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白楊村

(山東省萊蕪區萊城區茶業口鎮下轄村)

鎖定
李白楊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區 [1]  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北48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處。北面和南面分別與本鎮的閣老村和船廠村相鄰,西接雪野鎮,東是孿宮村。有耕地714畝,256户,757口人。
中文名
李白楊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中國山東
面    積
耕地714畝
人口數量
757口人(2001年)

李白楊村歷史記載

據《李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李姓有河北棗強縣遷此,張姓早居,因此地白楊樹叢生,曾名上白楊,後李姓人丁興旺成為多户,又因當時已經有了劉,秦,高,王等四個村莊都以姓氏命名,故而改成李白楊。另據資料記載,李姓居住之前已有了張,馮兩姓人家在此耕作,幾經繁衍,其後人不知去向。人事滄桑,幾經變遷,李氏人有遷出者較多,遠的到黑龍江,有的在天津市楊柳青,省內的章丘黑峪,本市的口鎮谷堆山,本鎮劉白楊,中温峪等村的同族人,均定時有所來往。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李白楊”。抗日戰爭初期,李白楊村隸屬萊蕪縣七區;1958年10月屬茶葉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隸屬茶葉辦事處;2001年兩鄉合併,隸屬茶葉口鎮。

李白楊村發展

村裏人崇尚文明,歷來重視教育的投入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不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期,本村人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遠的如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李廷,集藏,編,纂於一家,著有《人香草詩集》,該書於清道光29年刻完,向全國刊發,對當時文化的繁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了保衞國家,許多有志青年積極報名踴躍參軍,奔赴戰場,英勇殺敵,有8名熱血青年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和平年代,本村人更加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村民們非常關注教育,村民議事會上有80%以上的有關教育的議案都作了決定,並順利的落實。1999年村裏投資10多萬元,翻新了舊校舍,建造了10多間寬敞的大教室,合班並校後學習簽到劉白楊村後,村裏也沒有間斷過對教育的投入,同事村裏在議事會上形成一致意見,村裏不管那家孩子考上了大中專院校,每人獎勵200元。並集體看一場電影表示祝賀,迄今為止已有大中專學生31人,另外村裏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村業餘萊蕪梆子劇團有50多年的歷史,演員最多時達到60多人,專演古裝戲,傳統劇目有《秦英徵西》等,每到寒冬臘月,演員們就自發的聚到一起排演節目。春節過後開演,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平時,每到年輕人結婚和重大節日都演出一兩場以表祝賀,昌盛時,該劇團還到過鄰村作友好演出。業餘劇團的發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潛移默化 的影響廣大村民自覺的遵紀守法。

李白楊村經濟建設

村南面有國營林場一處,於1958年建廠,面積達萬畝,森林樹種主要是刺槐,松樹等春夏季節,樹木葱蘢,滿目蒼翠,綠意濃濃,風景迷人。近幾年,村委會一班人帶領全體村民修建了四條上山的營林路,既方便了村民上山種地,又便於人們登山觀景。
這裏的水利資源非常豐富,灌溉條件得天獨厚,大小山溝都有零星的水資源,建造塘壩,搞攔河截流,以此澆灌農田。於1960年初建成了南嶺水庫,庫存容量25萬立方米。可澆灌200來畝土地,改革開放後,村民紛紛掀起治水的熱潮,在大小河流中共建塘壩近百處,近幾年村民購進小型抽水機四十多部,使旱田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本村的特產主要有大紅袍花椒花生板栗山楂等,遠銷到河北山西等地。

李白楊村副業發展

村裏副業比較發達,於1970年組建了當時茶葉公社第一支副業隊,主要為淄博市境內的廠礦務工,每年為村集體增加財力萬餘元。副業的興旺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為了運輸的方便,村民裏興起了購車熱,僅拖拉機和三輪車就多達100多輛。年輕人腦子活,他們找到了一條更為致富的道路,爭相購置工程打眼機,全村共有打眼機15台,列為全鎮之首。打眼機掙錢多致富快,常年勞作在外,均可找到活路,是致富的一條好門路。

李白楊村養殖業發展

長毛兔飼養百家興隆,本村村民充分發揮山多,飼草多的優勢,大力發展長毛兔生產。目前,全村80%的户揚起了長毛兔,10多户農民成為養長毛兔大户。其中發展較早的李青峯和李收懷兩户養兔均達300多隻,成為名副其實的村內養兔大王,本村有山場一萬多畝,豐富的飼草資源是理想的養兔飼料。另外,全村有100噸花生秧和地瓜秧,填補春夏飼草不足的缺口。

李白楊村村內企業

食品飲料廠,汽車修理廠,成型煤廠,服裝廠,機磚廠

李白楊村主要農產品

穀子,萵苣,草莓,菠蘿蜜,檸檬,芥菜苗,芹菜,綠豆芽,火龍果

李白楊村村內資源

粘土,膽礬,鋯石,符山石

李白楊村村裏單位

李白楊村黨支部,李白楊村民兵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