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慶之

鎖定
朱慶之,男,漢族,出生於1956年11月7日 [6]  ,江蘇宜興人,中國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主任、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國家文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研究室主任。
師從彭鐸張舜徽張永言教授學習訓詁學、歷史文獻學和漢語史,獲得文學學士、歷史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曾師從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學習梵語。 [7] 
中文名
朱慶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江蘇宜興
出生日期
1956年11月7日 [6]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畢業院校
華中師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漢語言文字學
職    務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
性    別

朱慶之人物經歷

朱慶之教育經歷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
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歷史學碩士;
1987年8月至1990年6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文學博士;
1992年6月-1993年5月,德里大學(Delhi University)梵文系、佛教學系訪問學者;
1994年1月-1995年5月,美國CSCC(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研究基金,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亞洲與中東學系訪問學者。

朱慶之工作經歷

1982年1月-1988年12月,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所助教、講師;
1990年6月-1992年6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講師;
1992年6月-1994年9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副教授;
1993年1月-1993年5月,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
1994年10月-1995年4月,美國費城Swarthmore College兼任講;
1994年10月-1998年9月,四川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字學教授;
1995年-1998年,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所長;
1997年1月-1997年5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與中東學系訪問教授;
1999年10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
2000年6月-2000年8月,挪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亞洲學系客座教授;
2002年3月-2003年2月,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科外籍教授;

朱慶之專業兼職

中國語言學會理事;
中國訓詁學會理事;
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語言組組長;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四川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
研究領域漢語史,佛教漢語,中印文化交流史。

朱慶之學術兼職

四川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浙江大學中古與近代漢語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編委;
《中國語言學論壇》編委。

朱慶之人物事件

2017年6月11日-12日,應蘭州城市學院科研處、文史學院、甘肅方言研究所的邀請,原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講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朱慶之教授分別做了《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和《陶淵明文學語彙中的佛教影響》的兩場學術報告。 [3] 
在《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的報告中,朱慶之教授首先提到永恆的變化是語言最基本的特質之一,語言接觸是推動語言變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分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同語言間的接觸,包括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的接觸。另一種是同一語言內部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接觸。緊接着,朱教授又用生動風趣的語言以佛教漢語的相關研究來説明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之間的關係。 [3] 
在《陶淵明文學語彙中的佛教影響》報告中,朱慶之對東漢至東晉反一佛經時創造的雙音節、多音節“塵族詞”進行了列表分析,重點討論了佛教漢語影響下陶淵明詩文中的8個“塵族詞”。 [3] 
2019年10月10日,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朱慶之教授應“漢語第二語言詞彙教學的實證研究創新平台”(17PT02)之邀,做學術講座,講座題目為“理論與方法:漢語歷史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書面語研究”。 [2] 
本次講座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朱慶之首先以他和他的博士生的研究為引子,説明書面語(文言文)在漢語史研究中的意義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其次,朱慶之指出當代漢語史的研究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重北方通語史,輕東南方言史;二是重口語(白話)資料,輕書面語(文言)資料。這反映了當代漢語史研究的不足,應當引起重視。本講座着重於從理論和方法上討論漢語書面語研究對整個漢語史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再次,朱慶之談到漢語的語體構成分為口語和書面語,簡要講述了二者的歷史分化,特別提到接觸語言學和漢譯佛經語言在漢語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最後,朱慶之總結,相對於口語史(白話史)而言,文言史的研究還處在蓽路藍縷的階段,我們對各個共時層面整體性或系統性的面貌還不甚瞭解,這是目前研究的當務之急。 [2] 
2022年5月8日下午三點,香港教育大學朱慶之教授應中華傳統經典普及基地邀請,主講“語言與文獻名家”國際高端論壇第11期(線上)。 [8] 
本次講座以“中古漢語研究的學術史介紹”為主題,共分為“引子”“從‘古代漢語研究’到‘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近代漢語的來源研究與中古漢語研究領域的分立”“中古漢語的溯源研究與佛教漢語研究領域的出現”“歷史語言學研究與現代漢語研究”“語文學與語言學”等六個部分,朱慶之教授重點講解了前面四個部分的內容。 [8] 
朱慶之教授首先介紹了學術史的概念,並以此為引,列舉歷代語言學家的探索歷程和成果,深入淺出,融匯古今,貫通中西。隨後,朱教授介紹了語言學研究從古代漢語研究發展至漢語歷史研究的過程,並介紹了與中古漢語研究相關的兩個問題。 [8] 
沿着之前的線索,朱慶之結合自身研究經歷,詳細梳理了與中古漢語研究相關的兩個問題。為與會師生講解了近代漢語溯源研究與中古漢語研究分立的原由和發展歷程,並介紹了中古漢語溯源研究與佛教漢語研究的關係。 [8] 
最後,朱慶之借呂叔湘先生的觀點,總結了歷史語言學研究與現代漢語研究的關係,並對語言學和語文學的關係進行辨析。 [8] 
2023年11月4日至5日,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主辦的第二屆“域外漢籍研究工作坊”順利召開,來自海內外30餘位學者齊聚文珠,圍繞主題“域外漢文文獻對古漢語研究的價值”展開研討。11月4日上午,會議開幕式於海琴六號C103順利舉行,香港教育大學中文系朱慶之教授致開幕辭。 [11] 
在朱慶之教授的開幕辭中,他結合自身研究漢譯佛經的學術經驗,以歷史語言學、語言接觸理論為例指出理論指導對文獻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強調了域外漢文文獻對漢語研究的重要價值。最後,朱慶之表達了祝願各位同行學術研究順利發展的的期待。 [11] 
香港教育大學朱慶之教授關注到傳統漢語史中書面語研究的不足,從語言接觸理論的角度探討古代漢語書面語和書面語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1] 

