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梨英

鎖定
李梨英(1888.11.25-1961.6.24),女,廣東潮安人。1932年在潮安大坑村參加中共領導的秘密農會、婦女會。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轉移到閩南烏山,在閩粵邊區紅軍獨立營傷兵站參加掩護和護理傷員工作,被暱稱為“紅軍阿姆”。從1938年至潮汕解放,先後在中共閩南特委機關、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百候電台及中共潮汕特委機關,從事掩護和交通聯絡工作。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婿為革命犧牲。她把母愛和全部精力傾注到革命事業中,被當地羣眾譽為“革命母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汕頭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員、政協副主席及廣東省婦聯執行委員。1960年出席全國民兵會議。 [1-2] 
中文名
李梨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潮安
出生日期
1888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1961年6月24日
信    仰
共產主義

李梨英人物生平

李梨英,1888年出生於磷溪鎮西坑村一户貧苦農民家庭,13歲時,父親外出謀生,一去不復返。家庭非常困難,她母親和哥哥相繼病逝,16歲的李梨英舉目無親,便由媒婆帶到大坑村夫家,和勤勞老實的丈夫林再發靠耕作過日子。在她40歲時丈夫去世,她帶着6個子女艱難地生活。 [3]    
1926年,大革命的風暴席捲全國,潮汕地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大坑附近鄉村的農民運動也很活躍。大兒子林松泉,大女婿劉金城都參加了革命,經常給李梨英講革命道理和各地婦女翻身鬧革命的故事,她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接受革命精神的薰陶。 [3]    
1927年4月,“潮州七日紅”之後,起義軍撤離潮汕,黨組織轉入山區堅持遊擊鬥爭,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清鄉”和“圍剿”,李梨英看在眼裏,但她並沒有感到害怕,而是更加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才是工農羣眾的救星。 [3]    
1932年下半年,李梨英在共產黨員彭莫、傅尚剛的引導下,在鐵鋪鎮大坑村走上了革命道路,從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成長為大坑村農會、婦女會的積極分子。 [3]    
1933年,南方革命鬥爭轉入艱難曲折時期,這也是李梨英經受着最嚴峻考驗時期。她被選為大坑村婦女會負責人,並光榮參加中國共產黨。從此,她全心全意跟着黨幹革命。這一年,粵東革命形勢逐步惡化,浮鳳區的鬥爭接連受到挫折,秋溪區多次遭到血腥鎮壓。李梨英的大女婿劉金城被殺害,大女兒林松花也被捕入獄,外孫兒流離失所,大兒子林松泉和三兒子林松才相繼犧牲了,不幸的消息一個接一個,都沒有動搖李梨英的革命意志。她對同志們説:“不要為我難過,我明白,不流血犧牲,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她把悲痛化為力量,更加忘我地為黨和紅軍做事。 [3]    
1935年夏,由於國民黨的瘋狂“圍剿”,秋溪區革命力量逐漸轉移到鳳凰山區。秋溪區委安排李梨英暫避南洋。李梨英謝絕區委同志的好意,堅定地説:“出家不入家,我走的是革命路,不是南洋路!我參加革命不是來享福的,要死也一定是死在革命的隊伍裏。”她把小女兒林美花寄託到遠親家裏,帶着12歲的小兒子林松森跟着隊伍上鳳凰山。臨行時,她把多年來省吃儉用積存的20幾塊光洋交給區委作為活動經費。 [3]    
1937年7月16日,國民黨157師利用欺騙手段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的閩粵邊紅軍游擊隊800多人在漳浦縣包圍繳槍。同日,國民黨沈東海部襲擊詔安月港村,逮捕殺害了正在開會的中共閩粵邊區特委和縣委12位領導人。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傷兵站22名傷病員無比悲痛。在這個關鍵時刻,李梨英強抑悲憤,對剩下的病傷員説:“我們要相信黨會很快派人找我們的,一年365日,總有白天黑夜,陰天晴天,不管怎樣,革命失敗是暫時的。”樸實無華的語言,處變不驚的形象,穩住了傷病員的情緒,激發了傷病員堅強的鬥志。她拿出自己積存的20塊光洋作為傷員給養費用,連續幾次下山聯繫羣眾,籌借糧食。在這嚴峻的情勢下,沒人開小差,沒人逃亡,一直堅持到在“漳浦事變”中突圍出來的紅三團副團長盧勝重建紅三團率部重上烏山,找到李梨英。盧勝激動地説:“在敵人圍攻下,許多人動搖了,走散了,只有阿姆你們還在這裏堅持,真難得!”傷病站的22名戰士傷愈編入盧勝領導的紅三團。李梨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仰跟黨走,為革命保存了力量。閩粵贛邊省委書記方方感慨萬分地説:“李梨英做了一件對閩南遊擊隊貢獻很大的事。” [3]    
