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克美

(中技克美公司副董事長兼總工程師)

鎖定
李克美,女,中技克美公司副董事長兼總工程師,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齒輪專業委員會委員。自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評為“第三屆首都巾幗十傑”。
中文名
李克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工程師
性    別
學    歷
大學

李克美檔案

1939年7月28日出生,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
1978年創建我國第一個諧波傳動學組,任組長,1983年創建諧波傳動技術研究所。
1994年至2003年,研製成功的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全固體潤滑諧波傳動減速器”作為關鍵部件成功應用在“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系列飛船中。該項目榮獲2004年中國機械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6年帶領中技克美公司職工為滿足我國多種型號航天飛行器(如神舟七號飛船、氣象衞星、通訊衞星、中繼衞星)的需求,設計製造、研製了多種規格型號的自主創新的固體潤滑油諧波傳動減速器,為國防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李克美“神六”

這一偉大壯舉凝聚了我國眾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在他們中間有一個特殊羣體——清華人。我國諧波傳動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李克美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在神舟飛船的4個帆板上安置了4個諧波減速器,24小時轉一圈,保持運行中的飛船帆板始終正對太陽,把太陽能轉換成電能,這個驅動裝置靠的就是諧波傳動。
為了鍾愛的諧波傳動事業,無論前方是懸崖峭壁,還是雄關漫道,無論是經歷雨雪風霜,還是雷電交加,傾其一生、奮鬥一生,李克美用生命奏響了中國諧波傳動事業的進行曲,雄渾而高亢,壯美而傳奇。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她沒有知難而退,卻更增添了要把中國的諧波傳動研究進行下去的決心。

李克美結緣諧波傳動

1975年的夏日,8級颱風下的南海波浪洶湧,驚濤拍岸。
一艘“向陽紅5號”軍艦挺進在風浪中,軍艦上一羣從事軍品研製的科技人員正在做着衝擊震動的科研試驗,其中一位女科技工作者,就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正承擔海上艦船上應用的一種發射機結構設計的李克美。
試驗中,36歲的李克美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只見軍艦後面氣象雷達上,幾米直徑的天線抗擊着8級颱風!而驅動雷達天線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部件——諧波傳動減速器。
“小部件,大能量,簡直太神奇了!”身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從那時起,李克美定下了此生的研究“對象”。
翻閲有限的資料,李克美瞭解到:諧波傳動技術是隨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航天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是一項具有重大突破的新型傳動技術,是國際公認的高科技。它具有減速比大、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效率高、承載能力大,可向密封空間傳遞運動,節能、節材等一系列優點,可廣泛應用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這更加劇了李克美的好奇心。
彷彿有心靈感應,1976年,她調到了北京廣播器材廠,接受的任務正好是發射機調頻驅動機構和大功率發射機電子管起吊傳動裝置應用的諧波傳動。
李克美像着了魔,一頭扎進了諧波傳動的汪洋大海之中,她潛心鑽研國內外有關資料,向能聯繫上的業內先行者討教,樂此不疲。
當她得知這一專利的發明者是美國的C·W·Muss-er時,興奮地一連發去了好幾封求教信。誰知,發明人拒絕交流諧波傳動設計計算方法。事情再明白不過了:這是一項絕密技術,洋人當然守口如瓶。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李克美深知科技強國的道理。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她沒有知難而退,卻更增添了要把中國的諧波傳動研究進行下去的決心。
1978年,在北京市科協的領導和支持下,李克美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諧波傳動學組,擔任組長,開始會合各方同仁聯合攻關。
路,硬是讓他們走出來了!他們探明瞭傳動機理,建立了我國自主創新的諧波傳動設計計算方法,發明了採用我國原始齒形角為20°角的刀具進行變位修正加工的諧波傳動齒輪,而美國專利為30°角刀具。1980年,諧波傳動學組製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小的柔輪內徑為25毫米的諧波傳動減速器,遠小於美國35毫米柔輪內徑的諧波傳動。
為此,《人民日報》專門發表了“首都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的報道,該項目榮獲電子工業部優秀科技成果獎。1980年3月23日李克美代表北京諧波傳動學組出席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這一步總算邁出來了,正是這一步,讓李克美踏進了諧波傳動的廣闊天地。從此,她與諧波傳動終身結緣。
“克美,我們中國人就是要在諧波傳動技術上克一克老美!”

