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秋嶽

鎖定
李秋嶽(1901-1936),女,朝鮮人,生於朝鮮平安南道中條郡。原名金錦珠,化名張一志、柳玉明。早年在朝鮮從事反日鬥爭。1924年流亡到中國廣州,參加中國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黃埔軍校工作。1927年8月赴蘇聯學習,1930年回中國,在中共滿洲省委、東滿特委工作。1932年後任中共珠河(今尚志)中心縣委婦女部長、延(壽)方(正)特支書記。1936年8月被日偽當局逮捕。同年9月3日在通河就義,時年35歲。 [1-3]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4] 
(概述圖來源: [11] 
中文名
李秋嶽
別    名
張一志,柳玉明
國    籍
朝鮮
籍    貫
朝鮮平安南道中東郡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6年9月3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李秋嶽人物生平

李秋嶽同志,女,原名金錦珠,別名張一志、柳玉明,1901年出生於朝鮮平安南道中東郡一個農民家庭,她七歲喪父,跟隨母親過着一面讀書,一面勞動的貧苦生活。 [2] 
1910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公佈“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把朝鮮變成了它的殖民地。李秋嶽從中學讀書時期就積極參加反日學生活動。 [2] 
1919年朝鮮爆發了全民性的三一運動。李秋嶽和楊林等人一起參加這一偉大的鬥爭。在鬥爭中,她與楊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後來結成了革命伴侶。愛國運動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鎮壓,許多愛國者慘遭殺害,楊林的父親也被捕遇害。李秋嶽和楊林等愛國青年沒有被日寇的淫威和殘暴所屈服,他們轉入地下,開展反日鬥爭。 [2] 
1919年,楊林被日通緝,進入中國國境。1924年,日本為撲滅朝鮮人民獨立運動,大肆搜捕和鎮壓革命者,李秋嶽也被列為搜捕對象。為擺脱搜捕,她於1924年離開朝鮮潛入中國,來到楊林正在工作的廣州黃埔軍校。 [2] 
1925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倡議和支持下,廣東國民革命軍舉行了第一次東征。李秋嶽同志參加了東征軍的宣傳隊。6月參加了平定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鬥爭。1925年秋,黨組織根據李秋嶽同志青年時期積極參加反日鬥爭,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和到中國後在革命中的實際表現,吸收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 
1926年11月,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在開辦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的同時,招收女生入學。李秋嶽準備投考。此時,楊林在廣州黃埔軍校本部擔任中校技術主任教官,他全力支持妻子報考。不久,李秋嶽如願以償,進入武漢分校女生隊,與趙一曼成為同學。 [2] 
1927年8月,在周恩來直接關懷下,李秋嶽和楊林一同前往蘇聯學習。他們先入中山大學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然後轉入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軍事。 [2] 
1930年春,李秋嶽和楊林從蘇聯回到上海。中共中央隨即派他們到東北中共滿洲省委機關工作。不久,他們又奉省委的派遣,前往中共東滿特委工作。到東滿後,楊林擔任中共東滿特委委員兼軍委書記。李秋嶽則在特委從事其他工作。他們深入到延吉、汪清、和龍一帶發動羣眾,奪取日偽的武器,建立革命武裝。 [5] 
1931年冬,楊林和季秋嶽再次被調回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楊林擔任省委軍委書記,季秋嶽在省婦聯工作。 [5] 
1932年,楊林被調往中央蘇區工作後,中共滿洲省委派李秋嶽同志到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工作,先後擔任了縣委委員、婦女部長、鐵北區委書記等職務。她和趙一曼都是珠河反日遊擊區著名的抗日女英雄,老百姓稱李秋嶽為“黑李子”,她在羣眾中有很高的威信。 [2] 
1935年秋,李秋嶽奉命離開珠河到延壽、方正地區開闢新的游擊區,擔任中共延方特支書記。她工作出色,半年多時間就發展了一批新黨員,並建立了反日會組織。在她積極工作的基礎上,珠河中心縣委派去了劉興亞,範景海等同志,組成了中共方正縣委。 [5] 
1936年2月,李秋嶽同志完成開闢延方抗日遊擊區和建立縣委的任務後,黨組織又派她到通河去建立反日會組織,進行抗日鬥爭。在她的宣傳鼓動下,很快建立了4個反日會組織,並建立了遊擊根據地,為開創通河地區抗日鬥爭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6] 
1936年8月27日黎明,李秋嶽等三名同志被敵人的治安肅正宣撫工作班逮捕,受盡了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敵人看她抗日意志非常堅定,是一位不可征服的抗日戰士,於1936年9月3日在她被捕後的第七天,把她槍殺於通河縣城西門外,時年35歲。 [5] 

