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爾平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美國電磁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

鎖定
李爾平,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美國電磁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求是講席教授,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信息學部副主任,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華為電磁技術創新聯合實驗室主任。 [1]  [3]  [13] 
李爾平於1979年至1983年在河北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攻讀學士學位;1983年至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3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標準與工業研究院任高級研究員;1997年至1999年在英國AMEC集團公司任首席工程師 [2]  ;2000年起任新加坡科研院電磁研究室主任,電子與光子研究部部長,研究院主管研究合作的主任;2016—2020年任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院長,先進微納電子器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射頻與納米電子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華為先進電磁信息聯合實驗室主任;2022年,當選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1] 
李爾平長期致力於電磁場與微波、智能芯片、智能網聯車的研究。 [1] 
中文名
李爾平
外文名
Erping LI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7年當選美國電磁科學院院士
2007年當選IEEE Fellow
2022年當選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李爾平人物經歷

20世紀60年代,李爾平出生。 [13] 
《科學中國人》封面 《科學中國人》封面
1979年至1983年,在河北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攻讀學士學位。
1983年至1986年,在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1989年至1991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1992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1993年至1996年,在新加坡標準與工業研究院任高級研究員。
1997年至1999年,在英國AMEC集團公司任首席工程師。 [2] 
2000年起,任新加坡科研院電磁研究室主任,電子與光子研究部部長,研究院主管研究合作的主任(Senior Director for Research)。 [1] 
2009年,加盟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 [12] 
2016年至2020年,任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首任院長,先進微納電子器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射頻與納米電子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華為先進電磁信息聯合實驗室主任。
2022年,當選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1] 
李爾平 李爾平

李爾平主要成就

李爾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爾平在華為戰略與技術研討會做主題報告 李爾平在華為戰略與技術研討會做主題報告
李爾平在芯片及其封裝電磁研究領域,提出了基於全波S參數的宏模FDTD與電路仿真耦合的新方法,高效分析高速互聯中的信號完整性,解決了任意形狀的多個互聯及其在多維環境中的計算機高效表徵的問題。為模擬真實的電磁環境,發明了可移動直接激勵的電子攪拌器新型寬帶混響室電磁兼容測試技術,解決了多年存在的混響室電磁環境低頻測試不穩定的難題。李爾平發明了新的邊界建模方法,稱為頻率依賴虛擬理想磁導體(PMC)圓柱邊界建模方法,以虛擬PMC圓柱體替換平行板結構每一層的原始連續邊界,解決了三維集成電路及封裝結構無限大邊界電磁場計算問題;提出並實現了系統的三維集成電路及封裝電磁兼容和信號完整性建模分析方法。 [8] 
李爾平在電磁學及等離子納米光子學研究領域,他的團隊首次證明了麥克斯方程量子效應最小尺度理論,即0.4nm尺度下經典麥克斯方程需要耦合量子效應係數,並提出納米波理論的概念。 [8] 
李爾平在5G通信電磁防護研究領域,帶領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小型化多頻帶強電磁耦合頻率選擇超表面理論概念,並研究實現實體結構製作,解決了5G通信天線多頻帶信號入射角度超過60度就不穩定的科學難題。該技術能使入射角度達到0.86度(最理想為90度),並用於中國國內主要5G通信廠商實際產業化。同時,他們研究出用於5G通信系統內三維繫統級封裝抑制超高數據傳輸產生高電磁輻射的納米電磁結構,解決了5G通信系統內三維繫統級封裝超高電磁輻射科學問題,並應用於產業。 [8] 
  • 會議報告
據2023年5月浙江大學官網,李爾平在國際會議或論壇做大會主旨(Keynote)特邀報告(Plenary Speaker/Invited Speaker)100多次。 [1] 
  • 學術專著
據2023年5月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官網,李爾平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和John Wiley國際出版社分別出版兩部英文研究專著。 [4] 
  • 學術論文
據2023年5月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官網,李爾平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Nature子刊、物理快報(Phy. Review Lett.)、Advanced Science、ACS Nano等期刊)。 [4]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成果名稱
獎勵等級
完成人員
2022年7月11日 [6] 
人工電磁材料中逆切倫科夫輻射的發現及機理
2021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陳紅勝、林曉、彭亮、王作佳、李爾平 [7] 

