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建威

(中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委員會常委、副校長)

鎖定
李建威,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3年) [1]  ,現任中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委員會常委、副校長。 [2] 
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其中有28篇被國際著名檢索機構SCI收錄,是一名在學界頗有影響的青年礦牀學家。
中文名
李建威
出生日期
1970年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
職    稱
教授

李建威人物經歷

1970年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
1989年,以567分的成績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1993年,本科畢業並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同年獲得碩博連讀資格。
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2000年,被評為副教授
2003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併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004年,受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
2008年,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4年至今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現兼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6至今為國家創新研究羣體和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骨幹成員。
教育背景
1993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獲得礦牀學學士學位。
1998年6月,在中國地質大學獲得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學位
1998年7月至今,在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現任資源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牀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地質學會會員、《礦牀地質》編委、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家評審組專家。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Mineralium Deposita, Ore Geology Reviews, Litho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等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審稿人,多次擔任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集人。 曾任湖北省青年科學技術協會副會長、《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 in China》編委。
1998年12月-2000年12月,任講師。
2000年12月-2003年11月,任副教授。
2003年11月,破格晉升為教授。
2004年6月,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2004年至今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現兼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3年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
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
2008年被聘為中國地質大學"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2006至今為國家創新研究羣體和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骨幹成員。
201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22年12月,任中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委員會常委、副校長。 [2] 

李建威主講課程

礦牀統計預測、資源勘查理論與方法前沿、礦牀學前沿、高級礦牀學、專業英語、高級岩石學、地質填圖、礦產勘查生產實習。

李建威研究方向

克拉通破壞的岩漿與成礦響應。
成礦流體與礦牀地球化學
秦嶺造山帶及鄰區中生代成礦作用研究。
微細浸染型金礦、矽卡巖型礦牀、造山型金礦礦牀成因。
礦牀表生富集過程及其古氣候與地貌學意義。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及其在礦牀學和地貌形成演化過程中的應用。