李秋嶽人物事蹟

李秋嶽巾幗英雄

1934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何成湘代表滿洲省委參加了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會議,楊林任中央軍委幹部團參謀長,也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會見了何成湘,非常關心地詢問李秋嶽的近況,並決定調她到中央蘇區工作。何成湘會後返回中共滿洲省委駐地哈爾濱,向省委彙報了毛澤東的指示,省委隨即準備送她到中央蘇區。但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正對蘇區發動“圍剿”,東北地區抗日鬥爭形勢也非常嚴峻。李秋嶽毅然放棄了同愛人團聚的機會。她在鐵北一帶,與當時著名的抗日女英雄鐵北區委書記趙一曼共同發動羣眾,組織武裝,配合抗日聯軍同日寇作戰,李秋嶽和趙一曼成為珠河一帶威震敵膽的巾幗英豪。
1935年春,李秋嶽按珠河中心縣委的指示,來到延壽、方正一帶開展抗日活動,擔任中共延方特支書記。她到任後,便成立“反日會”組織,發展黨員,積極為抗聯傳遞情報、籌措彈藥、槍支和給養。她走到哪裏,哪裏的抗日鬥爭烽火就被點燃,而且越燒越旺。
她足智多謀,心計超羣。在她任延方特支期間,曾設計把一批薄皮靰鞡巧妙地轉移到抗日軍部隊中。1936年2月,珠河中心縣委決定把延方特支書記李秋嶽調往通河,由劉世武接替李秋嶽的職務。在延壽加信子歡送她的秘密會議上大家提出瞭如何把特支為抗日軍買的薄皮靰鞡轉移出去的問題,大家設計了一個個方案,最後都認為不妥而被否定了。她站起來,看了看大家説:“同志們,我看讓這些薄皮靰鞡跟我一起走吧!”“怎麼個走法?”大家問。她笑了笑,然後説出了一條妙計。大家聽後,一致拍手叫好。
第二天早晨,加信子南門口要出城外的人突然多了起來,這是些下地幹活的、上山拉柴禾的、出門做工的人,擠在了一個門口,兩個檢查過往行人的自衞團丁忙了一身汗。
正在這時,只見從加信子街裏跑出來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她抱着兩頭露棉絮的破被子沒命的跑向南門。在她後邊,有一個拿木棍的男人追了出來。那女人一邊跑,一邊喊:“救命啊,打死人了!救命啊……”
追她那男人的後面跟着一羣人,有的拉扯着,有的勸阻着。但那個男人誰的話也不聽,嘴裏還不乾不淨地罵着:“你們別管我,這個騷娘們不好好過日子,全家就一牀被,她還偷跑了,我非揍扁她不可!”
搶被的女人已經到了南門口,沒等團丁吱聲,就一邊哭泣,一邊拉住團丁説:“大哥,你行行好,我男人要打死我,求你們救命啊!”説着就跑出門外,那個團丁一看,這女人除了一牀破被,別的沒有什麼。上身穿了件花棉襖,後背像剛用鞭子抽了一樣。
後邊追的那個男人也到了南門口,那些跟着的人用勁拉住他,吵吵鬧鬧的,圍了不少人。這時,團丁檢查也不那麼認真了。所以,挑挑的、推車的、趕車的都順利地通過了門崗,就連鎮裏的小爐匠、修鞋的也都和團丁笑嘻嘻地打招呼出了加信子街。一個團丁納悶地説:“今天出城的人怎麼這麼多?”另一個説:“也許是日本守備隊沒來上崗的原因吧?”
“什麼的幹活?”不知什麼時候日本哨兵到了,他用半通的中國話説了一句,大家都靜了下來。