1938年春,李梨英調到平和縣大芹山中共漳州中心縣委(後叫閩南特委)機關,從事掩護黨的領導機關的工作。小兒子松森在縣委屬下的交通站當交通員。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進行隱蔽鬥爭,遠比在游擊區的鬥爭更為複雜、艱險。16歲的松森在執行任務時犧牲了,李梨英又一次承受着失去親人的痛苦。僅僅10年的時間,她的六個兒女、一個女婿,犧牲的犧牲,失散的失散……李梨英的眼淚流乾了,頭髮花白了,但她依然堅強地戰鬥着,把母愛傾注到革命的大家庭中。 [3]    
1941年6月,李梨英調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為設在大埔百侯鎮的“南委”直屬電台做掩護工作。按黨組織的安排,在電台工作的同志成立了臨時“家庭”,李梨英是這個“家庭”的母親。由於叛徒出賣,“南委”機關遭敵人破壞,一些領導同志犧牲了。在這緊急關頭,李梨英沉着、機智地處理好黨的機密工作,帶着電台其他同志衝破敵人重重包圍,安全轉移,保住了黨的機密。在這之後,李梨英又繼續負責掩護“南委”書記方方等領導同志。在槍林彈雨中,在白色恐怖裏,在黨的組織最危急的關鍵時刻,她一天跑八九十里路,渡海過江,翻山越嶺,從游擊區到國統區再到淪陷區,一次次出色地完成黨交給她的任務。李梨英多次為黨的秘密機關這個“家”做母親,掩護從事地下對敵鬥爭的革命同志。“家”的成員隨着鬥爭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着,但李梨英作為這個“家”的母親卻始終沒變。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10年中,她轉移過許多地方,但不論到哪,她總是很快以自己的善良、勤勞、機智和勇敢贏得機關周圍羣眾的尊敬與信任,成功地避開反動派的注意,妥善地掩護黨的領導機關。直到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李梨英隨歡呼的人羣一起湧到大街上,喜迎解放大軍進城。 [3]    
1951年國慶節,是李梨英一生最難忘的日子。作為南方革命根據地代表團的成員,她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宴請。在宴會上,李梨英同彭湃的母親一起,代表南方革命根據地的全體同志,向毛主席、周總理敬酒,表達了南方革命根據地人民對領袖的敬意,對社會主義的嚮往。 [3] 
1961年6月24日清晨,李梨英在北京因病逝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吩咐親人把她10年來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1800元交給黨,作為最後一次黨費。“革命母親”李梨英的事蹟可歌可泣,“紅軍阿姆”的故事激勵着無數後輩前行。 [3] 

李梨英人物評價

在南委時期革命家庭的“舅舅”、原全國僑聯副主席方方在“革命母親李梨英公祭大會”上,懷着崇敬的心情寫下輓聯:“十年游擊戰,十年地下工,匪特、漢奸、日寇,哪在你眼裏,堪稱智勇;為黨獻一生,為國獻三子,挫折、傷亡、失敗,信心永不搖,無愧忠貞。”這是對革命母親李梨英光輝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評價。 [4] 

李梨英人物故居

李梨英故居建於1968年,原為2間瓦房,已倒塌。2008年9月在原遺址上重建,修舊如舊。2010年和2014年,為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活動,鐵鋪鎮兩次對故居進行主體修繕,完善配套設施,包括修築通往故居的水泥路、修建停車場以及購置課桌椅等。該故居展陳面積50平方米,展線長度3米,展品223件。 [5] 
李梨英故居於2009年被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2014年被中共潮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授予“潮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4年被中共潮州市湘橋區委授予“潮州市湘橋區黨員幹部黨性教育基地”。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