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生

(《聊齋志異》篇目)

鎖定
《李生》是清代小説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
作品名稱
李生
作    者
蒲松齡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聊齋志異
文學體裁
小説

目錄

李生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4] 

李生原文

商河李生[1],好道[2]。村外裏餘,有蘭若[3];築精舍三楹[4],跌坐其中。遊食緇黃[5],往來寄宿,輒與傾談,供給不厭。一日,大雪嚴寒,有老僧擔囊借榻,其詞玄妙。信宿將行[6],固挽之,留數日。適生以他故歸,僧囑早至,意將別生,雞鳴而往,扣關不應。 [1] 
逾垣入,見空中燈火熒熒,疑其有作,潛窺之。僧趣裝矣,一瘦驢縶燈檠上[7]。細審,不類真驢,頗似殉葬物;然耳尾時動,氣咻咻然。俄而裝成,啓户牽出,生潛尾之。門外原有大池,僧系驢池樹,裸入水中,遍體掬濯已;着衣牽驢入,亦濯之。既而加裝超乘[8],行絕駛[9]。生始呼之。僧但遙拱致謝。語不及聞,去已遠矣。 [5] 
王梅屋言:李其友人。曾至其家,見堂上額書“待死堂”,亦達士也。 [1] 

李生註釋

[1]商河:縣名,今屬山東省。
[2]道:此指佛法。
[3]蘭若:佛寺。詳《畫壁》注。
[4]精舍:此指居士誦經修行的齋舍。三楹三間。楹,量詞,屋一間為一楹。
[5]遊食緇黃:指四方雲遊的僧道。僧人緇(黑色)服,道士黃冠,合稱“緇黃”。
[6]信宿:兩宿。
[7]燈檠(qíng清):燈架。
[8]超乘:本指跳躍上車,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此指騰身跨上驢背。
[9]絕駛:謂驢足不點地,飛奔而去。絕,絕塵。駛,馳。 [2] 

李生譯文

商河縣有一個姓李的書生,喜歡佛法。在他們村子外面一里多地,有一座廟。裏面建有齋舍三間,李生就在那裏打坐修行。四方雲遊的和尚道士,來來往往也都暫住在這裏,他就和他們傾心交談,供給飲食,從不厭煩。有一天,天下着大雪,氣候極其寒冷,有一個老和尚挑着行裝前來借宿,老和尚説出話來,很是玄遠奇妙。住了兩個晚上就要離開,李生誠心挽留他,又住了幾天。正巧李生因為有別的事情回家,老和尚就囑咐他早點回來,意思是將要和他告別。第二天雞一叫就回來了,李生敲門沒人答應。
跳牆進來之後,看到屋裏的燈火還熒熒發亮,懷疑老和尚在幹什麼,就偷偷地看着他。老和尚正在急忙收拾行裝,一頭瘦驢被捆在燈架上。仔細一看,不像是個真驢,很像是殉葬的物品,不過耳朵和尾巴到是不時地動一動,還氣乎乎的樣子。不大一會兒,行裝準備好了,打開門就把驢拉了出去。李生偷偷地尾隨在後面。大門外面原本有個大池塘,老和尚就把驢系在池塘旁邊的樹上,光着身子就跳進水裏,把全身用手洗完之後,穿上衣服又把驢拉進水裏,也給它洗了一洗。過後帶上行裝跨上驢背,驢足不點地,飛快而行。李生這才大聲叫他。老和尚只是遠遠地在那拱手錶示謝意,説話的聲音卻聽不到,走得已經很遠了。
王梅屋説過:李生是他的朋友。他曾去過王梅屋的家裏,看到他的堂上的匾額寫着“待死堂”三個大字,也是一位曠達的人士啊。 [3] 
參考資料
  • 1.    資料  .新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9]
  • 2.    蒲松齡 著,朱其鎧 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 3.    資料  .新學網[引用日期2014-05-09]
  • 4.    徐波,李惠文,雷家桓等編寫.中外文學名著簡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1:104
  • 5.    (清)蒲松齡著;斯範注.《繡像本古典小説名著 聊齋志異 古版繡像 名家導讀 隨文註釋 悦讀經典》: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3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