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短韃

鎖定
李短韃又名李永和。1859年在家鄉與藍大順藍二順兄弟倆聚眾起義。10月,起義軍進入四川,連克筠連、高縣等州縣。1860年,起義軍攻佔自貢鹽場,隊伍發展到數十萬人,曾準備與石達開部的太平天國軍隊匯合,但沒有成功。1861年,清政府派湖南巡撫率領湘軍數萬人前來鎮壓起義軍,他率所部起義軍迎戰。藍氏兄弟被擊敗後,率軍北上陝南,他率軍也遭到了湘軍的全力圍攻,經大小20餘戰,1862年9月,起義軍失敗,他被俘犧牲。
中文名
李短韃
別    名
李永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1862年9月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李藍起義
出生地
四川
信    仰
伊斯蘭教

李短韃相關事件

於l860年(咸豐十年)9月5日,義軍在四川牛佛渡建立“順天國”即日改元順天元年,軍仍稱順天軍。順天軍以摧枯拉朽之戰勢震驚了當時的咸豐、同治皇帝及葉赫娜拉氏(慈禧太后)。清廷統治者如坐針氈,多次指令、調兵如雲鎮壓義軍,並認為鎮壓“不力”而幾易川陝統兵大員、提督、總督。其中陝西巡撫曾望顏、西藏大臣崇實相繼領旨署理四川總督鎮壓革命軍。仍“不力”,又下令湖南巡撫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駱秉章率洋槍洋炮武裝到牙齒的湘軍王牌師入川,並署理四川總督以鎮壓義軍。這支農民革命軍雖因諸多歷史因素失敗,卻嚴重打擊了清政府勢力,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在中國農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西南最大的農民革命——李藍起義 [1] 
李藍起義,即李永和藍朝鼎領導的農民起義。藍朝鼎,昭通八仙營人,義軍統帥,此不敍。李永和,昭通灑漁河柳樹灣人。生辰祖籍未考證。據載:舉事時李永和年僅23歲。少時入私塾,因家貧而稍大失學務農,後在昭通張鐵匠家學徒打鐵具。其時習武,結識藍朝鼎等眾多豪傑。因農蕪商敝,李永和改行,自組一支人馬為滇川煙幫來往保鏢生涯,為首領。(當時藍朝鼎為另一支),居大關天星屯上為局。
李永和少時就不滿世俗。清時所有男性皆留長髮辮。李卻偏要剪髮齊肩,故人稱之“李短韃韃。”不想這一舉動竟成為後來義軍反清的標誌——凡參加義軍者皆去長辮留短髮。李永和力大無比,據説李家田的周圍都栽滿秧,牛無法進李家田中耙田,李永和便將水牛扛進扛出。至今灑漁河老年人中仍有“李短韃韃,力大如牛”之傳説。李永和歷來好朋友、講義氣、守信用、愛憎分明,深受人愛戴和尊重,在江湖中享有極高威信。
時值清朝苛政,暴虐,加之英法聯軍入侵而清廷昏庸腐敗。清廷累累“割地”、“賠款”,使得農村荒蕪,商業倒敝,民不聊生,餓屍遍野,乃致人食人。李永和目睹現狀憂國憂民,早已義憤填膺且四川敍府(今宜賓)官府除從煙商身上巧立名目收取重重苛税外,又每每從保鏢身上層層勒索以飽私囊,魚肉百姓。李永和等為了生存不得不強忍胸中怒火。時至咸豐九年(1859)七月,敍府縣令汪覲光、典史於培等勾結勒索李永和等煙幫保鏢未遂,便藉端抓捕殺害保鏢幫中兄弟進而發令通緝李永和、藍朝鼎等人。李、藍被迫於大關屯上棲身避難。而大關縣令法豐阿、昭通知府夏廷楫卻又派兵圍剿。李、藍走投無路,官逼民反,新仇舊恨一起暴發,遂於屯上揭竿起義。
起義——大難臨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李永和能召集滇川羣雄、洪門“孝義會”“哥老會”等各路眾多好漢共商反清大事,能得到各路豪傑在道義上、物質上的支持——捐資、獻計、獻策,並投身參與起義。可見李永和在江湖中的極高聲譽和威望,大有一呼百應之凝集力和號召力。屯上,眾推李為盟主,李謙讓,遂決定殺牲祭天拜旗旗立者為盟主。眾頭領輪番拜旗旗不起,唯李永和燒香焚紙以拜,遂起風,義旗刻張(該山後呼拜旗堡,今為大關文化保護地)。李永和遂為盟主,稱順天王,義軍為順天軍。李永和明知造反是什麼後果,但在那國難之時,為了推翻清王朝統治、救民於水火,他卻不負重望,擔當起了義軍首領,以大無畏精神毅然走上了不歸之路。
李永和被推為盟主後,隨即提出“殺貪官、靖暴政,救窮人”的政治目標和“憑我雄兵猛將掃清十八省河山”的雄壯口號,並制定入川北上會師太平天國的軍事路線,使義軍沒有墜入一般的“綠林”“響馬”。在四川牛佛渡建立“順天國”後進一步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新社會的政治目標,使義軍成為真正的革命隊伍。由此可見,李永和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革命者的雄才膽略。
李永和無論在起義的前期還是在身任“順天國”國王之後,都一直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在圍攻四川敍府(今宜賓)時,清政府曾以十萬兩白銀誘其投降卻遭拒絕,他大志不移,具有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的骨氣。李永和當了國王以後,一方面加強軍建和擴大戰區;一方面招賢納士,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辦學校,培育人才;另一方面開礦山,辦兵工廠,開展生產自助,軍民同勞動;保護工商業者,對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制定“不交租、不納糧、不交苛捐雜税”的三不政策。首創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革命根據地。他那準備長期堅持鬥爭,推翻清王朝、救國救民的決心和勇氣實屬難能可貴。 [1] 

