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公立高校
收藏
0有用+1
0
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南大、 [63]NTU [14],位于新加坡,是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 [19] [69]
南洋理工大学前身为1955年由民间发动筹款运动而创办的南洋大学,南洋大学的倡办人是新马胶业巨子陈六使先生,云南园校址由新加坡福建会馆捐赠;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学校址成立南洋理工学院,为新加坡经济培育工程专才;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将国立教育学院纳入旗下,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与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齐驱并进;2006年,南洋理工大学成为一所自治大学,如今已成为新加坡两所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 [20]
南洋理工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 [23]44个本科专业 [24]。南洋理工大学在跨学科领域有五个学科排名世界第一:凝聚态物理、能源和燃料、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以及物理化学。 [25]并拥有世界知名的自治机构——国家教育学院、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和新加坡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以及各种领先的研究中心,如新加坡地球观测站、南洋环境与水研究所和能源研究所。 [22]
中文名
南洋理工大学 [22]
外文名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2]
简    称
南大、NTU [13-14]
所在地
新加坡 [22]
创办时间
1991年7月1日 [26](前身南洋大学成立于1955年)
创办人
陈六使 [12]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22]
学校特色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65]
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创始成员 [65]
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成员 [65]
主管部门
新加坡教育部
现任领导
何德华 [21](校长)
本科专业
44个(截至2024年5月) [24]
硕士点
106个硕士学科 [58]
博士点
23个博士学科 [30]
院系设置
9个 [23](截至2024年5月)
校    训
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27]
校庆日
7月1日 [26]
地    址
新加坡南洋大道50号 [22]
主要奖项
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第11名、亚洲第1名 [2]
2015-2020 QS世界顶尖年轻大学排名第1名 [3-7]
2020、2021经济学人工商管理硕士(The Economist Global Full time MBA Ranking)世界排名亚洲第1名 [8]
2021 US NEWS能源与燃料、纳米科学、材料科学学科世界排名第1 [9-11]
知名校友
James Lam [28]Thanabal Kaliannan [28]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南洋大学(1955-1980)

南洋大学成立于少台热1955年,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在跨欢中国境外成立的大学。 [26]
195纸轿充签3年1月16日炒多热,陈六使先生首次提出茅键建立中文大学的想法。1953 年 3 月 23 日,福建怀馆为大学捐赠了 523 英亩土地。陈先生本人捐赠了500万跨邀新元。他建立中国大学的呼吁得到了东南亚各地社区的热情支持。 [26]
1980年,南大和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1981年,南洋理工学院在前南洋大学校址上成立。 [26]

南洋理工学院(1981-1991)

南洋理工学院校址
南洋理工学院(NTI)成立于1981年8月1日,旨在培养新加坡四分之三的工程师。在运营的四年内,它被英联邦工程委员会选为世界上最好的工程机构之一。1990年,政府宣布教育学院将与体育学院合并,成立国立教育学院,并在1991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后成为南洋理工大学的一部分。 [26]

南洋理工大学(1991-至今)

1991年,NTI与国立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南洋理工大学(NTU)。1996年,原南洋大学的校友名册转入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于 2006 年自治,如今是新加坡最大的两所公立大学之一。 [26]
2015年12月,套洪棕南洋理工大学参与建设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举行授牌仪式。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见证签署的两国间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由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是汇聚世界一流研发资源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17-18]
2020年6月3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入前十名。 [1]
2022年3月,南洋理工大学入围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 [15]5月,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 [16]202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地归欢(广州)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70]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南洋理工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南洋商学院(NBS)、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CCDS)、工程学院(COE)、人文 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COHASS)、理学院(COS)、李光前医学院(LKCMedicine)、研究生院(GC)、国立教育学院(NIE)、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RSIS)。 [23]
南洋理工大学院系设置
学院设置
系设置
商学院
-
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
-
工程学院
化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
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
人文学院
社会科学学院
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简称WKW)
理学院
生物科学学院亚洲环境学院
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
化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李光前医学院
-
研究生院
-
国立教育学院
-
拉惹勒国际研究学院
-
截至2024年5月 参考资料: [23]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南洋理工大学有多个学科在世界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 [29]并拥有106个硕士学科, [58]23个博士学科。 [30]
南洋理工大学部分学科世界排名
专业名称
世界排名
人工智能
2
艺术与人文
73
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130
生物技术与应用维生物学
73(并列)
细胞生物学
242
化学工程
6(并列)
化学
3
土木工程
17
临床医学
186
计算机科学
6(并列)
凝聚态物理
1
经济与商业
88(并列)
教育与教育研究
29
电气与电子工程
2
能源和燃料
1
工程
2
环境/生态
61
地球科学
109
传染病
142(并列)
材料科学
1
数学
231(并列)
机械工程
29
微生物学
119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265(并列)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1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216(并列)
光学
10
物理化学
1
物理
74(并列)
高分子科学
22
精神病学、心理学
152(并列)
公众、环境及职业健康
226(并列)
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
97(并列)
水资源
24
截至2024年5月 参考资料: [29]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南洋理工大学共有7866名教职工, [31]其中有杰出教师7人。 [57]
南洋理工大学杰出教师
类别
姓名
简介
杰出大学教授
洪洵 [66]
杰出大学讲座教授兼管理学教授
杰出大学教授
何德华 [32]
校长
杰出大学教授
罗德平 [33]
化学、化学工程及生物技术学院特聘教授
杰出大学教授
翁之昊 [34]
副校长(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和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CCDS)院长
杰出大学教授
沈祖尧 [35] [67]
杰出大学教授、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兼李光前医学院院长

