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正中

(著名作家、書法家)

鎖定
李正中(1921年-2020年2月23日) ,筆名柯炬、韋長明、李莫等,吉林省伊通縣人,1941年畢業於長春法政大學。曾任《東北文學》月刊主編、《東北日報》專刊編輯、哈爾濱文學院教授。1946年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83年離休。曾任瀋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顧問。曾獲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稱號,瀋陽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文藝家”稱號。 [6] 
出版詩歌、小説、散文等作品十餘部,與夫人朱媞並譽為“東北淪陷時期四大夫婦作家”之一。 [1]  書法藝術獨到,曾獲東北首屆書法展特選獎、中日首次書法展特等獎,近年應邀於海內外各地舉辦個人書法展和講學。 [2]  出版有《正中翰墨》《李正中書法集》《九秩揮墨——李正中書法集》《楹聯墨瀋》等。 [2-4] 
2020年2月23日14時20分,李正中逝世。
中文名
李正中
別    名
柯炬
韋長明
李莫
鄭實
杏郎 展開
別名
柯炬
韋長明
李莫
鄭實
杏郎
史宛
紫荊 收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2020年2月23日
畢業院校
長春法政大學
職    業
作家、書法家
主要成就
詩歌、小説、散文、書法
出生地
吉林省伊通縣
代表作品
《七月》《鄉懷》《筍》《爐火》《正中翰墨》《李正中書法集》《楹聯墨瀋》

李正中人物經歷

李正中 李正中
1936年,他15歲時考入吉林一中。 [2]  在這所學校裏,他不僅遇到了兩位老師——李文信和孫常敍,而且還在這座城市裏找到了自己的紅顏知己——後來成為東北淪陷區著名作家的朱媞。兩位恩師給了他超拔的學識、詩人的氣質和不俗的書法境界;朱媞則給了她愛情、親情和創作激情,並與之攜手終生,成為東北淪陷區文學創作中的著名夫婦作家。 [2]  [5] 
朱媞於1943年成為新娘時的照片 朱媞於1943年成為新娘時的照片
在這樣一生難遇的兩位高師指點下,李正中的中學時代就頗呈才情,經常在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在此期間,他認識了朱媞。那時朱媞剛剛15歲,正在讀吉林女子中學師範班,本名張杏娟,也喜歡文學創作,是女子中學裏有名的美才女。朱媞是李正中為她起的筆名,她正是以這個名字載入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我曾就“朱媞”之名詢問過張老師:為什麼要起這樣一個名字?她説那是李正中的主意。我詢之李先生,他也是笑而不答。我想這也如同他當年曾用過的筆名“杏郎”,一樣有着才子浪漫而縝密的情思。“朱”的本義是“赤心木”,即樹心為紅色的樹木。《説文解字》道:“朱,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他是寄望朱媞赤心為情,忠貞不二。“媞”的意思是美好安舒。《詩經·魏風》裏有“好人媞媞”之句;晉傅玄《豔歌行·有女篇》中則説:“有女懷芬芳,媞媞步東廂。”唐人張九齡在《酬通事舍人寓直見示篇中兼起居陸舍人景獻》詩中也有:“飛鳴復何遠,相顧幸媞媞。”“媞”成了美好女子的代稱,如郁達夫的夫人孫荃就小字“潛媞”,張學良的夫人趙一荻亦名“趙媞”。所以李正中為他的戀人取名“朱媞”,真是運足了才子心智。當然,朱媞更沒有辜負“杏郎”的美好憧憬與期望,以其一片芬芳之才情,創作出了一批“媞媞”之作。1943年起發表成名小説《大黑龍江的憂鬱》,此後陸續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小銀子和她的家族》、《渡渤海》廣有影響,朱媞之名開始為時人所關注。1945年在長春出版小説集《櫻》,這是東北淪陷時期的最後一部文學作品。1986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梁山丁編選的東北淪陷時期女作家小説選集《長夜螢火》。書中選了8位女作家的31篇作品,以生年先後排列,分別是蕭紅、劉莉、梅娘、但娣、吳瑛、藍苓、左蒂、朱媞。當然這都是她嫁給“杏郞”之後的事了。 [5] 
1941年,李正中畢業於長春法政大學法學系。1943年3月與朱媞在長春結婚 [2]  那一段時間他在偽滿長春地方法院任法官,任上的兩件事,顯示了他作為一箇中國人,中國學人的良知與血性。 [5] 
1946年,李正中夫婦於哈爾濱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在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瀋戰役”後,定居瀋陽。 [2]  在瀋陽六十年間,他被誤解過,審查過,既做過車間的裝卸工,又做過石棉製品廠紅專學校的校長。 [2] 
九十年的歲月,對於李正中來説,可謂大起大落,經歷頗多。從少年才子到血性法官,從知名作家到軍旅戎裝,從做工務農到著名書家,不管是騰達還是落寞,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他始終如一地保持着清高而低調的人格本色。我常到渾河岸邊那個極普通的住宅小區,到他那個光線雖然有些暗淡,但卻滿藴書香墨韻的書齋裏和他聊天。聽他講最喜歡的古人倪雲林的故事,聽他吟哦倪高士《懷歸》中的兩句詩:“鴻跡偶曾留雪渚,鶴情原只在芝田。”他説雖然相隔了七百多年,但這兩句詩彷彿也寫出了他的心境。 [5] 

