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建華

(瀋陽故宮博物館研究室主任)

鎖定
李建華,男,1965年出生,198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專業,現任瀋陽故宮博物館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館員。 [1] 
中文名
李建華
性    別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88年
畢業院校
南開大學

李建華人物經歷

從事瀋陽故宮博物院陳列展覽策劃、古建築研究、保護、維修工作。組織策劃遼寧省、瀋陽市、地方博物館(院)展覽、文化活動逾百項,現負責《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瀋陽故宮學術講壇”執行管理。

李建華主要貢獻

參與編著《清帝東巡研究》《瀋陽故宮大辭典》《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實錄》,發表《明清宮廷交椅考述》《盛京故宮崇政殿嘉量年代、制式考辨》《鑠雲破霄説日晷》《瀋陽故宮下馬碑考略及複製札記》《瀋陽故宮建築排水和維修述略》《迪光殿建築陳設考略》等多篇學術論文。

李建華公益講座

“盛京宮殿建築史事疏略”講座
2019年6月17日,“瀋陽故宮講壇”2019年第十講在瀋陽故宮博物館西朝房開講。此次講座由瀋陽故宮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李建華主講,題目為《盛京宮殿建築史事疏略》(瀋陽故宮建築謎案)。
本次講座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盛京宮殿的演遞。論述盛京宮殿始建於太祖時期、興於太宗時期、成於高宗時期等事。關於天命朝營建的大政殿,李研究員認為其極有可能是遼陽八角殿的摹本或升級版,與現今的大政殿在工藝、裝飾上應當有所區別。針對皇太極時期宮殿建築,按照使用功能,劃分為朝政建築、寢居建築、門户建築、附屬建築、衙署建築五種。乾隆朝時期,為解決陪都制度與駐蹕問題,對盛京宮殿進行重新規劃、拓建、改建和整肅。第二部分,盛京宮殿的維修。結合《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黑圖檔》等有關文獻,論述盛京宮殿維修史上,幾次代表性的案例。如: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次維修;第一次性大規模維修;干預最小的一次維修;險些釀成遺患的一次維修;最值得稱道的一次維修等。第三部分,盛京宮殿建築謎案。李研究員依次論述盛京皇宮始建之謎與侯振舉;皇太極王府之謎;鳳凰樓與翔鳳樓之別;永福宮與衍慶宮匾額;下馬碑逸事。在尊重前輩學人學術觀點基礎上,闡明自己的看法。
講座由綜合辦公室主持,瀋陽故宮博物館相關業務人員與來自社會各界的歷史愛好者們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2] 
“盛京宮殿牆垣探析”講座
2020年4月18日,“瀋陽故宮學術講壇”2021年第二講在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5樓學術報告廳開講。此次講座由瀋陽故宮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建華老師主講,題目為《盛京宮殿城垣探析——解讀瀋陽故宮的牆》。
每日穿過瀋陽路,或者走在瀋陽故宮旁邊的小路上,我們總會看到有人在紅牆下拍照,或是遊人留念,或是情侶拍婚紗照。可以説,紅牆已經成為瀋陽故宮的標誌之一。在牆內,按照建築年代和功能區隔,瀋陽故宮又被不同的牆分成了一座座院落。穿梭其中,有大政殿廣場的恢弘氣勢,也有後苑的曲徑通幽,這些牆和那些高大的宮殿建築一樣,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應不同的時代需求而興建的。還有一些曾經存在過的牆,由於王朝的衰落和功能的喪失而不復存在。
李建華老師從牆的起源説起,介紹了瀋陽故宮的牆的整體面貌。根據實用功能對瀋陽故宮的牆分為界牆、圍牆、隔斷牆、蕭牆、女兒牆,並分別加以論述。然後,以歷史年代為順序,先講述清朝遷都瀋陽之前的宮殿牆垣,指出後金早期尚未使用磚牆,以木柵欄居多。再詳述瀋陽故宮從營建之初,到皇太極時期、乾隆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不同歷史時期牆的變化和產生這些變化的建築理念、現實因素,有圖有真相。
此外,李建華老師還結合清朝歷史、官修史料和檔案文獻,論述了瀋陽故宮牆的制度、文化、維修保護等問題,表示瀋陽故宮牆的變遷,與清(後金)的發展進程總體上相伴相隨,堪為清王朝肇興、由盛及衰的歷史縮影。
瀋陽故宮博物館相關業務人員與來自社會各界的歷史、建築愛好者,共100餘人聆聽了此次講座。聽完講座發現,原來,人們習以為常的紅牆,只是瀋陽故宮牆的一種。原來,瀋陽故宮院內還有高低錯落、形式各樣的牆。這些牆,都是一個個歷史片段的縮影,有清朝的盛衰,有瀋陽故宮從禁宮到博物館的角色變化,也有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3] 

李建華所獲榮譽

在遼寧省“一宮三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中,獲得中共瀋陽市委、瀋陽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一宮兩陵”申遺工作“貢獻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