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愛華

(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

鎖定
朱愛華, [18]  女,1976年2月出生,江蘇如皋人,大學學歷,199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8月參加工作。 [15]  正高級教師 [2] 江蘇省特級教師 [3] 江蘇最美教師 [4]  [10] 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 [5] 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對象。 [50]  江蘇省名校長名師工作室首批領銜人 [6] 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7] 全國十佳現代校長 [5]  [7]  [17] 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8] 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16] 第四屆“明遠教育獎”, [9]  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7]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4]  [14] 
現任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 [1] 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長 [11] 江蘇省小學跨界學習研究所所長。 [12-13]  曾任如皋市安定小學校長。
中文名
朱愛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江蘇如皋
畢業院校
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51] 
職    業
教師
職    務
江蘇省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等
主要成就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朱愛華現任職務

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長 [11] 
江蘇省小學跨界學習研究所所長 [12-13] 

朱愛華人物履歷

2018年9月,朱愛華受邀在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的全國教育大會上代表發言; [21-22] 
2018年9月,朱愛華受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專門邀請作為全省優秀教師代表來到省委座談; [23-24] 
2019年11月,參加名校長名師朱愛華工作室揭牌儀式暨“大成教育·項目+”全省專題研討峯會; [6] 
2019年12月,應邀參加教育部“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現場推進會”; [25] 
2020年3月,《不上常規網課,一所小學可以怎麼學?》主題發表中國教育新聞網—《人民教育》雜誌擔任作者; [19] 

朱愛華教育理念

朱愛華倡導“大成教育”育人理念,提出“大成語文”教學主張。歷時20餘載,從一個人的堅持不懈到一羣人的團隊實踐,從“主題大單元實驗”到“主題整合微課程”的課程研發,從“語文+”到“學科+”的載體研究,從“大成語文”到“大成教育”的領域拓展,從“跨界學習”路徑探索到“完整育人”的系統探求,不變的是“跨界整合,為兒童大成人生奠基”的育人追求。
朱愛華懷揣“讓世界因我們而更美好”的教育願景,長期立足“跨界學習”的深度探索,不斷創造性地賦權增能,通過跨界整合破解學科壁壘、線性思維,探求學生“整體性思維——結構性知能——完整性人格”的養成密碼,始終追尋“跨界學習·完整育人·成己成人”的教育理想,創新建構着小學“立德樹人”育人新範式。 [26] 

朱愛華探索歷程

朱愛華在專題研討峯會上提出了大成教育的三個階段。
朱愛華在 “大成語文”教學改革階段中(1997~2004 年)致力開展跨界學習的“語文+”教學策略實踐,開啓了“小學語文跨界學習”教學實驗研究。通過實驗,認識到:語文教學應該可以且也必須具有跨界意識、整體聯通能力。將再生性、發展性內容整合為課程或教材內容,引領兒童輻射式閲讀,拓寬兒童的視域與生命成長通道。在這裏,主要探索“打破學科壁壘,開展跨界學習”的思維路徑和實施策略。
朱愛華在 “大成教育”的課程探索階段中(2003~2014 年)致力探索“跨界學習,整合融通”的微課程實施策略。從一篇課文的主題整合教學探究,拓展為以一個“主題”統整的“校本微課程”研發實踐。逐漸形成了從“語文+”思維載體轉向“學科+”全覆蓋教學理念下的“跨界學習” 微課程(校本課程、師本課程、生本課程、家本課程等)研發實施的課程載體探究。
朱愛華在 “大成教育”整體推進階段中(2014~ )着力開展“跨界學習,奠基大成”課改實踐,探索形成了“跨界整合”五大實施策略,有效助推了教師複雜性思維專業成長自覺力、學生自主綜合跨界學習力的持久創生。縱觀整個項目的探索歷程,經由從“語文+”到“學科+”,從“跨界整合”到“跨界學習”,從“大成語文”到“大成教育”,從一個人、一個學科的獨自探索到整個團隊的全面探究,再到國內外200多所聯盟學校攜手實踐,20年矢志不渝探求“跨界學習,奠基大成”育人路徑,共探大成教育內核,共享大成育人芬芳。 [27] 

朱愛華科研學術

“跨界學習”的概念,最初的靈感還是來自於朱愛華的父親朱健,童年時父親最喜歡的就是教她下棋,告訴她:下棋要心中有全局。父親是個中醫,他所開的藥方要注意藥物之間的 “君臣佐使”,有效整合,在她幼年的心裏播種和根植了“全局觀”的種子。 [28-29] 
1997 年,朱愛華承擔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與兒童主體性發展研究”的大循環實驗班; [30] 
1999年發表《打通學科關節 發揮聯動效應》; [31] 
2014年發表《主題整合:小語教材二度開發策略研究》於《教育導刊》; [32] 
2015年出著《大語文:主題整合下的微課程》; [20] 
2010年,在上海國際教育研討會上,朱愛華的彙報引起了著名課程專家小威廉姆·E.多爾的注意。 [28] 
2016年在《江蘇省小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現場觀摩研討活動論文集》提出:小學"主題整合"課程實踐研究; [35] 
2017年出著:小學語文"師本課程"的研發實踐敍事——以師本課程《走近李時珍》《慈母情深》為例-現代中小學教育; [33] 
2017年,在江蘇省小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現場觀摩研討會上提出《師本課程的研發實踐與價值反思》; [37] 
發表《大成語文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38] 
2018年10月,應邀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負責人培訓活動中作經驗彙報; [34] 
2018年發表《走向"大成教育"的實踐探索》於《江蘇教育研究》; [39] 
2018年發表《家校共育 奠基大成》於《江蘇教育》; [40] 
2018年發表《跨界整合,為兒童大成人生奠基》於《人民教育》; [41] 
2019年1月,《跨界學習,奠基大成——小學育人路徑探索20年》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項目獲一等獎; [42] 
2020發表《完整育人:智能時代的原點回歸》於《北京教育:普教版》; [43] 
2020發表《問題在於"問題"——小學課堂深度學習中問題設計與實施的探索》於《江蘇教育2020年22期》; [44] 
2020年發表《跨界學習:從"學科+"到"完整育人"》於《中國教師》; [45] 
發表《教師線上教學素養的現狀與反思——以疫情小學居家線上教學為例》; [46] 
發表《基於跨界整合的AI育人實踐探索》; [47] 
發表《也談小學教師的關鍵能力》於中國教師. 2020,(12); [48] 
2020年11月,江蘇省教育廳發文授牌成立“江蘇省小學跨界學習研究所”,朱愛華任所長; [49] 
2020年發表《跨界學習:從"學科+"到"完整育人"》於《中國教師》; [36]  提出了"跨界學習;為兒童大成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跨界學習項目以國家課程為主幹;研製了一套跨界學習指南;探索了五類實施策略——內容融通,活動統整,物型重構,換位體驗,聯通生活;建構了12門"學科+"教學思維栽體樣式;研發了60多組跨界整合式課程羣等課程栽體範式;創設了100多個"大成小秀"活動平台;探究出關注興趣值,方法值,意義值的跨界學習評價體系; [36] 

朱愛華專業獲獎

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16]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領銜人 [4]  [14] 
第四屆“明遠教育獎” [9] 

朱愛華所獲榮譽

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7] 
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 [5] 
江蘇省名校長名師工作室首批領銜人 [6] 
江蘇省“最美教師”; [10] 
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7] 
全國十佳現代校長 [5]  [7]  [17] 
第四屆“明遠教育獎”優秀實踐工作者; [9] 
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對象。 [5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