李正中文學創作

李正中的心境從來都是詩意的,書卷的,淡泊的,有時或許還是無奈和血性的。 [5] 
在人生進入九十歲的時候,談起故鄉,談起詩,李正中依然難忘母親對他的啓蒙教育。 [5]  母親不僅能持家理財,還是詩的愛好者,當他咿呀學語時,母親就吟誦淺顯的唐詩給他聽,使他從小就傾心於詩的美妙韻律。 [2]  外祖父的堂屋裏,懸掛着老人家的手書詩軸,多少年後李正中都記得開頭的兩句:“三十三年一剎那,人生到處可為家。”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夜晚燈下母親邊做針線邊教他讀詩,成為他固定的日課。 [5] 
如果説是母親從小給他詩教,那麼從懂事起隨着父母漂泊於白山黑水之間的背井離鄉則給了他詩思。後來,一家人坐着新開通的火車來到吉林這個古老的城市並停留下來。從此,吉林北山的泛雪堂、曠觀亭乃至湮沒無聞的小玲瓏埋香處,以及江邊的漁火、天主堂的鐘聲和豪門大宅的壁詠楹聯都讓他徘徊其間,不忍離去。這樣的詩教與詩思,終於讓這位少年才子一發而不可收:“有一天胸中的躁動終於噴薄而出,流入筆端,墜入詩魔,從此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使是後來處於萬馬齊喑的年代,身遭胼手胝足之苦,對於詩的依戀鍾情始終牢牢縈繫,不離不棄,如影隨形,直到暮年的今天。”這是李正中先生70多年後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也是對詩的執着表白。
1937年,16歲的李正中出版了處女作《餘蔭館詩存》。這是一本舊體詩集。如今這部詩集已成珍本,很難見到,連作者本人手中也沒有了。幾年前網上曾拍賣過這部詩集,最終讓人以幾千元的價格拍走。因為第一部詩集難以尋到,所以在李正中後來出版的詩集中,幾首上大學之前的詩作還是從當年的報刊上找到的,每一首都寫得有模有樣,見樹見林。如16歲時寫的《訴衷情·登北山》:
小橋曲徑繞疏林,飛閣籠殘陰。登臨一眺千里,萬事不再縈心。笙罄遠,幽香沉,禪房深。江山隱約,塵海紛紜,暫駐低吟。
這樣情景交融,感慨低吟的詞作竟然是出自一位16歲中學生之手,不能不讓人感嘆。多少年後,他又出版了三部舊體詩集,《行行吟草》《扶桑暢詠》和《正中吟箋》。瞭解李正中的人都説他的舊體詩寫得好,格律嚴謹、充滿性靈,殊不知“當時年少春衫薄”,先生早就是“新豐美酒鬥十千”了。
1938年,李正中考入長春法政大學。雖然學的是法律,但業餘時間更多的是關注文學,同時為了更適應那個特定時代的感情表述,他的創作也由舊體詩轉化為新體詩、小説和散文。在國破家亡的年代裏,在日本佔領者的高壓政策下,和許多淪陷區的青年一樣,李正中更是不甘做亡國奴,他內心深處懷着強烈的民族大義,始終堅守着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道德和人格底線,不忘以自己的筆抒寫自己的良知,將那一段我們民族所承受的苦澀、難堪、頭懸殺身之禍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下來。從1938年到抗戰勝利之前,在《泰東日報》《大同報》《盛京時報》《滿洲報》《斯民》《新青年》《興滿文化月報》《健康滿洲》《學藝》《電影畫報》《新滿洲》《麒麟》《新時代》《新潮》《興亞》《青年文化》《滿洲映畫》《民生》《干城》等報刊上經常能見到他的作品。