李克美諧波傳動的路

1980年,電子工業部成立了由19個單位組成的單級諧波傳動齒輪減速器標準化工作組,李克美擔任組長。這一干就是整整5年!
5年中,李克美和幾十位科研成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勞動。每台諧波傳動減速器需要經過多項性能試驗,還要經過500小時耐疲勞壽命試驗,也就是要在21天內日夜不停地運轉。當時有許多品種,而每一個品種都得經過如此千錘百煉的磨礪才能過關。
在這期間,為了籌建諧波傳動研究所,李克美四處奔走、八方遊説,在原國防科委鄒家華副主任和楊恬部長等領導的支持下,1983年,我國第一個諧波傳動研究所終於成立了,李克美擔任所長、總工程師。
就在我國第一個單級諧波傳動減速器標準系列科研結果快要出來,要開產品驗收會時,李克美在單位組織的獻血活動中去醫院體檢,這一次,令她始料不及的是,醫生向她下達了馬上住院治療的命令。
她患了子宮肌瘤,正在向癌轉變。5年過度的勞累,早已透支的身體終於提出了抗議。
晚上,李克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思慮再三,她向愛人亮了底,鄭重地説:“我現在還不能馬上住院,必須待標準驗收後才能去治療,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又是攻關組組長,得以大局為重,19個單位科技人員5年心血完成的攻關總結驗收比我個人的安危更重要!”
面對生死抉擇,愛人給了李克美最貼心、最有力地支持:“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你安心幹你的諧波,等驗收結束,咱們就住院!”
當驗收順利結束後,李克美住進了醫院。手術很順利,切除了一個7斤半的瘤子!
5年攻關,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單級諧波傳動減速器標準系列,從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日本、俄羅斯之後第四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1986年榮獲電子部、國防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6月27日李克美代表電子工業部諧波傳動部標工作組出席了中國科協全國第三次代表大會,再次受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讓李克美揚眉吐氣的是,諧波傳動技術的發明人C·W·Musser先生給她寫來了祝賀信,祝賀中國在諧波傳動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李克美笑説:“瞧我這名兒——克美,我們中國人就是要在諧波傳動技術上克一克老美!”
“願意一輩子幹諧波傳動事業的科技人員跟我下海!”

李克美壯美樂章

在疾病面前,李克美是個樂觀主義者,在事業面前,她又是個理想主義者,總是在追求着完美,前方的目標總是沒有止境。
1990年,李克美和她的同事們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某外資企業集團提出跟諧波研究所合資,拿出1000萬美元準備在海淀區建一個諧波傳動產業化基地。
談判進行得很順利,雙方已經簽署了合作意向書,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有人説:“部隊怎麼可以跟外國合作?豈不是讓外國人把錢都賺走了?”
此言一出,反對聲一片,合資談判被迫中止。
李克美一急,心臟病發作了,她怎麼也想不明白:難道中國的諧波傳動技術就這樣等下去嗎?
“七五”攻關結束後,仍然面臨着老問題:屢屢獲獎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卻步履艱難。
放眼國外,市場遠比中國小的日本,每年諧波傳動產品的產值達到兩億多美元。而國外同行窺視中國廣闊的市場,正躍躍欲試殺將過來。
李克美心急如焚:我國目前大量使用的仍是早已落後的傳動技術,而諧波傳動這種具有重大技術創新的新型傳動技術,可以應用於航天、航海、交通運輸、工業機器人、電子工業、機牀、儀表、醫療器械、印刷包裝機械等各個行業。
不能再等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形成產業,一道新的課題又擺在了李克美面前。這一次,李克美要走出一條新路。
“願意一輩子幹諧波傳動事業的科技人員跟我下海!”李克美一聲吶喊。幾十名與李克美志同道合的“七五”攻關課題組成員們來了。這一聲呼喊,意味着昔日的軍工技術,今朝將要轉入民用。
1993年5月8日,“北京市克美諧波傳動精密機械公司”成立了。在當時,這可是一件新鮮事物,這個集體所有制高科技企業只有二十多人,卻豪邁地走上了中國諧波傳動產業化的道路。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資金、場地、設備都極為缺乏。大家靠吃盒飯、蹬三輪車開始了二次創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8年在順義空港工業區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專業化從事諧波傳動技術開發、設計、製造、銷售、服務的集技、工、貿一體的高新技術實業公司,是年產一萬台套的諧波傳動產業基地。
李克美始終有一個堅強的信念:只要我所做的事情對黨對人民有利,我就要執著追求、永不放棄。
從1994年開始到2005年,歷經12年艱辛,由李克美主持設計的全固體潤滑諧波傳動減速器通過科技人員的聯合攻關成功地應用於“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系列飛船上,圓滿地完成了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在科學的道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神六”任務結束後,68歲的李克美,這位諧波傳動戰士又投入了新的戰鬥,她將繼續“神舟七號”飛船以及多種航天飛行器等一系列諧波傳動減速器的攻關任務。2007年,“神七”諧波傳動減速器已經順利通過驗收。
近年來,隨着航天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世界上出現了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承載能力更大的新一代“短筒柔輪諧波傳動減速器”。責任感、使命感驅動李克美和她的戰友們加速創新,聯合攻關,研發成功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漸開線三維修形”的新齒形短筒柔輪諧波傳動減速器。這種諧波傳動減速器的設計方法也於2007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研製成功部分系列產品已開始推廣應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李克美的座右銘是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