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震達

鎖定
朱震達(1930年6月20日——2006年9月30日),男,漢族,浙江省海寧市人,沙漠學家、地貌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研究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主要創建人和奠基者,被譽為“中國沙漠之父”。 [1-4] 
朱震達於1952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 [4]  ;後被中國科學院分配到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3]  ;1956年8月至1958年11月在莫斯科的蘇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2]  [4]  ;1959年被選入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擔任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察隊隊長 [3]  ;1962年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擔任副主任 [15]  ;1979年破格由助理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員 [3]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退休;20世紀90年代初參與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制定工作;2006年9月30日病逝,享年76歲。 [1] 
朱震達長期就中國沙漠的形成和演變、沙漠沙的物質來源、沙丘形成發育及分佈規律、風沙運動基本規律、沙漠戈壁和沙地的基本類型與分佈、沙漠和沙區自然環境、資源及其利用、沙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2] 
中文名
朱震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海寧市
出生日期
1930年6月20日
逝世日期
2006年9月30日
畢業院校
蘇聯科學院土庫曼沙漠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治沙工程學》
《中國沙漠化防治研究》
主要成就
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朱震達人物生平

1930年6月20日,朱震達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 [4] 
1952年7月,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被中國科學院首選分配到南京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地貌學家沈玉昌手下工作。 [3-4] 
1956年8月至1958年11月,在莫斯科的蘇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進修流水侵蝕地貌與沙漠地貌。由於當時中國科學事業急需沙漠研究方面的人才,按照竺可楨的指示,所學專業從地貌學改為沙漠學,赴土庫曼沙漠研究所學習,他先師從阿爾曼德進行黃土侵蝕地貌研究,嗣後又在費道羅維奇指導下從事風沙地貌研究,獲副博士學位。 [2]  [4]  [15]  [19] 
1959年,研究生畢業回國,被選入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擔任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察隊隊長。 [3] 
1962年,中國科學院治沙隊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擔任副主任。 [15] 
1965年,受命走出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到蘭州冰凍土沙漠研究所沙漠室,出任首屆室主任。 [3] 
1966年,前往位於蘭州的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工作。 [1] 
1978年6月,帶領考察隊,與北京大學的一批教師一起,開進巴丹吉林大沙漠西北部的古居延地區,考察當地西漢以來逐步沙漠化的原因和過程。 [16] 
1979年,破格由助理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員。 [3]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2年,退休。
20世紀90年代初,參與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制定工作。
2006年9月30日,病逝,享年76歲。 [1] 

朱震達主要成就

朱震達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朱震達回國後全力投入中國沙漠化問題的調查研究,開創了中國沙漠化研究及風沙環境治理的新領域,在理論上,他全面系統地研究和闡明瞭中國沙漠化土地分佈規律,成因類型,形成機制,發展過程和趨勢,結合中國實際完善了沙漠化的定義。明確提出,沙漠化是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帶人類過度經濟活動與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以風沙活動為標誌的地表呈現類似的沙漠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指出沙漠化的歷史過程、現代過程、物理過程和逆轉過程,代表着沙漠化發生、發展,演變及其整治的全過程,是中國沙漠化研究的核心問題;指出近半個世紀以來,內蒙古後山地區,科爾沁草原鄂爾多斯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南部和河堤上的農牧交錯區是中國沙漠化蔓延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沙漠化治理的重點區域,從而為中國沙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指明瞭方向。在實踐方面,他精確編制了全國1∶400萬和重點區域1∶50萬典型地區1∶5-10萬的沙漠化系統圖數十套件;制定的沙漠化土地分類系統,指標體系和編圖方案,使中國的沙漠化製圖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提出的全中國和各地區有關沙漠化面積,類型比例,擴展速度等大量科學數據,不僅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認可,成為政府公佈的官方數據(1991年全國治沙工作會議),而且為聯合國有關機構和國內外同行採用;對於沙漠化土地的治理,他提出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擴大林草比例,生物防沙與機械防沙相結合的沙漠化防治體系,在北方半乾旱地區應用後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 [3] 
朱震達在中國國內佈設了沙坡頭、奈曼、臨澤、鹽池、延津、河西、南昌等多個野外定位研究站和沙漠化治理示範區。通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了適合不同氣候帶的沙漠化整治模式,推廣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他提出的中國沙漠化的防治對策和治理模式為國家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沙漠化的治理。他構建中國沙漠化研究的總體框架和科學研究體系,建立了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沙漠化研究國家隊。 [3] 
朱震達通過對中國主要的沙漠全面綜合考察和定位半定位實驗研究,首次論述了沙漠地貌形成發育特點和機制,闡明瞭風與沙丘表面吹蝕堆積之間的數量關係和沙漠物質的來源,風沙流結構及沙丘移動規律,提出了“就地起沙”理論,指出風沙物質的搬運主要是在近地面層1米高的範圍內進行,只有粉沙才能吹揚到遠方,從而明確了治沙工程的重點是對當地流沙地表的固定,其次才是防止外來沙源。這一理論幾十年來對中國風沙工程研究起着主要指導作用,為建立中國工程治沙技術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創立和發展了中國治沙工程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在鐵路、公路工程防沙方面,他提出了“固、阻、輸、導”的治沙工程技術體系,即丘表沙障與草、灌相結合的“固”,外圍地帶阻沙棚欄或丘間片林與封育相結合的“阻”,防護體鄰近導風柵欄加速風力堤與半滑淺槽相相結合的“輸、導”。這一工程防沙體系成功應用於南疆鐵路幹山沙漠地段和京通鐵路奈曼沙漠地段的選線和防沙設計,不僅使鐵路少走了彎路,節約了大量投資,也有效防止了鐵路沙害。該技術體系還應用於包蘭、蘭新鐵路和塔里木公路等主要交通幹線的沙害防治上,保證了沙漠地區鐵路公路暢通無阻,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在農田沙害治理方面,提出了以綠洲為中心向外圍推進的“護、阻、固、封”的治沙工作體系,即綠洲內部的護田林網,綠洲邊緣喬灌結合,以防沙林為主的阻沙帶綠洲邊緣沙丘地段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固沙帶和綠洲外圍的封沙育草帶。這一技術體系在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及寧夏沙區綠洲的沙害防治中取得了廣泛有效應用。在甘肅省靖遠到敦煌一線的三北防護林設計中,他提出了以圍繞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方案,使原來沿直線營造防護林帶的設計得到了修正,提高了該段防護林帶營造的成功率和防護效果。他提出的治理工程體系已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和摩洛哥、馬裏等第三世界國家所採用。 [3] 
  • 主持項目
朱震達曾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委託,主持“馬裏綠色屏障地區沙漠化防治”項目。 [3] 
  • 論文專著
朱震達一生髮表學術論文140餘篇,編寫專著10餘部(如《中國沙漠概論》《中國沙漠圖(1/400萬)》《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地貌》),其中《治沙工程學》《中國沙漠化防治研究》是中國沙漠、沙漠化研究和治理工作的指導性著作。 [3]  [12] 
  • 學術交流
時間
會議名稱
舉辦地
1977年8月
首屆國際荒漠化會議
肯尼亞內羅畢 [3] 
  • 科研成果獎勵
朱震達一生以第一獲獎者分別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全國農業區劃二等獎(1983年)”和“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5年)”等。 [13] 