為了既能隱蔽自己,又能使作品順利刊發,他不斷地變換着筆名:柯炬、韋長明、李徵、鄭中、鄭實、杏郎、葛宛華、萬年青、木可、李鑫、靳革、韋烽、韋若櫻、魏成名、魏之吉、小柯、小金、餘金、裏刃、常春藤、史宛、紫荊等。作品不僅數量多,影響和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尤其是1943年他與朱媞結婚之後,他的創作達到高峯期。二人在東北淪陷區,成為與吳郎和吳瑛、山丁和左蒂、柳龍光和梅娘並稱的四大知名夫婦作家。
關於李正中夫婦當年的創作,2004年9月2日《長春晚報》曾刊有上官纓《東北淪陷區長春作家羣》一文,其中對李正中夫婦評價道:
尤其是淪陷後期,大約是1943年前後,由吉林市來到長春的青年夫婦作家韋長明(李正中)、朱媞(張杏娟)猶如乍起的一股清風,湧進岑寂的文壇,大批文學作品先後出版。有韋長明的長篇小説《鄉懷》,短篇小説集《筍》《走向曠野去的人們》《綠色的松花江啊》《爐火》,散文集《無限之生與無限之旅》,詩集《七月》《春天一株草》,等等。接着朱媞短篇小説集《櫻》問世,這是東北淪陷區長春作家羣中出版的最後一本書。
在當年,李正中雖然是小説、散文、詩歌諸體兼擅,但在文壇影響最大的還是詩歌,即到長春之後的新詩創作。《七月》是他的成名作,在這部詩集裏,表現出作者追求人間正義,憧憬光明的強烈願望。 [2]  在後記裏他這樣道出心底的聲音:“什麼時候,我能夠遠離了我抑鬱的思緒,向太陽底下放縱全盤的歡樂,忘掉了昨日,忘掉了那許多無用的幸福呢?”集子中《霜花》這首詩,則成為他在國破家亡之際,感時傷懷的寄寓: [2] 
我和你是小小的
凝在人家窗板上的霜花
從開始了小小的生命
小小的心裏充溢了恐怖
你説咱們要溶化
要為人一噓就溶化
……
我們戰慄於寒冷的日子
織就了一片沒有顏色的花紋
…… [2]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李正中第一時間在長春和朋友創辦了《光復日報》,並任主編,同時還任《東北文學》月刊主編。1946年,他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從此逐漸告別了文學創作,直到1979年,即早年其舅父魏近辰乩其“紅羊刧後功名立”那一年,他從農村回到瀋陽,才又拿起筆來。
1979年以後,李正中老當益壯,筆耕不輟,先後以常風、裏予、李一痴、李少秋、李莫等筆名在《吉林日報》《長春日報》《友報》《消費者報》《瀋陽日報》《瀋陽晚報》《文匯讀書週報》《青少年書法報》《解放軍文藝》《詩林》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詩歌、散文和隨筆。其中多篇文章都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針砭時弊,切中肯綮。如2011年4月11日刊發於《文匯讀書週報》上的《談梁任公集詞聯》一文,針對該報此前《梁任公的集詞聯》一文的諸多錯處提出糾正,如:
“芳徑雨歇,流鶯喚起春梧”這一聯的出處並非來自夢窗詞,而是梅溪(史達祖)《謁金門》與竹屋(高觀國)《風入松》。另一下聯“一春惟悴”應為“憔悴”。下半聯出處為稼軒《新荷葉》,並非《鮮荷葉》。等等,等等。