李短韃接應翼王入川

翼王遠征軍入川路線 翼王遠征軍入川路線
翼王遠征軍與四川李藍起義早有配合作戰的協議,1860年李藍義軍在牛腹渡召開軍事會議後決定以周紹湧部接應翼王入川,1862年初翼王首次入川進軍涪州前,周紹湧部已駐紮北距涪州百里的鶴遊坪,翼王到涪州前七天,藍朝鼎犧牲後統帥其餘部的彼時義軍第二號人物藍朝柱也率部進駐鶴遊坪,可惜由於清軍的阻擊,他們都未能與進攻涪州的翼王部接上頭,未能實現接應翼王渡江的計劃。 [2] 

李短韃軼事典故

李永和治軍嚴謹,軍紀嚴明,軍制健全。特別注重軍民關係以取民心。義軍每佔一地都要重“申約束,假義舉,禁淫掠”。軍中稍有擾民者皆以軍法嚴懲。故義軍所到之處秋毫不犯。每佔一城池都要張榜安民,重申義軍旨在“舉兵靖暴,誅貪官,為民除害”,都要委派地方政務管理,開倉濟民,安撫百性,為民申冤報仇。義軍不殺俘虜,打掃戰場不分敵我一概掩埋或就醫。所佔市井羣眾集伍禮儀相迎,第二日即是一派昇平祥和的氣氛,街市商店只見義軍與民眾親切交談,或正在公平買賣,彷彿這裏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戰爭。如此種種,都與清兵“官匪”的燒、殺、搶、奸、淫形成鮮明的對比。1862年8月15日李永和率部撤離八角寨時人民集隊相送,軍民依依不捨潸然淚別;1864年11月15日藍大順輕騎兵入興安,眼見義軍快斷炊時,卻令軍士忍飢散糧,救助飢寒待斃的荒民,以致軍民感慨淚啼,這些場面可謂魚水情深。由於處處以實際行動證明義軍代表着勞苦大眾的利益,故義軍深得人心。由於人心所向,義軍發展空前,從1859年7月至9月,由屯上的200多人發展到萬餘人;時至1860年1月僅半年時間,在攻佔四川鹽都(自流井、貢井)時發展到30萬人;至1862年8月圍攻成都時已發展到近70萬人。這説明了李永和不僅有克敵制勝的大智大勇,且有治軍治國的文韜武略 [1] 

李短韃家族情況

李永和之妻薛某某,於咸豐11年(1861)10月11日,時值眉州大戰,駱秉章揮師圍攻順天軍統帥部——劉家祠。義軍兵將皆在外,為了保衞順天國文密、輜重、彈藥,薛夫人率領家屬、老弱傷兵而血戰清兵,當日陣亡於劉家祠 [1] 
李永和的庶母及弟弟,於1862年(同治元年)4月17日,在瀘州、隆昌、富順三縣交界處的天洋坪一戰中兵敗遇難。
李永和之兄和卯德興之兄,於1862年(同治元年)8月25日,因龍孔場兵敗中與其他被俘義軍將士於東嶽廟一起被殺害。

李短韃歷史評價

李永和就義以後,無論順天軍獨立作戰,或是與捻軍、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數年中,從首領到士兵都始終如一地堅持李永和既定的政治目標和軍紀軍規。灑漁人光榮地成為了李藍起義——順天軍的決策者和指揮者,他們對順天軍的革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使李藍起義在中國農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們不愧是烏蒙山的驕子,灑漁人的驕傲! [1] 

李短韃綽號由來

清末起義將領李永和因為剪短辮子被當時人稱之為“李短韃”,很多人據此誤以為因為中國人當時已經習慣於留辮子所以將剪辮子的李永和視為異類故視他為韃靼,實際上真實情況恰恰相反。實際上,當時李永和的綽號還有“短大”、“短答”、“短搭”等,例如犍為縣編修縣誌委員會調查的口碑資料中周成林記:“傳説幾十年前有個農民就是當時所説的李短大造反”、民國三十二年《興文縣誌卷三十六》:”賊頭姓李,人稱李短搭搭”。究其原因,原來四川方言稱辮子為dada(前一音書讀陽平,庸一音節讀輕聲),其原因不言自明。因是土語,有音無字,寫作“韃”、“大”、“答”、“搭”皆無不可。所以“李短韃”這個稱號的實際含義為“李短辮子”,如民國二十六年《犍為縣誌·卷八》中説:“滇賊李永和即短辮子,由敍府掠五寶鎮至犍為……捉人割辮,全縣震動”,李藍起義軍剪掉長辮子,只留短辮,所以被羣眾稱為“短韃”(短辮子)。二者一長一短,做法雖然不同.而表示抗清的決心則是一致的。李永和這個“短韃”的綽號是羣眾給他取的,不僅沒有貶義,而且頗有親切之感。當時全川流傳的一首民謠:“要想吃得分,穿得好,跟着李短搭搭跑”就能説明這一點。綜上所述,被四川百姓稱為“韃”的並不是起義軍領袖,而是辮子,“李短韃”稱號恰恰藴含反“韃”的含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