朱震達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06年9月30日,朱震達在實踐中,先後吸收和培養出一百多名高、中級科研骨幹,其中他親自培養出的碩、博士及博士後研究生44人,均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有的已長成各自領域的棟樑之材,如王濤已成為中國沙漠學科首席科學家和博士生導師,史培軍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3] 
  • 講學授課
截至2006年9月30日,朱震達曾受有關方面的邀請,先後去阿爾及利亞、伊明、埃及、西班牙、印度、土庫曼斯坦等20多個國家講學。
截至2006年9月30日,朱震達曾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委託,主持了12次國際沙漠化防治研討會與講習班,培訓國際同行300多人次。 [3] 

朱震達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獎項
授予方
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
全國科學大會 [3] 
1985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 [1] 
1991年
全國治沙勞動模範
/ [15] 
1995年12月14日—2001年4月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名譽理事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8] 
/
中國沙漠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沙漠學會 [4] 

朱震達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1979年3月21日—1984年1月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5] 
1984年1月4日—1990年12月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 [6] 
1990年12月29日—1995年12月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 [7] 
1992年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994年
防治荒漠化國際公約中國執行委員會高級專家、顧問
1996年
UNEP全球環境基金(GEF)評議組專家 [3] 
2001年3月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17] 
2001年4月12日—2006年6月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顧問 [9] 
/
聯合國環境署和亞太經社會沙漠化顧問
/
世界實驗室(WL)沙漠化研究負責人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沙漠化科學高級顧問
/
第三屆國際沙漠開發大會(TIDDC)主席
/
中國沙漠》主編 [1] 
/
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理事長
/
世界自然保護協會生態學會理事 [4] 
/
/
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
/
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理事 [3] 

朱震達個人生活

  • 家庭成員
朱澈是朱震達的女兒 [12]  ,曾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 [14] 

朱震達人物評價

朱震達在黃土計量地貌和小流域地貌要素成圖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風沙地貌、沙漠與沙漠化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做出了傑出貢獻,成為中國沙漠科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和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的奠基人。 [19]  (中國高原凍土科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領導組織者杜榕桓評)
朱震達在50年(1956年至2006年)的沙漠與沙漠化科研生涯中,奠定和發展了中國治沙工程的理論,發展了中國的風沙地貌學和沙漠科學,開拓了中國沙漠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使沙漠及沙漠化的研究緊密結合國家的經濟建設,在理論和生產實踐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並在國際上佔據着整體領先的地位。 [1]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評)
朱震達一生傾注於對沙漠化的深入研究和開拓性發現,在追逐科學的道路上,不懼挑戰。他堅持科學論證,果敢而堅定,既具“大家之風範”,更顯“求實創新之精神”。回望朱震達的一生,他就像長於荒漠中的胡楊——錚錚鐵骨百年鑄,不屈品質千年頌。無論外界如何紛擾和惡劣,他始終堅持對抗着千里風沙,守護着沙漠綠洲和沙區人民。 [18]  (《甘肅日報》評)
在近50年(1956年至2006年)的科研生涯裏,朱震達一直開拓和引領着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建立和發展了中國沙漠和沙漠化學科體系及研究隊伍與平台,為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科學的創建、發展,為中國北方沙漠和沙漠化地區的資源利用、風沙災害治理、沙漠化防治、環境保護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理論和實踐成果在國際上也佔據着部分領先地位。 [13]  (時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院長王濤評)

朱震達人物紀念

  • 紀念會議
2007年9月23—24日,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在蘭州召開了“紀念朱震達先生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2007年學術年會”。 [10] 
  • 紀念書籍
2007年,由王濤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朱震達先生紀念文集》在北京出版。該文集收錄了朱震達生前同事和學生為紀念他逝世一週年而撰寫的學術論文,和先生本人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 [11] 
《朱震達先生紀念文集》 《朱震達先生紀念文集》
  • 人物銅像
2017年1月12日,朱震達的銅像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落成,其女朱澈、時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院長王濤、副院長馮起共同為銅像揭幕。 [12] 
朱震達銅像落成典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