李正中書法創作

李正中的書法創作,大體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少年時代至參加東北民主聯軍時期,一個則是1979年從農村回到瀋陽以後。 [2] 
第一個時期的書法雖然早早獲獎,但更多的是將其作為一種書寫工具,或説一種創作載體,從未想到將來要當書法家。在長春讀大學時,他與當時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報人王光烈多有交往,並師從王氏習隸書和魏碑。有一次,王光烈拿了一函裝裱好的魏碑字帖,讓李正中為其題簽,並説“你的魏碑比我寫得好”。這讓李正中很是惶恐,但違不過王光烈的意思,還是斗膽在字帖上寫了題簽。這件事讓李正中感到在那些學人師者輩中,從未將書法當做一種了不起的藝術而獲取名利,更未將書寫者分成森嚴等級,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傳播思想文化,與文字相生相伴的一種工具而已。幾年前,我曾求李先生在我收藏的一副王光烈的對聯上題跋。他説老師的作品不敢亂説話。我説如70年前你在老師的字帖上題簽一樣,正是老師所希望的。於是他在這幅對聯上題道:“希哲老乃東北文苑耆宿,詩文書篆俱精,世譽為東北三才子之一。上世紀三十年代有幸識荊長春,承蒙不棄,結忘年交。其間饋我墨寶泉文印多件,均失落烏有。今國卿兄以所藏見示,當系早歲習作。睹跡懷人,能不愴然。乙丑李正中拜觀記之,時年八十九。”於此正可見出他與王光烈的深沉情緣。
從參加東北民主聯軍開始,李正中的書法創作基本就中斷了,直到1979年從農村重新回到瀋陽,回到石棉製品廠,他才又拿起幾乎三十年沒有摸過的毛筆。那時他的辦公室是一間廢舊的倉庫,就是在那間舊倉庫裏,他又找回了少年時的感覺。他雖然三十年不寫字,但提筆後稍加調整,在別人看來即有“氣自華”的感覺。1981年,他參加“瀋陽市羣眾書法大賽”獲得一等獎。他兒子李千在報上看到後回家對媽媽説:“有個人名和我爸一樣,挺厲害的,得了書法大賽一等獎。”他媽一聽笑了,説那個人正是你爸爸呀!那一年兒子已經26歲,但從不知道他身邊還生活着一位大書法家。這就是李正中的本色,從未將自己當書法家,也從不跟孩子們説自己擅長書法。 [2] 
1986年,他參加“瀋陽市新楹聯比賽”榮獲一等獎。他創作的對聯是《題友園賓館》聯:“勝友如雲,名揚塞北;涉園成趣,美越江南。”不僅音律對仗工穩,且巧妙地將“友園”二字嵌入其中。主辦方評論此聯是:“熔裁古語,妙筆天成。” [2] 
晚年的李正中先生在書法創作上更關注的是書法背後的文化內涵,這方面他寫了多篇文章,或是批評,或是呼籲。如他2007年6月12日刊於《青少年書法報》的《詩文不容隨意寫》一文,針對當下書界中頗著聲譽者的“佳作”,每每出現意想不到的文理不通或信筆篡改,甚至有見怪不怪,蔓延成災之勢的現象,提出嚴肅批評,並舉例當年《書法》雜誌第五期介紹的某個“百強榜人物”書寫的柳永詞條幅裏的錯別字説:“‘簫’作‘肅’,‘吟’作‘金’,‘臨’作‘望’,‘年來’作‘來年’,‘恁’作‘憑’,令人不忍卒讀。我孤陋寡聞,所見尚如此,如果博聞強記,那恐怕真會是駭人的另番風景了。”同年7月31日,他又於《青少年書法報》刊發《虛偽的炒作——評“中國二十人在日本書法展”》一文,針對某媒體“中國二十人在日本舉辦書展”的報道中稱:“把代表現代中國書壇最高水平的書法家及其最新創作成果介紹給日本同仁。”在列舉了參展成員名單後,又説此次展出“幾乎囊括了當今中國書壇的領軍人物和精英創作層”,並且“將對日本書道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先生看了參展成員名單,挑出參展作品多處錯別字後,對這種吹噓和浮誇之風給予了深刻的批評,並斥之為“狂妄無知”!
關於李正中的書法藝術,書界中人都知曉他師法清人趙之謙。這一點他自己也承認並以此為宣示,如他在《臨池雜詠三首》之三所道: [2] 
龍門大乘臻豐妍,凝重雄渾孰比肩。
慎伯更生功倡導,百年低首趙悲庵。 [2] 
如同當年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一樣,李正中則是“百年低首趙之謙”,由此足見他對趙之謙的崇敬與服善之情。 [2] 
在晚清的藝壇上,趙之謙是一位書畫篆刻都讓人耳目一新的全能大師。李正中學書伊始從“龍門二十品”入手,以北碑為基礎,兼容秦篆、漢隸筆意,最終歸結到趙之謙一路。晚年在趙之謙風格上又融入蕭散衝澹、直率樸拙之晉人手帖的書卷氣,曾有人説他的行書是“碑與帖結合得最好的典範”,此評可謂中肯。正是這種碑與帖的從容結合,才形成他沉穩老辣、古樸茂實、雄渾灑脱、奇偉峻拔的風格,字裏行間既有跌宕的風致,又有翩然的氣韻,既顯現出自由而又充沛的生命本原,又真正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
李正中書彩箋聯 李正中書彩箋聯
通觀李正中的書法筆調,可謂紮實而又不失靈動,兩者風格結合得非常到位。 [2]  [5]  説其紮實,是指每一字的點畫波磔、提按頓挫,均起迄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無含糊拖沓之處。説其靈動,是指落筆之時重處不濁不滯,不積不累,輕處血脈流貫,遊絲掩映。至於用鋒的偏正藏露,也是隨機應變,交替互出,不主故常,從而達到一種豐腴而不剩肉,清勁而不露骨的效果。
在具體結字上,他也是匠心獨運。如每一個字中,都有一個精神綰結中心,然後再由中心舒展四旁,有斂有放,像本書所收的“何處春江無月明”和“雲帆轉遼海”句,每字的精神綰結處都凝聚在字心的中心偏上部分。再有每字的疏密結構也是苦心經營,真正做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如“發”字的上密下疏,“浪”字的左疏右密。從而造成了一種藝術上布白與留黑的強烈對比,茂密和疏朗的相映成趣。另外,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的結字習慣,排列起來,風檣陣馬,頗為壯觀,如“好風吹夢客思家”一句,字字相傾相依,很好地達到了奇正相生的美學效應。這些結字藝術説到底還是他取諸碑所長,深悟筆意和精神氣骨的結果,更是他在良好學養下隨心所欲,心手雙暢,一任自然,率真揮灑的結果。