李建威主要貢獻

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人才基金等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其中有28篇被國際著名檢索機構SCI收錄,是一名在學界頗有影響的青年礦牀學家。
2003年至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其中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專題2項,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項,霍英東基金會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1項,中央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特色團隊項目1項。作為骨幹成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羣體基金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1項。
與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廣泛的科研合作,主要合作者來自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Denvo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Chile,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等大學。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克拉通破壞的岩漿與成礦響應:以小秦嶺-熊耳山成礦帶為例》(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夏河-合作地區卡林-類卡林型金礦成因的礦物學、地球化學和年代學制約》(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湘桂地區次生錳礦牀40Ar/39Ar年代學及其古氣候意義》(項目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銀礦田VMS礦牀風化殼40Ar/39Ar年代學及其環境和構造意義》(項目負責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優秀青年教師特色學科團隊項目《秦嶺造山帶及鄰區中生代成巖成礦作用》(項目負責人)。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祁連山地區硫化物礦牀風化殼》(項目負責人)。
高等學校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雲貴高原南部紅土型風化殼及氧化錳礦40Ar/39Ar年代學:對高原隆升和季風演化的指示》(項目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委託項目:鄂東南雞冠嘴銅金礦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研究(項目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委託項目: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典型礦集區含礦建造特徵及其含礦性研究(項目負責人)。
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長江中下游和安第斯山埃達克質巖成因及與斑岩銅礦關係》(主要骨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羣體基金《大陸岩石圈深部再循環與華北克拉通及其鄰區中新生代演化》(主要骨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別山中生代侵入岩類成因、岩漿動力學與構造體制轉換》(主要骨幹)。
發表論文
Li JW et al.,2012, Giant Mesozoic gold provinces related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349–350:26–37.
Li JW et al.,2012, The Early Cretaceous Yangzhaiyu Lode Gold Deposit, North China Craton: A Link Between Craton Reactivation and Gold Veining.Economic Geology,107:43-79.
Li JW, Zhao XF, Zhou MF, Ma CQ, Souza ZS, Vasconcelos, PM, Deng XD, Zhao YX, Wu G, 2009. Late Mesozoic magmatism from Daye, eastern China: U-Pb age, petrogenesis and geodynamic implication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57: 383-409.
Li JW, Zhao XF, Zhou MF, Ma CQ, Vasconcelos, PM., Deng XD, Souza ZS., Zhao YX, 2008. Origin of the Tongshankou porphyry and skarn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 Daye district, eastern Yangtze craton, eastern China.: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Mineralium Deposita, 43: 315-336.
Li JW, Vasconcelos P, Duzgoren-Aydin N., Yan DR, Zhang W, Deng X.D., Zhao X.F., Zeng ZP, Hu, MA, 2007. Neogene weathering and supergene manganese enrichment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 40Ar/39Ar approach and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56: 389-402.
Li JW, Vasconcelos, PM, Zhang W, Deng XD, 2007. Timing and duration of supergene mineralization at the Xinrong manganese deposit,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cryptomelane 40Ar/39Ar dating. Mineralium Deposita, 42:361–383.
Li JW, Vasconcelos PM, Zhou MF, Ma CQ. 2006, Ge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Pengjiakuang deposits from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eastern China. Economic Geology, 101: 1023-1038.
Li JW, Vasconcelos PM, Zhang J, 2003. 40Ar/39Ar constraints on a temporal link between gold mineralization, magmatism, and continental margin transtension in the Jiaodong gold province,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Geology, 111: 741-751.
Li JW, Vasconcelos PM, 2002. Cenozoic continental weathe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limate: evidence from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supergene K-Mn oxides at Mt Tabor, central Queensland, Austral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 223-239.
Li JW, Zhou MF, Li XF, Li ZJ 2002. Origin of a large breccia vein system in the Sanerlin uranium deposit, southern China. Mineralium Deposita, 37: 213-225.
Li JW, Zhou MF, Fu ZR, Li XF, Li ZJ, 2002. Structural control o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fluid flow in continental strike slip faul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5: 851-864.
