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明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鎖定
朱明,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博士。現任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科學與數據部主任。
曾任職於加拿大赫茲伯格天體物理研究所,派駐美國夏威夷聯合天文中心。 [1] 
中文名
朱明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職    稱
研究員

朱明人物經歷

1988年7月,獲得北京大學數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
1991年7月,獲得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專業理學碩士學位;
1995年8月,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學專業理學碩士學位;
2001年6月,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射電天文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2003年9月-2009年12月,朱明任職於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院Hertzberg天體物理研究所,並作為支持天文學家被派駐到美國夏威夷聯合天文中心,負責世界最大的亞毫米波望遠鏡JCMT的天文項目的觀測規劃與實施。
2006年,朱明升為副研究員,每年負責30-40個加拿大的天文觀測項目的規劃、準備、實施與協調。 [2] 
2010年,朱明由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回國,主持FAST科學數據處理系統的建設,並承擔多項科技部973計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 [1] 
2010年-至今,擔任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國家重大基礎設施FAST工程科學部主任。 [4] 

朱明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星系中的恆星形成,星際介質和星系演化的多波段觀測研究工作,迄2018年止,發表論文90多篇,獲軟件著作權一項。 長期與英國、加拿大的科學家合作利用JCMT望遠鏡進行觀測研究,與多國科學家聯合發起JCMT亞毫米波巡天大型國際合作項目。
曾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FAST中性氫星系巡天課題。 作為國際平方公里陣(SKA)中性氫星系巡天工作組成員,多次應邀代表中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FAST中性氫星系巡天計劃,撰寫了中國SKA中性氫星系巡天項目的白皮書等論文。 [4] 

朱明研究領域

  • 圍繞FAST的科學目標開展研究,主要負責大尺度星系HI巡天,與美國Cornell大學的ALFALFA巡天團隊合作利用Arecibo 300米望遠鏡的巡天數據研究星系中的中性氫、星際介質和恆星形成;也包括星系暈、星系際間物質,通過HI研究暗物質分佈,高紅移星系、星系羣和星系團的探測,HI吸收線的探測等。
  • 負責FAST工程科學部工作,包括FAST科學數據處理子系統和望遠鏡觀測模式規劃子系統的建設,參與觀測用户項目管理系統的規劃和軟件設計。
  • 長期從事星系中的恆星形成,星際介質和星系演化的多波段觀測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參與利用世界上最大的亞毫米波望遠鏡JCMT進行亞毫米波巡天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主要負責銀河系部分天區恆星形成區的多波段觀測研究和理論分析。特別針對分子云的質量測定,H2/HI比例、分子-原子態轉換、氣體-塵埃比率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2] 

朱明主要成就

  • 發現了CO譜線對河外星系亞毫米波連續譜(SCUABA)觀測的影響,提出了修正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數據的可靠性。
  • 利用多譜線數據擬合輻射轉移方程來定量計算分子云質量,發現了用CO譜線估算分子云質量的傳統方法的誤差可達到一個數量級,並對傳統方法做出了修正。
  • 發現了大量分子云能夠在星系盤外獨立存在的奇異現象,對分子云的形成理論提出了新的問題。
  • 發現了星爆星系中分子激發程度與恆星形成率的正相關性。
  • 與北京大學的吳月芳教授一起發現了一個很典型的早期大質量星形成區(命名為JCMT18354一0649S),該源同時具有塌縮和外向流的特徵,為世界上已知的少數幾個該類型天體之一,對研究大質量星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2] 

朱明獲得榮譽

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研究集體: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研究集體) [3] 

朱明代表論著

(1) A Massive Protostar Embedded in the SCUBA core JCMT18354-0649S, Zhu, M., Davis, C.J., Y. Wu, Whitney, B., Robitaille, T.& Peng, R. 2011, ApJ, 739, 53
(2) Tracing Molecular Gas Mass in Extreme Extragalactic Environmen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Zhu, M., Papadopoulos, P.P., Xilouris, M., Kuno, N. & Lisenfeld, U. 2009 ApJ 706, 941
(3) Gas and Dust in the Taffy Galaxies: Ugc12914/15 Zhu, M., Gao, Y. Seaquist, E.R. and Dunne, L. 2007, , AJ 134, 118
(4) The Discovery of a Massive SCUBA Core with both Inflow and Outflow Motions, Wu, Y., Zhu, M., Wei, Y., Xu, D., Zhang, Q., and Fiege, J., 2005, ApJ 628, L57
(5) Star Formation Across the Taffy Bridge: UGC 12914/15 Gao, Y., Zhu, M., and Seaquist, E.R., 2003, , AJ 126, 2171
(6) A Multitransition CO Study of the Antennae Galaxies NGC 4038/9, Zhu, M., Seaquist, E.R., and Kuno, N., 2003, ApJ 588, 243
(7) Molecular Gas in Strongly Interacting Galaxies. I. CO (1-0) Observations, Zhu, M., Seaquist, E.R., Davoust, E., Frayer, D.T., and Bushouse, H.A., 1999, AJ 118, 145 [2] 
(8) Neutral Carbon Emission in Luminous Infrared Galaxies: The [C i] Lines as Total Molecular Gas Tracers, ApJL, 2017, 第 3 作者
(9)Integrated HI emission in galaxy groups and clusters, RAA, 2017, 第 2 作者
(10)Multi-transition Study of the Peculiar Merger Arp299, RAA, 2017, 第 2 作者
(11)Infall and outflow detections in a massive core JCMT 18354-0649S, ApJ , 2011, 通訊作者
(12)JCMT18345S中的大質量原恆星, A Massive Protostar Embedded in the SCUBA Core JCMT18354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1, 第 1 作者
(13)河外星系中的分子云質量探測, Tracing Molecular Gas Mass in Extreme Extragalactic Environmen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ApJ, 2009, 第 1 作者
(14)Taffy 星系中的氣體與塵埃, Gas and Dust in the Taffy Galaxies: UGC12914/15,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7, 第 1 作者 [4] 
(15)Ai, Mei and Zhu, Ming 2018, Evolution of Galaxy Types and H I Gas Contents in Galaxy Groups, ApJ 862, 48 [5] 

朱明社會任職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科學與數據部主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