朱慶之人物觀點

朱慶之從佛教漢語的基本面貌入手,強調漢譯佛經是高度口語化的材料,研究佛經翻譯對漢語的影響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同時提出,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是梵漢對勘,即通過對勘,發掘在佛經漢譯過程中首創的新形式,其為解釋漢語史中新出現的詞彙、語法現象提供重要的例證。他通過介紹利用佛教漢語研究的部分成果,比如“爹爹”的來源,“過去、現在、未來”的來源,“將無”的解釋以及漢語名詞和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們”的來源等等,鮮明又直觀地解釋了梵漢對勘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價值。 [1] 
朱慶之指出,漢語的名詞和人稱代詞複數標記的產生是漢語語法史的重要發展,然而根據語言類型學的研究,作為典型的類標記(量詞)語言,漢語是本來不必再發展出複數標記的。他認為,漢語的複數標記並非漢語自身發展的結果,而是與印歐語發生語言接觸(印度佛經翻譯)的產物。他還講解了漢語共同語複數標記“—們”與中古時期佛教漢語中表示覆數的“—輩”的關係,並用梵漢對勘的材料證明了這個“—輩”的來源和意義。 [9]  朱慶之教授《從“陰”變“陽”和從“輩”到“懣”——北方漢語表人名詞和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們”的歷史音韻學討論》一文從歷史語音演變的角度,提出了複數詞尾“們”源自“輩”的觀點。 [12] 
朱慶之從自己在印度德里大學梵文系與佛教學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學系等國外做訪問的經歷説起,追溯漢語與佛教的淵源。他説:“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在於能夠吸引外來文化,並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印度與中國地緣最近,因此兩者的文化互相影響也較深,其影響的主要方式是佛經翻譯和商業活動。” [10] 
朱慶之表示,印度佛經有“相撲”一詞,而中國各朝代的壁畫和文獻中也經常出現“相撲”,説明中國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金蓮”以及“金蓮”的故事也來源於印度佛經故事。他用佛經中鹿母夫人的故事同漢語中三寸金蓮的故事,來印證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朱慶之認為,印度醫學對中國醫學肯定有影響,中藥牛黃在印度醫學裏很早就出現了。 [10] 
朱慶之教授通過如“差強人意”,“望洋興嘆”,“罄竹難書”等例子,指出誤用就是語言使用者不按社會習慣或已有的規則使用語言的現象,誤用主要發生在無意義或被動情形之下,有時也可能是有意或者主動的,比如為了修辭或追求新奇等的需要。他指出語言史揭示了語言在不同共時層面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變化,揭示了導致變化的原因和總結變化的規律,而漢語史旨在繼續挖掘語言事實的同時更多的經歷對已知的語言事實的來源進行解釋。 [4] 
朱慶之認為,漢語詞彙雙音化是漢語詞彙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現象,決定了漢代以後漢語詞彙的整個面貌。雙音節詞成為漢語詞彙的基本與語音形式,這個格局一直延續到現代。雙音化是研究和解釋漢語詞彙歷史發展變化原因的一把關鍵鑰匙,中古以降漢語詞彙的種種變化都可能與受雙音節語音形式的制約有關。與上古單音節形式相比,雙音化為漢語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為詞形到詞義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新的空間,漢語詞彙的許多變化都可以從雙音化中得到解釋。 [5] 