合作交流

南洋理工大学吸引了阿里巴巴、惠普、沃尔沃、台达电子和新加坡电信等众多大公司,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智能交通、计算、个性化医疗、医疗保健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 [36]此外,南洋理工大学在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曾与哈萨克斯坦教育机构、 [37]越南大学等全世界多所院校和机构进行交流。 [38]
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交流(表格仅列举)
教学交流
2024年5月,南洋理工大学加强与哈萨克斯坦教育机构的合作 [37]
2024年5月,与葡萄牙合作推进人才发展 [42]
2023年11月,加强海事学生学习的伙伴关系 [43]
2023年8月,南洋理工大学深化与越南大学的合作关系 [38]
学术交流
2024年5月,南洋理工大学与韩国大学和企业建立更牢固的研发联系 [41]
2023年10月,南洋理工大学深化与法国的研究和学术联系 [40]
2022年12月,Livent 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加速可持续锂电池技术创新 [39]

录取方式

本科申请条件
该校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高考分数达到国内的一本线,如果是未参加高考,至少在高一高二的成绩非常优秀,或者有A-Level、IB成绩等,对于中国应届生,申请则可以用中考成绩及高中成绩或统考模拟成绩先申请。语言成绩方面要求雅思至少6.5分,其中单科不能低于6,托福成绩至少90分以上,PTE至少60分。 [62]
硕士研究生申请条件
如果申请者是211或者985院校毕业,那么要求4年的平均分至少要在80分以上,如果是双非学校的,大学均分在85分以上,另外要求雅思成绩6.5分以上。 [62]
博士留学申请条件
如果申请者是国内211工程院校重点本科毕业的学生,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的可以申请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如果申请者的雅思成绩在6.5分及以上。另外南洋理工大学的部分专业需提供GRE或GMAT成绩,而且需要有硕士学位证书,托福考试成绩要达到85至100分。 [62]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是在学院/学校和Research Centres of Excellence内部与之间进行的,由8个大学级研究机构,9个企业实验室、55个学院/学校下属的研究中心以及20个与外部组织的联合中心组成。 [25]
主要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
Active LIving for the ElderLY(LILY)
Joint NTU-WeBank Research Centre on Fintech
Agei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ety and Education(ARISE)
Nanyang Biologics-NTU Joint Laboratory for Drug Discovery and Therapeutics
Air Traff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ATMRI)
Nanyang Environment & Water Research Institute (NEWRI)
Alibaba-NTU Singapore Joint Research Institute
NTU Integrated Medical,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Life Sciences (NIMBEL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AI.R)
NTU-PKU Joint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e for Advanced Robotics Technology
NTU-JTC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Centre (NTU-JTC I3C)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Learning(CRADLE)
Office of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in Defence and Security (ORTDS)
Centre for Smart Platform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on Integrative Technology@NTU(SPIRIT)
Rapid-Rich Object SEarch Lab (ROSE)
Rolls-Royce@NTU Corporate Laboratory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
Saab-NTU Joint Research Centre
Schaeffler Hub for Advanced REsearch at NTU(SHARE@NTU)
Singapore Centre for 3D Printing (SC3DP)
Singapore Energy Centre (SgEC)
Singtel Cognitiv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 (SCALE@NTU)*
S-Lab for Advanced Intelligence (S-Lab)*
Smart Mechatronic Lab for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Robotics in Manufacturing
SP Group-NTU Joint Laboratory
Strategic Centre for Research in Privacy Preserving Technologies & Systems (SCRIPTS)
Transport Research Centre@NTU (TRC@NTU)
Institute for Digital Molecular Analytics and Science (IDMxS)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NTU (ERI@N)
截至2024年5月 参考资料: [25]