李爾平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2020年8月底,李爾平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Andreas Cangelaries教授聯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馬涵之獲得IEEE EMC Society President’s Memorial Award(國際電磁兼容學會主席紀念獎) [13] 
截至2021年1月,李爾平已為浙江大學培養了30餘名博士和碩士。 [13] 
  • 培養方式
學生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李爾平認為“學生需要創新力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自己去尋找問題,自己解決,克服依賴,才能擺脱老師的思路,找到新的出路和答案。只有擺脱學生是教授的高級打工者的思想,才能真正培養創新人才”。李爾平認為培養學生應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學生應當能夠達到從接受答案到提問題,再到自己找問題的層次。而博士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治學的一種philosophy(哲學)——能力、思維和方法的養成。作為老師需要幫學生把握總體方向,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給予思路和策略性的指導。 [13] 
此外,他對學生提出“腦—手—心”三個層次的培養要求。首先,研究生要善於用“腦”,善於思辨,瞭解前人之不足,知曉中國國內外之進展,明確“為什麼做,做什麼,怎麼做”,並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提高科研效率。進而,任何研究結果、科學發現都是用“手”做出來的,動手能力是科研人才的基本素養。最後,還要用“心”,用心就是要有雄心、有決心、有信心,才能成為傑出人才。李爾平認為從事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怕坐“冷板凳”,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他培養研究生一直強調“目標導向”的重要性。科學研究的選題要面向國際重大需求,才能更加彰顯研究意義,研究的成果也才更貼近實際應用。因此,他鼓勵、引導研究生積極參與國際前沿項目的研究,通過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核心技術的掌握,使研究生得到鍛鍊和提高。他帶領各個科研小組成員共同制訂研究計劃、掌握研究進展,通過定期工作彙報、交流等形式發現、解決問題,並敏鋭地從異常的實驗結果中,發現新的科學命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李爾平希望學生要不斷地超越老師,人類才會進步;有了尋找答案的能力,才能有新的發現;有了創造力,才能構架新的發展通道。 [13] 
教師
李爾平儘可能多地為青年教師提供有利的發展環境,並對他們的生活加以關心。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遇到難題,他總是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圍的每一位年輕科研人員。一些剛剛入職的青年教師,沒團隊可參與,缺乏項目支持也沒有自己的實驗室,發展遇到瓶頸。李爾平安排他們參與自己團隊的課題研究,並安排自己團隊的教師與青年教師合作,共同指導研究生,來解決他們沒有研究生的問題,為年輕教師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李爾平還經常節約自己的經費來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積極出國參與學術交流,尤其是國際頂級會議及論壇,他認為僅靠閲讀已發表的文獻來了解研究成果已經滯後,只有與頂級科學家當面交流才能獲得最新進展,才能及時掌握和了解世界最新的科研動態,與此同時也提升了青年研究員在國際領域的被認可度。為了青年教師的發展,李爾平也向學校提出建議,讓剛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兩年不帶課、安心做科研,高校人才引進和後續管理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配合。該建議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使許多青年教師和研究員受益。 [13] 
  • 辦學理念
在李爾平看來,相對於傳統辦學,中外合作辦學應該更加註重從跨文化的、全球合作發展的維度,在立足於本土的同時,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與世界擔當的引領未來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13] 
  • 學科建設
李爾平在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實施了交叉工程創新教育及研究,提出並設立了器件及應用材料工程科學,信息系統及數據科學,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科學三個重點領域的交叉學科教育和研究。 [13] 
  • 教學模式
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李爾平擔任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院長期間,針對外籍師資多、海外師生跨國交流導致教學安排調整等問題,建立了穩定的在線教學模式。結合浙江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特點,以Blackboard、Webex、Zoom等為主要教學平台,中國國內外教師按照調整後的教學日曆開展教學活動,最大化規避了網絡擁堵、崩潰等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推動大數據分析應用於在線教學,提升了在線教學質量;針對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現場召開有難度的問題,聯合學院創新了科研合作新形勢,採用線上形式推動科研交流與合作,兩校教師在線上研究交流會的基礎上,共同撰寫研究項目白皮書,推進下一步科研合作;針對學生科研,則通過線上全方位指導和部分實驗數字模擬,以及線上實驗等創新型方式開展;針對人才招聘面臨學術會議、高校招聘會、宣講會等線下主流宣傳渠道受疫情影響都被延後或取消等問題,聯合學院拓寬了人才招聘線上渠道,除了將教師候選人面試都改為線上外,還多次參加碩博網、UC Wide STEM等中外高校線上招聘會,多渠道多方位招引全球高質量人才。 [13] 
  • 教育成果獎勵
2021年,李爾平獲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1] 