朱慶之主講課程

(1)古代漢語
(2)漢語詞彙史
(3)佛典語言研究
(4)冥祥記研究
(5)世説新語研究
(6)祖堂集研究
(7)中印文化交流史

朱慶之研究方向

漢語史,佛教漢語,中印文化交流史。

朱慶之主要貢獻

朱慶之人才培養

(1)1993年-1996年,四川大學漢語史專業碩士生2名;
(2)1997年-2000年,四川大學漢語史專業博士生3名;
主要專業出版物
1989年
從魏晉佛典看中古“消息”詞義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第2期,成都;
“蓮花”的文化內涵,《文史雜誌》第3期,成都;
釋“悲”“哀”,《文史知識》第4期,中華書局,北京;
“敢”有“凡”義及其原因,《古漢語研究》第2期,長沙。
1990年
佛經翻譯與中古漢語二題,《中國語文》第2期,北京;
《儀禮》“竹簋方”辨正,《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第1期,長春;
詞語溯源二例─“步步生蓮華”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識》第6期,中華書局,北京;
“野馬”義證,《古漢語研究》第2期,長沙;
1991年
魏晉南北朝佛典中的特殊疑問詞,《語言研究》第1期,武漢;
“將無”考,《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
1992年
《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專著),1992年6月,文津出版社,台北;
書評:讀《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方一新、王雲路),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1期,長沙,頁8-12;
佛教漢語研究の第一步(末木文士美),東方,1993年第12期,東京,頁28-30;
獲首屆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關於句末疑問語氣詞“那”來源的考察,《古漢語研究》第1期,長沙;
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干影響,《中國語文》第4期,北京;
又收入《中國語文四十週年紀念刊文集》,1993年,商務印書館;
獲首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金蓮”語事考原,《文史》第35輯,1992年,中華書局,北京;
1993年
漢譯佛典語文中的原典影響初探,《中國語文》第5期,北京;
1994年
漢語外來詞二例,《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北京語言學院;
佛典與《孔雀東南飛》,《原學》第1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醍醐”“三昧”的早期用例─兼談漢語佛教用語的溯源,《文史知識》第4期,中華書局,北京;
1995年
漢譯佛典在原典解讀方面的價值舉隅─以KERN英譯《法華經》為例,《學術集林》第6輯,上海遠東出版社;
漢譯佛典中的“所V”式被動句及其來源,《古漢語研究》第1期,長沙;
Some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Earl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Sino-Platonic;
Papers,No. 6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USA;
1996年
談談我的佛教漢語研究,《文史知識》第2期,中華書局,北京;
“加持”考源,《段文傑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997年
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五個語言學證據,《學術集林》第11輯,上海遠東出版社;
敦煌變文中的“助”與“助喜”,《中國語文》第3期,北京;
敦煌變文詩體文“換言”現象及其來源,《敦煌文學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佛教漢語的“時”和“時時”,《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書社;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羅傑瑞、柯蔚南作,朱慶之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書社;
1999年
佛典與漢語音韻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集,巴蜀書社;
訓詁學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與雷漢卿合作),《古漢語研究》第1期,長沙;
2000年
佛經翻譯中的仿譯及其對漢語詞彙的影響,《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第1輯,上海教育出版社;
從梵漢《法華經》看“偈”“頌”的所指,《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巴蜀書社;
2001年
王梵志詩“脆風壞”考,《中國語文》第6期,商務印書館;
佛教混合漢語初論,《語言學論叢》24輯,商務印書館。獲2002年度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2年
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華林》第2卷,中華書局;
王梵志詩“八難”“八字”考,《中國禪學》第1卷,中華書局;
“泥日”“泥曰”與“泥洹”,《紀念王力先生誕生一百週年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漢語外來詞研究雜談,韓國中國學研究會編《中國學研究》第22輯,中國學研究會;
漢譯佛經與佛教混合漢語,《東西文化交流研究》第4輯,韓國敦煌學會,2002年5月;

朱慶之研究項目

實用中古漢語詞典(中文本與英文本),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Victor H.Mair教授合作;
漢語史研究計算機語料庫(1億字),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Victor H.Mair教授合作;
荻原雲來《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中文索引,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Victor H.Mair教授合作。

朱慶之獲獎記錄

1997: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基金:漢語詞源詞典;
1995:專著《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4:論文《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彙發展的若干影響》獲首屆全國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
1994: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中古漢語詞彙史研究;
1993:美國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CSCC)研究基金,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研究;
1992:中印文化交流項目印度政府獎學金,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印度德里大學進修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文獻學;
1991:國家青年社會科學基金:佛典律藏詞彙研究;
1991:四川省“八五”重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佛經翻譯對漢語詞彙發展的影響。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