Li JW, Zhang J, Vasconcelos PM, 2002. Behavior of argon gas release from manganese oxide minerals as revealed by 40Ar/39Ar laser incremental heating analys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1502-1510.
Li JW, Fu ZR, Zhou MF, Li XF, Li ZJ, 2001. The Hunan-Jiangxi strike slip fault system: southern termination of the Tan-Lu fault. Journal of Geodynamics, 32: 333-354.
Li JW, Vasconcelos PM, 2004. Growth rate estimates of supergene manganese nodule revealed by 40Ar/39Ar isotopic dat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15: 312-323.
Wang Q, Li JW, Jian P, Zhao ZH, Xiong XL, Bao ZW, Xu JF, Li CY, Ma JL, 2005. Alkaline syenites in eastern Cathaysia (South China): link to the P-T boundary transtensio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30: 339-354.
*Wang JZ, Li JW, Zhao XF, Ma CQ, Qu WJ, Du AD, 2008. Re-Os dating of pyrrhotite from the Chaoshan gold skarn, eastern Yangtze craton, ea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0: 392-406.
*Wang JZ, Li JW, Zhao XF, Qian ZZ, Ma CQ, 2008. Genesis of the Chaoshan gold skarn gold deposit and its host intrusion: constraints from 40Ar/39Ar ages, elemental and Sr-Nd-O-C-S isotope geochemistry.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4: 1875-1888.
*Zhao XF, Li JW, Ma CQ, Lang YS, 2007.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Gubei granodiorite, North Huaiyang: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transition of the Dabie Oroge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3 (6):1392-1402.
Zhao XF, Zhou MF, Li JW, Wu FY, 2008. Association of Neoproterozoic A- and I-type granites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eneration of A-type granites in a subduction-related environment. Chemical Geology, 257:1-15.
Zhao XF, Zhou MF, Li JW, Sun M, Gao JF, Sun WH, Yang JH, 2010. Late Paleoproterozoic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Dongchuan Group in Yunnan,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Precambrian Research, 182: 57-69.
Sun WH, Zhou MF, Yan DP, Li JW, Ma YX, 2008.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Neoproterozoic Yanbian Group, western Yangtze Block(SW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167: 213-236.
Zhou MF, Yan DP, Vasconcelos, PM, Li JW, Hu RZ, 2008. Structural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Danba domal terran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3: 413-427.
She ZB, Ma CQ, Mason, R, Li JW, Wang GC, Lei YH, 2006. Provenance of the Triassic Songpan-Ganzi flysch, west China, 2006. Chemical Geology, 231: 159-175.
Zhou MF, Lesher CM, Yang ZX, Li JW, Sun M, 2004.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270 Ma Ni–Cu–(PGE) sulfide-bearing mafic intrusions in the Huangshan district, Easter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hemical Geology, 209: 233-257.
李建威,畢詩健, 2010. 膠東蘇魯地體範家埠金礦成礦作用與礦牀成因淺析:兼與膠北地體對比. 高校地質學報,16: 125-142.
李建威,Vasconcelos, PM, 2002。表生錳氧化物的氬去氣行為:來自40Ar/39Ar激光階段加熱分析的證據。科學通報,47: 1050-1058.
李建威,顏代蓉,Vasconcelos PM, Duzgoren-Aydin NS, 胡明安,陳木宏,2004。表生鉀錳礦物40Ar/39Ar年代學及其古氣候意義。地學前緣,11: 389-398.
李建威,顏代蓉,鄧曉東,等,2008. 華南氧化錳礦晚新生代大規模成礦。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27: 226-231.
李建威,李先福,1999. 湘贛邊中新生代走滑斷裂帶的流體-岩石相互作用. 地球科學,24: 480-483
李建威,李先福,李紫金,傅昭仁,1999. 走滑變形過程中的流體包裹體研究—以湘東地區為例.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3: 240-247.
*李佔軻,李建威,陳蕾,張素新,鄭曙,2010. 豫西沙溝Pb-Zn-Ag礦牀銀的賦存形式和成礦機理。地球科學,35: 1-16.
*畢詩健,李建威,李佔軻,2010. 華北克拉通南緣小秦嶺金礦區基性脈岩時代及地質意義. 地球科學,出版中.
*趙新福,李建威,馬昌前,2006. 鄂東南鐵銅礦集區銅山口銅(鉬)礦牀40Ar/39Ar年代學及對區域成礦作用的指示。地質學報,80 (6): 849-862.
*朗銀生,李建威,鄧曉東,2007. 廣西欽州-防城地區次生氧化錳礦牀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及礦牀成因意義. 礦牀地質,26:527-540
顏代蓉,李建威,Nurdan Duzgoren-Aydin,胡明安,郎銀生,2006,廣西下雷氧化錳礦牀礦石特徵及成因分析。地質科技情報,25 (3): 61-67.
徐啓東,李建威,2003。雲南蘭坪北部銅多金屬礦化區成礦流體流動與礦化分帶—流體包裹體和穩定同位素證據。礦牀地質,22:366-376.

李建威獲獎記錄

國家級精品課程《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骨幹教師。
國家級教學團隊《礦產資源勘查工程》骨幹教師。
1996年獲美國IET教育基金會研究生獎。
2004年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2004年獲得中國地質大學“教育、科技、外事先進個人 ”。
2005年被授予中國地質大學“三育人標兵”。
2006年被評為中國地質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老師。
2006年榮獲大學生科技論文報告會優秀指導老師。
2006年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
2007年獲湖北省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
2007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8年獲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
2009年榮獲中國地質大學人事與人才工作先進個人。
2009年榮獲中國地質大學優秀共產黨員
200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青年科技節十週年大學生科技活動優秀指導老師。
201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