兩個團丁忙説:“太君,是一對中國夫妻在打架?”日本兵説:“什麼的打架?”兩個團丁説:“是男人打女人。”他倆拉住那個男人;“是他,打他老婆!”日本兵打量那男人:“你的老婆不好?”那男人説:“她嫌我窮!”日本兵轉過頭來:“那個女人呢?”大家一看,那個女人已經沒影了。那男人暴怒起來:“這個死娘們,我家就一牀被讓她拿跑了,我非打斷他的腿不可!”説着,他奮力掙脱人羣,順着大道追了下去。
那日本兵驚訝地説:“喲西,中國人野蠻的!”
可是,那兩個團丁和這個日本兵哪裏知道,先前出城的那些人,大部分是延方特支組織的基本羣眾,他們分別帶着延方特支給抗日軍買的薄皮靰鞡按着秘密聯絡方式轉移到了指定地點,準時送給了抗日軍。那個披頭散髮的女人就是李秋嶽,手持木棍的就是特支宣傳委員劉興亞,在他們前面出城的小爐匠就是剛上任的特支書記劉世武。
這一場精彩的表演騙過了愚蠢的敵人。不但運走了薄皮靰鞡,還把李秋嶽送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她到通河後,為了工作方便起見,化名張一志,深入到各村搞抗日宣傳,培養了一批骨幹分子,在西北河的南屯、北屯等9處地方成立了反日區委。經過幾個月的工作,反日會的會員發展到370多名,反日會會員每人自願繳5分錢做為反日活動經費,還動員了6名青年參加了抗聯隊伍,懲辦了幾名罪大惡極的漢奸走狗。
春天,日偽軍到處搶糧。李秋嶽領導人民羣眾把糧食藏起來,敵人白費心機到處撲空,一粒也得不到。她和婦女們一齊上山挖野菜充飢,把節省的糧食積攢起來,並親自指揮送糧羣眾乘夜繞過敵人的封鎖線,把糧食及時地送到抗聯戰士手中。
李秋嶽為了擴大反日影響,親自起草了《反日會章程》,還印發了《東北民眾抗日聯軍臨時政府宣言》、《中國人對日軍戰鬥的基本綱領》等傳單。
李秋嶽到通河僅僅5個月時間,通河的抗日鬥爭就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嚇得敵人驚慌失措。當時牡丹江地方警務統治委員長中村在給日本中央警務統治委員長東條英機的報告中説:“通河是一難治的癌症。”
8月上旬,敵人組成通河縣治安肅整宣撫工作班,並且網羅一些地方反動勢力進行盯梢,收集抗日活動情報,破壞抗日活動。27日,李秋嶽在趙國臣家做發動羣眾的工作。突然闖進一夥敵人,把李秋嶽帶走了。
在通河監獄中,敵人只知道她是張一志,是反日會的負責人。在審訊時,假惺惺地説:“你不考慮你的前途,總還想想孩子吧!他們可不能沒有母親啊!”李秋嶽堅決地説:“什麼自身前途呀,為了子女呀,這些都沒有考慮的餘地,我們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日寇趕出去,解放全中國。”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至今還保留在歷史的檔案裏。喪心病狂的敵人,見軟的不行,就施用各種刑具,對她進行慘無人道的嚴刑拷打。但她堅強不屈,一字不講,怒視敵人。
敵人惱羞成怒,於9月3日,將李秋嶽槍殺在縣城西門外的一片荒野上,時年僅35歲,一代巾幗英雄把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解放事業。
(以上事蹟資料來源 [1] 

