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永平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李永平,1970年生,字貫一,號三諦。古典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美國麻州波士頓大學( UMASS)訪問學者。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在美國麻州波士頓大學(UMASS)、英國牛津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日本京都大學訪問交流。 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邏輯學會文體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説唱組專家、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學術委員、陝西民俗學會副會長等。 [1] 
中文名
李永平
外文名
Li Yongping
別    名
李斟
出生地
陝西彬縣
出生日期
1970年11月
畢業院校
陝西師範大學
代表作品
《包公文學及其傳播》
主要成就
比較文學與文學人類學 [4] 
俗文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5] 
神話與絲綢之路史 [6] 
民族族羣
漢族
職    稱
教授

李永平社會兼職

兼任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教育部“國培計劃”陝西師範大學基地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結項鑑定專家。 [3] 

李永平學術交流

在“陝圖講壇”、天津大學“非遺講壇”、中山大學民俗學高端學術講壇、西交大“學而講壇”、 “媒介講壇”“長安講壇”“三秦大講堂”“渭水講壇”做“中國文化資源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國詩歌史”、“文化大傳統的N級編碼理論”、“《論語》儒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傳統文化與新文科報告近百場。 [2] 

李永平科研論文

一、文學人類學與比較文學方向
1.《神授天書與代聖立言:香山寶卷的人類學考察》,《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2.《叢書出版與學科建設的互動關係:以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為中心》,《出版發行研究》, 2013年3期。
3.《文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統一性——以“仙鄉淹留”傳説為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4.《“血社火”的歷史文化新探》,《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
5.《迷狂與書寫:對“天書”母題的思再反》,《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
6.《文學何為?文化大傳統對文學價值的重估》,《思想戰線》,2013年第5期。
7.《論大傳統文本與“N級編碼理論“、”N重證據”的關係兼與葉舒憲教授商榷》,《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1期。收入《文化符號學——大小傳統新視野》,2018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8.《文學人類學視野下的謠言、流言及敍述大傳統》,《思想戰線》,2014第2期。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14年第7期全文摘轉。
9.《祭祀儀式與包公形象的演變》,《中華戲曲》第48輯,2014年11月。
10.《一個祭祀禳災的神話文本:臊子面文化傳統論》 ,《思想戰線》,2015年第6期。
11.《四重證據的升級改造與國學建設的當代價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本文入選《重述神話中國——文學人類學文化文本論與證據間性視角》,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
12.《替罪羊原型:屠龍故事真相新探》,《外國文學研究》,2017年第1期。
13.《中國少數民族屠龍故事與禳災傳統》(第1作者),《民族文學研究》,2018年第1期。
14.《“大鬧”與“伏魔”:<張四姐大鬧東京寶卷>的禳災結構》,《民俗研究》,2018年第3
期。
15.《“大鬧”:“熱鬧”的內在結構與文化編碼》,《民族藝術》2019年第1期。
16.《口頭傳統與禳災文化》(合著第1作者),《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4月29日。
17.《沉香寶卷》的故事增值與結構承續(合著,第1作者),《文化遺產》2019年第3期。
18.《重繪海外藏中國寶卷地圖的意義與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版。
19."Da Na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ode of"Re Nao",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2019.
20.Universality and Locality in the Landseape of World Literature: An Exploration of Sinologist Idema's Research Path of the Chinese Bao juan,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2020(2)(A&HCI來源期刊,二人合作)
21.《挖掘寶卷中的禳災智慧》,《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7-31
22.《從小説到寶卷:日本漢學家小南一郎的俗文學研究路徑》,《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二人合作)。
23.《眾妙之門:神話編碼中的隱蔽秩序》,上海交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
二、古典文學方向
1.《李賀詩歌與唐代外來文明》,《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2.《蘇軾與俳優傳統》《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摘轉。
3.《佛教文化對包公文學的影響》,2008年第1期,《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4.《唐宋傳奇中的遊歷仙境主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5. 《晚唐曹唐遊仙詩中的仙洞原型:兼及歷史演進中的烏托邦定勢》,《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6. 《遊仙詩中的死亡再生母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4),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3)全文摘轉。
7. 《仙界方七日,人間已千年》,《文史知識》2003年第4期。
8. 《古代文學博士點研討綜論》,《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9. 《桑圖騰文化的變遷》,《文史知識》1997年第12期。
10.《亦真亦幻難評説——唐傳奇中的“時空魔幻”敍事》,《名作欣賞》,2007
11.《明清小説所見包公戲搬演傳播史料》,《明清小説研究》。2007年第4期。
12.《蘇軾與宋代雜劇傳統》,《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三、媒介詩學方向
1.《文學傳播學論綱》,《當代傳播》,2010年第5期。
2.《包公文學形象傳播的新思考》,《光明日報》(理論版),2007年3月31日。
3.《古典文學傳播研究芻議》,《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7月29日。
4.《包公故事的傳播模式及特徵》,《西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5.《口頭與書寫之間:文學傳播史上的一次大變局》,《長江學術》,2012年第2期。
6.《三種包公錯斷嚴查山故事的變異與傳播規律》,《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9期。

李永平專著及編著

1.《文學人類學的文化大傳統視野》,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2.《絲綢之路與文明交往》(增訂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初版,2019年增訂版入選入選“2018年絲路書香工程”,烏克蘭語、土耳其語、俄語。
3.《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4.《包公傳播研究》(繁體字本),花木蘭出版社,2016年版。
5.《包公文學及其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6.合著《中國文學編年史隋唐五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該書榮獲2008年“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
7.《寶卷研究》(濮文起 李永平合編),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8.《古典學的大傳統視角》,人民出版社,2020年。
9.《海外中國寶卷收藏與研究導論》(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10.《禳災與救劫:寶卷敍述的人類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23年

李永平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民間宗教思想史”(編號18ZDA232)“明清民間宗教史”子課題的負責人。
2.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海外藏中國寶卷整理與研究”(編號17ZDA266)首席專家,2019年獲滾動經費支持。
3.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寶卷禳災敍述的人類學研究”(15BZJ037)。
4.主持完成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編號20080440186)。
5.主持完成教育部規劃項目“包公故事寶卷傳播模式與謠言比較研究”(09XJC751005)。
6.主持完成中央高校重點項目“寶卷傳播與社會控制研究”(編號09SZZD03)。
7.主持完成陝西省社科基金項目“網絡謠言輿情分析與風險防控研究”(立項號:12R011)。
8.主持完成“一帶一路”智庫專項項目“絲綢之路與文明交往”。
9.主持完成陝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項目“唐代遊仙文學與陝西道教文化研究”(編號:06JK076)
10.參與完成國家社科重點項目1項“世界文學史新建溝”的中國化闡釋(12AZD090) 。

李永平科研獲獎

1.《包公文學及其傳播》獲2008年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
2.《包公文學及其傳播》獲2008年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3.《中國文學編年史》(合著)榮獲2008年“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4.《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獲2018年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李永平講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中國文學史、東方文學史、比較文學概論、文學人類學等。
研究生課程: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文學人類學、比較神話學、多民族文學與文化遺產。
主編本科教材《中國傳統文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入選“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通用教材”系列。
主編本科教材《陝西文化概論》,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主持完成研究生教材《文學人類學理論與實踐讀本》(GERP-19-19)建設項目。

李永平書法愛好

自小酷愛書法藝術,轉益多師,臨摹柳公權、顏真卿、王羲之、趙孟頫、傅山等書家名帖以及當代書法教育家衞俊秀、啓功、曹伯庸等先生的作品,參與書展多次,陝西師範大學教師書法教學與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