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蓼源

鎖定
李蓼源(1925年3月—2022年11月7日),曾用名燎原,河南淮陽人,生於河南開封。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解放前曾任國民黨第二戰區長官部侍從秘書。山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民革山西省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委、代主委,七屆委員會主委,八、九屆委員會名譽主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原院長,抗日老戰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抗日戰爭勝利60、70週年紀念章獲得者)。
2022年11月7日凌晨2時,李蓼源同志因病在山西太原逝世,享年98歲。 [2]  [4] 
中文名
李蓼源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南淮陽
出生日期
1925年3月
逝世日期
2022年11月7日
畢業院校
山西大學(歷史系)
代表作品
《山西文史》
曾用名
燎原
出生地
河南開封

李蓼源人物生平

李蓼源,曾用名燎原,1925年3月生,河南淮陽人,1952年8月參加工作,1950年加入民盟,1989年加入民革。1952年8月山西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山西女子師範學校高師部教員,太原工學院學報編委會總編輯、主任,民盟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1973年6月後任山西省政協辦公室副主任,民盟山西省委秘書長、副主委,山西省政協副秘書長、文史資料研究委主任,《山西文史》主編;1989年3月後任山西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主委、民革中央常委;1993年1月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2000年5月中央批准退休。
李蓼源同志史筆不輟,以豐實文史著述飲譽三晉。上世紀50-60年代,他曾編寫與合作編寫《中蘇人民友誼史》《中國古文明創造史》《技術革命史》《中國史學史稿》等書,併為《光明日報》、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等媒體或單位撰寫《中蘇人民友誼溯源》《山西學生運動史稿》等史志類文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李蓼源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又相繼撰寫了《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訪問晉西的回憶》《一代良師鄧初民》《趙宗復生平事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杜任之》《愛國學者徐士瑚》等回憶性文章。1989年3月至1993年1月,任山西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文史資料研究委主任期間,主持了《山西文史資料》徵集資料及編輯出版工作,對全省從辛亥革命到解放的有關重要歷史人物進行了編寫和立傳,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翔實的史料。此外,他撰寫的《關於文史資料的徵集和問題》《文史資料的方針是存真求實》《文史資料要體現愛國主義的精神》等文章,至今仍有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
李蓼源同志長期從事政協、黨派參政議政、海外統戰工作。從1964年10月任山西省第三屆政協會議特別邀請委員以來,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積極向有關方面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通過各種參政議政渠道,寫了近百件提案和建議,在經濟建設、統一戰線、社會治安、落實政策、文物保護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在省人大任職期間,分管內務司法工作,參與了省人大立法、執法檢查和視察等各項工作,在推進執法公平公正、婦女兒童權益保障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李蓼源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從小就胸懷報國理想、篤行報國之志。抗戰爆發後,作為河南進步青年學生到山西投身第二戰區參加抗戰。期間,他受第二戰區中共地下黨員趙宗復杜任之等影響,以“燎原”筆名在《陣中日報》《抗戰青年》《壺口》等報刊發表了大量宣傳抗日遊擊隊的小説和鼓舞青年抗日的文章。1945年因“共產黨嫌疑案”被捕入獄。1948年經中共地下黨和愛國進步人士營救出獄後,在北平以民盟身份參加黨領導下的反蔣、救國、民主運動。北平和平解放後,他曾遵中共地下黨員杜任之之囑,聯絡北平與閻錫山有戚誼關係的人聯名致電,勸閻懸崖勒馬,效法北平方式走和平解放太原之路。“文革”後,他多次應邀到山西大學、太原工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及晉中、呂梁、長治等中共市委黨校,史論結合地講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在山西省政協和共青團山西省委組織的政協委員“三親”“三熱愛”報告團裏,講述“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好”。他的言行深深地影響着當代青年和同他接觸過的各界人士。
李蓼源同志擔任民革山西省委主委期間,積極推動機構改革,完成“三定”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工作中以身作則、無私奉獻,培養了一支骨幹隊伍;先後組織各委員會提出提案200餘件,獲山西省政協優秀提案單位獎,許多提案獲優秀提案獎;組織全省黨員引進外資8000餘萬元;組織整理了全省民革黨員檔案1600多份,編輯出版了《山西民革》,為充分發揮參政黨職能作用奠定了基礎。
李蓼源同志一生歷經磨難,但對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忠誠毫不動搖。退休後仍筆耕不輟,日錄所思,把自己的革命經歷回憶編寫成冊,以啓發教育年輕一代牢記革命事業成功來之不易,激發年輕一代的革命鬥志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以耄耋之年仍一如既往地關注黨和國家大事,關心山西的改革和建設,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表現出一名老幹部的可貴品質。北京《團結報》曾刊載其所詠:“盛世常覺歲不老,興國每感肩未輕。春風浩蕩雨露沐,永報宏圖寄晚情”之句,深深體現了李蓼源同志忠黨愛國、老而彌堅的革命豪情和進步精神。 [1]  [3] 

李蓼源人物評價

李蓼源同志在一生光輝的革命生涯與工作歷程中,立場堅定,品德高潔,敬業修身,襟懷坦蕩。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他心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信念,投筆從戎、抗日救國;新中國成立後,在山西省人大、政協、民革等單位履職中他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工作之餘他心懷三晉、著述等身;離休後“盛世忘年,興國忘身”,他依然寄情宏圖、縈懷文教,筆耕不輟、夕霞奮蹄,不遺餘力提攜後學,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山西統一戰線工作和多黨合作以及民革事業的發展。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領導、好前輩、好同志。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我們要學習他以身報國、永跟黨走的堅定愛國情懷;學習他實事求是、認真勤懇的工作態度;學習他嚴於律己、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山西民革評) [2] 
李蓼源同志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韌不拔、心胸豁達,治學嚴謹、待人至誠。他的一生,是敬業樂羣的一生,是永追進步的一生,是嚴謹治學的一生。他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為多黨合作事業盡心竭力,為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積極奔走。李蓼源同志一生簡樸,嚴格要求,他的高尚品德和淵博學識,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
李蓼源同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山西日報》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