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志強

(航空鈑金專家)

鎖定
李志強,男,1986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清華大學MBA畢業,1997~199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場實驗室訪問學者;現任六二五所航空鈑金成形技術研究室主任,身兼中國一員、塑性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超塑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中文名
李志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西北工業大學清華大學
職    業
塑性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超塑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志強人物貢獻

近年來他先後承擔國防預研以及型號研製等多項科研、開發項目和課題,發表論文55篇,多次榮獲國防科技進步獎、航空科技進步獎和航天科技進步獎。

李志強人物精神

自1986 年畢業來到六二五所,李志強一直從事航空鈑金成形工藝與設備研究,在金屬超塑性研究及超塑成形/擴散連接組合工藝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負責完成了多項國防預研重點課題、型號任務、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和技術改造項目,包括鈦合金超塑成形/擴散連接的結構、工藝、力學性能及超塑成形/擴散連接專用設備研製,飛機整體壁板的噴丸、壓彎成形技術研究和旋壓成形工藝設備研究,並且為各種型號的飛機、發動機、火箭、導彈、衞星提供關鍵零部件成形工藝的技術支持。
李志強説:“做技術工作一定要堅持,要忍得住。”1978年超塑成形技術在國內剛開始起步,1990~1995年間,這項技術發展面臨着重重困難,步履維艱;國內最初開展這項技術研究的200多家研究單位都紛紛下馬或轉行。“把火種留下”,這是李志強的信念和決心。“八五”期間,他負責“鈦合金 SPF/DB夾層結構工藝研究”課題的主要研究工作,對三層、四層、五層鈦合金夾層結構的製造工藝、力學性能進行了系統地研究,解決了夾層結構製造工藝中毛坯製備、進氣、表面溝槽控制等技術難題,成功地研製了較大尺寸、內部結構複雜的各種多層空心夾層結構。
完成基礎工藝研究後,六二五所於1995年完成了某型號發動機SPF/DB鈦合金導流葉片研製,開創了超塑成形技術在我國航空發動機上應用的先河,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並且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開始,李志強將眼光鎖定在大型飛機結構件上,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飛機鈦合金超塑成形/擴散連接腹鰭的研製,在技術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8年李志強擔任研究室主任之時,超塑成形專業面臨着向何處發展的重大抉擇。他根據美、英等國超塑成形技術發展歷程以及我國的具體情況,確立了“以預研為先導,以型號應用為重點,儘快實現工程化,建立我國超塑成形/擴散連接技術研發中心”的發展思路。他先後組織了五屆 “超塑成形擴散連接技術推廣應用交流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確立了六二五所在中國超塑性研究的中心地位。
梅花香自苦寒來”,李志強敏鋭地認識到:技術上佔絕對優勢的局面不會永遠存在,應該主動打破這種局面,“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所謂“將蛋糕做大”不應該僅僅由六二五所一家來做,而是要培育行業中幾家有代表性的單位共同全面提升超塑成形技術水平,而且他一直認為必須用質量、週期和成本三個指標來衡量技術能力與水平,科研要與生產和型號應用緊密結合。本着這種思想,他在工作中積極向員工宣傳、貫徹,調整大家對工作效果的評價標準,通過改變員工行為,嚴格控制生產成本,使參與研製的人員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綜合技術能力。
李志強將自己定位為兩個角色:首先是研究室主任,應該為研究室的技術發展、經濟效益、人才建設負責;其次,從鍛壓行業和航空、航天工業金屬成形技術發展來看,作為六二五所金屬成形技術的代言人,他還要為研究所在行業中爭取地位。
在從事了多年技術研究之後,他重新走入校門,在清華大學完成MBA課程。他説,管理雖然具有藝術性,但是我們首先應該強調管理的科學性;科學管理對技術工作是一種強有力的推動。
作為管理者,李志強非常注重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及團隊建設。迄今為止,研究室共引進博士6名,培養碩士生8名。他要求年輕人蔘加各類會議、與客户開展技術交流。
在他帶領下,課題組與航空、航天等工業領域的設計單位和主機廠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關係,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凝練成一支思維活躍、富有朝氣、充滿活力的科研隊伍,為發展航空鈑金成形技術和工程應用推廣貢獻着自己的青春與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