李正中成就影響

1938年17歲時參加第六屆東北地區書法展獲得銀獎,參賽作品是楷書馬子才的《燕然亭》。
1939年他參加“中日書道展”獲得金獎,作品是節臨晚清趙之謙的《潘公墓誌銘》,那幅作品將趙之謙“魏底顏面”的書法風格臨摹得惟妙惟肖。
1991年和1993年兩次應邀在日本東京和長野舉辦“李正中書道展”,至今長野縣商工會院裏的巨石上還刻有他題寫的篆書“商魂”二字。
1995年9月,他應時任台灣“立法院”院長梁肅戎和“行政院”院長李煥的邀請於台北舉辦“李正中書法展”。李煥親致開幕詞,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海基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焦仁和等台灣許多高層人士及文化界名流悉數出席,分外隆重。其間秦孝儀和黃光男還分別邀請並陪同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
2001年,他應邀於加拿大温哥華卑詩大學亞洲中心舉辦“李正中求索書法展”,時居北美的華人藝術家大都到場祝賀。
2003年,應邀於長春舉辦“李正中返里書法展”。此次書展匯聚了一大批長春文化名流到場,長春所有媒體均刊發對李正中的專訪。
2004年應邀到世界知名的英國牛津大學舉辦“墨海留痕書法展”。旅居英倫的亞洲藝術家們大都到場,對其書法創作給與了很高的評價。就是那次書展期間,他與朱媞坐在牛津大學訪問學者辦公樓前庭院的長椅上,地上鋪滿了秋日的紅葉。兩人怡怡然,笑態可掬。他説“那是一生從未有過的恬適”。
2011年,中央美院編輯了一部《中國當代學人自書詩詞墨跡選》,選入33位在世的80歲以上學者兼書家的自書自作詩,每人五首。此書彙集了當今中國學界和書界的大師級人物,如饒宗頤馮其庸周汝昌周退密等,其中東北只有李正中一人入選。
2014年,崔永元主持的中國傳媒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和博物館選擇李正中先生為口述歷中史對象,這是東北第一人。 [2] 
1938年起入展歷屆東北美展書法部,並獲佳作獎、特選獎以及中日首次書法聯展特獎。
新中國成立後相繼在瀋陽、哈爾濱及長春舉辦“李正中詩書展”。
1991年應邀赴日本東京、筑波中日友好書道組織,
1995年赴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
2001年赴加拿大温哥華貝詩大學,
2004年赴英國牛津大學訪問講學並舉辦書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