’通玄自己也説他的分宗立教,和先德所立有少分不同。但大體仍不出法界圓融的義旨。 [1] 

李通玄《新華嚴經論》

李通玄義旨

他在《新華嚴經論》的卷首,立十門解釋《華嚴》一經的義旨:一、明依教分宗,二、明依宗教別,三、明教義差別,四、明成佛同別,五、明見佛差別,六、明説教時分,七、明淨土權實,八、明攝化境界,九、明因果延促,十、明會教始終。這十門都是自出機杼,特別是所立十宗、十教的教判,和法藏一系的五教十宗説迥不相同。

李通玄十宗

十宗是:一、小乘戒經,以情有為宗;二、《梵網》菩薩戒經,以情有及真俱示為宗;三、《般若經》,以説空彰實為宗;四、《解深密經》,以不空不有為宗;五、《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六、《維摩經》,以會融染淨二見現不思議為宗;七、《法華經》,以會權就實為宗;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九、《涅盤經》,以明佛性為宗;十、《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此經名根本佛乘為宗,又以因圓果滿,法界理事自在緣起無礙為宗。

李通玄十教

十教是:第一時説小乘純有教;第二時説《般若經》破有明空教;第三時説《解深密經》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時説《楞伽經》明説假即真教;第五時説《維摩經》明即俗恆真教;第六時説《法華經》明引權歸實起信教;第七時説《涅盤經》令諸三乘舍權向實教;第八時説《華嚴經》於剎那之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第九共不共教,即聞共同法領解獲益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即不共機聞共同法獲益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