李秋嶽抗日姐妹花

李秋嶽原名金錦珠,趙一曼的原名叫李坤泰,她們都曾是富家的小姐,又都是知識女性,如果她們選擇了另外一種人生,她們的生存狀態,或許都會如她們的名字錦珠和坤泰一樣富裕安逸。可是,她們對自己人生的抉擇無怨無悔。1932年李秋嶽從滿洲省委先來到珠河中心縣委,擔任縣委委員,鐵北區委書記,1934年,趙一曼也從滿洲省委調到了珠河中心縣委,擔任縣委常委,分管婦女工作。
34歲的李秋嶽和29歲的趙一曼,都是一身農家婦女的打扮,充滿熱心,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善於發動和組織羣眾的抗日鬥爭。她們頻頻出入於珠河(今尚志市)和延壽的黑龍宮一帶,在山區裏訪貧問苦,進行抗日宜傳,組織兒童團,婦女會,並帶領婦女們,為游擊隊拆洗和縫補衣服,還領導建立了羣眾抗日武裝和農民自衞隊。
許多人都知道趙一曼的原名叫李坤泰,因為她長得白淨秀麗,就稱她為“白李子。”而李秋嶽的膚色有些黑裏透紅,就稱她是“黑李子”。時間一長,老鄉們都不叫她們的名字,而是習慣地暱稱她們“黑李子”和“白李子”。老大娘見到了“白李子”,就扯着“白李子”的胳陡,詢問“黑李子”怎麼沒有來。
老鄉們對這兩位抗日姐妹花,分外敬佩和熱愛,見到她們,心裏就發暖,也似乎有了主心骨。當她們幫助老鄉打水劈柴做針線活時,老鄉們還會開玩笑嗔怪地説:“你們又有文化又有謀略,是打日本鬼子的女中豪傑呵。你們講的抗日救國的道理,我們是打心眼裏願意聽,可就是東北話講得不標準,一個是帶着朝鮮味,一個是帶着南方口音呵。”
當滿山盛開了潔白的李子花,當滿山收穫了黑裏透紅的山李子果時,老百姓就愈發想念來自朝鮮的“黑李子”和來自巴山蜀水的“白李子”。
(以上事蹟資料來源 [8] 

李秋嶽人物關係

丈夫:楊林 [2] 

李秋嶽人物作品

《流盡最後一滴血》曲譜節選 《流盡最後一滴血》曲譜節選 [7]
李秋嶽精通漢語,才華橫溢。曾撰寫一首歌詞,題目是《流盡最後一滴血》,李川為其譜曲。
歌詞內容為:
別了!風光綺麗的祖國。別了!碧波盪漾的鴨綠江。別了親愛的母親和朋友,別了祖國被壓迫的人民。你們同我們一樣是一羣失去祖國受壓迫的奴隸,你們同我們一樣是一羣無辜的可憐蟲。長期的奴役喚醒了我們的覺醒,我們要光復故國,我們要擺脱這無盡的苦刑。我們要求翻身,我們要求解放!我們要掙脱這無情的鎖鏈,起來!祖國被壓迫的奴隸們,我們的熱情如海潮,我們的力量似鋼鐵,我們團結一致,握緊拳頭,打倒萬惡的日本侵略者。
別了!風光綺麗的祖國。別了!碧波盪漾的鴨綠江。別了親愛的母親和朋友,別了祖國被壓迫的人民。如今我懷着滿腔的熱血遠涉重洋投奔他鄉異國,他們同我們一樣是被雙重壓迫的民族。他們一樣是被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度,那裏有正義和真理,那裏有為民族解放而戰的朋友。我們將和他們,一道戰鬥流血!為了被壓迫民族的獨立,起來!祖國被壓迫的奴隸們,為換取祖國光復為勞苦大眾解放,情願拚掉頭顱,流盡最後一滴血。
(以上資料來源 [1]  [7] 

李秋嶽後世紀念

李秋嶽烈士紀念碑 李秋嶽烈士紀念碑 [10]
1.白朗曾作《民族英雄李秋嶽》,刊載於《東北日報》1946年7月12日。 [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州人民政府將其遺骸安葬於黑龍江省通河縣革命烈士陵園 [10] 
2.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4] 
參考資料
  • 1.    哈爾濱市方正縣人民政府 典型人物 李秋嶽  .哈爾濱市方正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0-22]
  • 2.    劉育鋼著;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編.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8:35-41
  • 3.    李盛平. 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780
  • 4.    民政部公佈第2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5-08-24[引用日期2022-10-22]
  • 5.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研究所,東北烈士紀念館編. 東北抗日烈士傳 第1輯[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0:184-190
  • 6.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黑龍江省志 第76卷 人物誌[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9:402-403
  • 7.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方正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方正文史資料 第4輯 出生入死話當年 方正地區反滿抗日鬥爭史料[M]. 1991:3-6
  • 8.    馮力強編著. 山外青山 延壽[M].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1998:50
  • 9.    於世軍,喬樺,呂品著. 東北小延安 文化名人譜[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2:261
  • 10.    “追尋冰城紅色印記”——通河縣革命烈士陵園  .哈爾濱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0-22]
  • 11.    李秋嶽:足智多謀鬥敵寇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11-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