研究成果

论文专著
截至2024年5月,南洋理工大学2022财年被授予专利93项, [44]发表学术资料1412项。 [45]南洋理工大学在影响因子≥10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从2015年的340篇增加到2022年的1432篇,增长了三倍,而2022年影响因子≥20的国际期刊上的南洋理工大学出版物数量自2015年以来增长了近4倍。 [25]
南洋理工大学发表论文专著成果(仅列举)
时间
内容
2024年5月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和波兰Lukasiewicz研究网络-PORT波兰技术发展中心共同领导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闪烁材料上添加一层金层会使它们发出的可见光亮120%。平均而言,发射的光的强度约为每千电子伏特88个光子,该研究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 [46]
2024年5月
研究人员发现,现有的抗癌药物可以重新用于治疗侵袭性脑癌。 [47]
2024年4月
研究人员开发了利用激光检测疾病标志物的微小液滴。 [48]
2024年4月
南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多功能的药物递送系统,其灵感来自毛毛虫的自组装蛋白质。 [49]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洋理工大学共有7个图书馆,分别为:艺术、设计和媒体库,商务图书馆,中文图书馆,通信与信息图书馆,人文与社会科学图书馆,李伟南图书馆,图书馆前哨。 [50]
截至 2020 年 1 月,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超过 800,000 本印刷书籍、100 万本电子书、90,000 本 视听资料,100000种期刊等。 [51]

校园文化

播报
编辑

学校标志

校徽
在1991年7月成立时,南洋理工大学采用了授予NTI的徽章(由英国武器学院于1982年11月授予)作为自己的徽章。纹章由一个纹章盾牌组成,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一只在白色背景上面向观众的跟踪狮子,上半部分是两个原子符号,一个在红色背景上城垛上方的齿轮两侧 ,与新加坡国旗中使用的颜色相同。狮子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徽中的狮子相同,象征着NTI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52]
城垛象征着土木与结构工程学院,而原子符号则象征着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齿轮代表机械与生产工程学院,也是一般工程和技术的传统参考。这三所学校是南洋理工大学前身南洋理工学院成立后成立的原始学校。出现在字母专利中的纹章盾牌的正式描述如下:Argent 是狮子的守卫者,在酋长四面楚歌的 gules 上,一个齿轮,介于原子 argent 的两个传统表示之间。 [52]

精神文化

校训
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27]

行政管理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校长
副校长兼教务长
林杉(LING San) [53]
截至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南洋理工大学历任领导
时期
职位(任职年份)
姓名
南洋大学 [26]
总理(1954-1955)
林语堂 [68]
校长(1956-1960)
大学由执行委员会
校长(1960-1964)
庄竹林 [68]
校长(1965-1969)
黄应荣(代理) [68]
校长(1969-1972)
黄丽松 [68]
校长(1972-1975)
薛寿生 [68]
校长(1975-1976)
李昭铭 [68]
校长(1976-1977)
吴德耀(代理) [68]
校长(1977-1980)
陈祝强(秘书长) [68]
南洋理工大学 [26]
院长(1991-2002)
詹道存教授
院长(2003-2011)
徐冠林教授
院长(2011-2017)
Bertil Andersson教授
院长(2018-2022)
Subra Suresh教授

校园环境

播报
编辑
南洋理工大学被誉为世界前15名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是自然和人造艺术作品的所在地。从标志性的学习中心到休闲空间,学校广阔的校园场地上到处都是令人惊叹的装置和展品。 [54]
南洋理工大学博物馆
南洋理工大学博物馆
南洋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它利用整个校园来展示艺术品并将艺术带给社区,从而打破了博物馆的传统理念。该博物馆拥有 200 多件当代艺术品的适度永久收藏,涵盖新加坡、东南亚和国际艺术家的不拘一格。它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文化不可或缺的补充,促进了校园对艺术的敏锐认识和欣赏。博物馆通过艺术提供参与和跨学科合作的机会。 [55]
该博物馆成立于 2008 年,当时该大学正在开发艺术、设计、媒体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课程,以补充其在科学和技术学科方面的优势。南洋理工大学博物馆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新加坡)批准的博物馆计划。 [55]
新加坡国家古迹
南洋理工大学国家古迹
南洋大学行政大楼于1998年被列为国家古迹,现在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心的所在地。南洋大学纪念馆和原南洋大学拱门也于1998年被宣布为新加坡的国家古迹。 [25]

校友情况

播报
编辑
南洋理工大学部分校友
姓名
职位
荣誉
James Lam [56]
盛裕酒店海岸工程董事总经理
CEE杰出校友奖
Thanabal Kaliannan [56]
建设局集团总监
CEE杰出校友奖
陈欧 [64]
聚美优品CEO及联合创始人
-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概览
时间
获得荣誉
2023年11月
学校在“高被引研究人员”榜单中全球排名第22位,在新加坡排名第一 [61]
2024年5月
学校在世界最佳年轻大学名单中名列前茅 [60]
2024年6月
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世界前15名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