李爾平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獎項
授予方
2006年
IEEE EMC技術成就獎
IEEE EMC
2007年
新加坡傑出工程成就獎
/
2007年
IEEE Fellow
IEEE
2007年
美國電磁科學院院士(Fellow of Electromagnetics Academy)
美國電磁科學院 [1] 
2007年
IEEE傑出演講講師
IEEE [8-9] 
2011年
IEEE持續發展獎
IEEE [1] 
2013年
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傑出成就獎
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 [10] 
2015年
IEEE理查德·斯托達特(EMC Richard Stoddard)傑出成就大獎
/ [1] 
2020年
浙江大學第五屆引才育才個人突出貢獻獎
浙江大學 [15] 
2021年
2021年Laurence Cumming 卓越貢獻獎(IEEE EMC Laurence Cumming Award)
IEEE EMC [14] 
2021年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人物獎
中國發明協會
2022年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新加坡工程院 [1] 
/
河北工業大學優秀校友
河北工業大學 [16] 

李爾平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2005年至2006年
IEEE EMC Singapore Chapter Chairman [10] 
2006年
蘇黎世國際電磁兼容大會執行主席 [1] 
2006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Special Issues Guest Editor
2006年至2008年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副主編 [9]  [11] 
2007年起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副主編 [11] 
2008年
2008年亞太國際電磁兼容大會主席 [1] 
2009年
2009年亞太微波國際會議(Asia-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技術委員會主席
2009年
2009年納米等離子光子學(nanoplasmonics) 國際學術會議聯合主席 [11] 
2009年至2010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特刊主編 [9] 
2010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Special Issue on APMC Guest Editor [9] 
2010年
IEEE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Design for Advanced Packaging Systems大會主席 [10-11] 
2010年
IEEE-MTT射頻納米技術委員會創始委員 [11] 
2012年
2012年亞太國際電磁兼容大會主席
2016年
2016年亞太國際電磁兼容大會主席
2016年起
IEEE EMC學會評獎委員會委員
2016年起
IEEE EMC Fellow遴選委員會委員
2018年
2018年亞太國際電磁兼容大會主席 [1] 
2023年3月28日
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5] 
/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兼聘教授
/
浙江省先進微納電子器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4] 
/
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博士生導師(兼職) [2] 
/
973研究計劃等會評委員會委員
/
香港城市大學國際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
韓國先進科技大學(KAIST)國際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1]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ssociate Editor [9] 
/
北京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客座教授 [11] 
/
華北電力大學客座教授
/
南洋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10] 
/
香港城市理工學院外聘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 [11] 

李爾平人物評價

李爾平為電磁兼容學會發展及在電磁兼容相關研究上作出了傑出貢獻。 [14]  (IEEE EMC評)
李爾平是高速集成電路、封裝系統和5G通信領域信號和電源完整性和電磁兼容領域的領軍科學家。 [14]  (浙江大學國際校區評)
李爾平是高速集成電路、封裝系統和5G通信領域信號和電源完整性和電磁兼容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 [17]  (浙江大學校友總會評)
李爾平在電磁學、5G通信及芯片電磁兼容、等離子納米光子學等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享有盛譽,成為了5G通信、三維集成電路及其系統級封裝電磁兼容和信號完整性問題研究領域公認的世界級專家。 [13]  (《科學中國人》評)
李爾平既是一位勇闖新路、不斷創新的教育家,又是一位因為熱愛、無畏堅持的科學家。在人才培養的路上,他立足於本土,建立全球化背景下創新性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與世界擔當的引領未來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科研探索的路上,他用勤勉詮釋科研初心,打造並帶領科研團隊在芯片及其封裝電磁研究領域、電磁學及等離子納米光子學研究領域以及5G通信電磁防護研究領域不斷探索、前進。 [16]  (河北工業大學校友總會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