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耀南

(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理事)

鎖定
李耀南,男,1962年10月 [1] 湖北蘄春人,哲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被評為華中科大最喜愛的研究生導師。
中文名
李耀南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湖北蘄春

李耀南人物經歷

1993年6月獲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美學專業文學碩士學位。
2001年6月獲武漢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博士學位
《莊子“知”論析義》,《哲學研究》2011年第三期《莊子的“無用”與“逍遙”》,《哲學研究》2009年第八期《從“心”看〈齊物論〉》,《哲學研究》2007年第九期。《難“〈莊子序〉非郭象所作説”—兼與王曉毅、黃聖平二位先生商兑》,《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二期。《論郭象玄學中的自生、性分和逍遙》,台灣《鵝湖》2006年第五期。《作為“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嵇康〈聲無哀樂論〉的一種解讀》,台灣《鵝湖》2004年第九期。《尊君與屈君-董仲舒之天的二重功能》,《孔子研究》2004年第四期。《覺歟夢歟-莊周夢蝶的詮解》,《學術研究》2004年第一期。
《荀粲與言意之辯》,《青海社會科學》1999年第五期。《王充的性、命論》,《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三期。《“逍遙遊”:生存自由高於精神自由》,《中國文化報》2008年2月8日。《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美學史研究的反思》,《學術月刊》2000年第四期。《略論董仲舒的“仁之美”》,《貴州社會科學》2001第一期。《後實踐美學的思想迷誤》,《東方叢刊》2000年第四期。《“真美”——王充美學思想述略》,《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3期。《從人生論視角看郭象玄學體系》,《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二期。《玄學視野中的陶淵明人生觀和審美人生境界》,《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六期。《“任自然”的“逍遙”—嵇康人生美學試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第一期。《和與逍遙—論阮籍的美學思想及其嬗變》《美學》1996年第二期。

李耀南研究方向

道家哲學 漢代哲學 魏晉玄學 中國美學史
研究生招生方向
中國哲學 中國美學史

李耀南教學課程

1、 研究生課程
道家哲學專題研究 魏晉玄學研究 漢代哲學專題研究 中國哲學原著選講 中國美學史專題研究
2、 本科生課程
中國哲學史 美學

李耀南學術成果

《悲喜怫鬱,雜集於中—從〈詠懷〉看阮籍詩學意識》,《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二期。《莊子思想與莊子籍裏》,蕭若然主編:《“南華真人”在南華》,黃河出版社,2009年。《董仲舒天的哲學與美學》,《台灣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1年。《術精岐黃妙參醫理——記甘肅名老中醫胡思九先生》,《新論語》,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2010年。《無盡鄉音雪山情—寫給邂逅在歌聲裏的拉茸西洛》,雲南《東陸時報》2007年3月15日。
個人事蹟:
訪華中科大哲學系李耀南教授:精研典籍 砥礪來學
筆者出身中文,李師治中國哲學,原無教學之誼,幸有二三友棲身哲門,與李師盤桓,遂得間聞李師行事,其仁者風範與自由情懷,未嘗親睹,亦粗知崖略。其後,經友人相邀,曾至李師課堂,親沐其風。爾時情狀,雖不能深記,然其授課言語之精彩,至今未忘。李師精研典籍,常誦詩書,深諳言語妙用,故其用語簡潔明快,講解精微透徹,又常援引雅詞麗句,文采煥然,聞之有味。漢語雖精,非人不得其妙,李師之用,可謂得其妙而揚其輝也。
近日,經眾投票,李師獲“最喜愛導師”之譽,本人奉命採訪,遂得登門之幸。訪前,筆者特致信武大在讀博士廖曉煒、北師大在讀碩士胡維平,以期獲悉弟子眼中之李師。廖、胡乃李師門生,跟隨李師所做論文皆曾獲獎。提起李師,二人均多感言,謂其為人則低調而不慕名利,治學則嚴謹而功底深厚,育人則嚴格而循循善誘;雖尚莊老及魏晉玄學之自由意境,然不乏仁者情懷,性情耿直而關愛學生。
十月三十日雨夜,筆者攜中文系二學弟同往李師府上。此番採訪異於平昔,名曰採訪,實為求教。問及獲獎感言,李師笑稱,頻年以來,讀書教學研究從不在意身外浮名,蓋無名近乎“道”,今獲謬選,殊乖素常,甚為意外。談及授課方法,李師亦言,從不刻求技巧,更不插科打諢故弄玄虛博人歡喜。所重者,學問本身也。惟立足學術,精研學理,許能令人饜心。人文教師,當熟讀經典,博聞強識,以使授課意脈貫暢,一氣呵成。總結授課特點,李師言之有五:其一,立足經典文本之深度詮釋,持論必有據實,不發似象之言,講中國哲學亦重系統性,此係統非人所加強,乃深研文本,博綜古今學人成果,深味古人思想理路,使我之視界與文本視界融合為一;其二,注重所授內容之重點難點講解分疏,力使自己之理解化為學生之理解;其三,注重表達,用語力求精準;其四,無規定教材,唯有參考用書;其五,提倡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問難,以磨練學生思辨及表達能力。
李師極言經典背誦重要性:古之典籍名篇,皆文之精華,詩之佳作,歷千百年淘洗而得留存,淺吟之則滿口餘香,深味之則沁人肺腑,若能長相記誦,既助表達,又增情趣,受益終身,爾等年輕,須下苦功。勉勵之餘,當場背誦王勃《滕王閣序》及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李師又云,哲學經典,須反覆閲讀,黑格爾《小邏輯》,其已讀四遍,康德《判斷力批判》,則過七遍矣。
憶及問學歷程,李師所為欣慰者,讀碩士時安徽師大中文系汪裕雄、王明居二位先生當年共招自己一人,兩位恩師要求嚴格,指導細心,使其學術基礎得以奠定。武大讀博時,導師劉綱紀先生當年只招其一人,亦獲精心教誨,境界廓開。武大哲學系鄧曉芒(“粹然學者,哲學天才”)、郭齊勇(“擔當天下,儒者風操”)、肖漢明(“淡定閒遠,道家風骨”)等老師,為人治學均使李師受益匪淺,惠澤終生。
言及學生,李師謙稱未能如三位恩師待己之勤之法以待學生。然學生眼裏,李師向來嚴格、負責,上課必用心講授,論文必仔細修改,乃有一篇文章修改至四五遍者。“引領學生步入治學門徑,乃導師職分。學生有志於學術研究,自覺傳承中國哲學慧命,自是師者快事;學生縱使畢業後不能專事詩書,倘能踏實做事,堂正做人,亦足使師輩寬慰。”
窗外淅瀝,室內肅然。問答之間,十時已至。李師所言何止於此,然篇幅有限,所載未得其半,誠為憾事。然言者所以在意,以此千數百字摹李師之一二,盡意則已矣!
作者:客家一匹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