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194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系;1949年獲得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構造地質學和岩石學博士學位
[14]
;1949年10月任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副所長;1951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地質所副處長;1952年任華東地質局副總工程師;1962年—1975年任地質部華東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1975年—1983年任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副指揮兼總工程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3年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1990年11月2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0歲。
[1]
[4]
[7]
[15]
- 中文名
- 朱夏
- 出生地
- 上海
- 出生日期
- 1920年9月10日
- 逝世日期
- 1990年11月25日
- 畢業院校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
-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籍 貫
- 浙江嘉興
朱夏人物生平
編輯1935年,考入交通大學物理系。
[2]
1936年,考入中央大學地質系。
1940年,從中央大學地質系畢業;後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調查所工作。
1949年10月,任浙江省地質調查所副所長。
1951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地質所副處長。
1952年,任華東地質局副總工程師。
1953年,調至地質部地礦司工作。
1960年—1962年,先後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石油地質研究室主任、地質部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
1975年—1983年,任江蘇石油勘探指揮部副指揮兼總工程師。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3年,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技術顧問。
朱夏主要成就
編輯朱夏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朱夏畢生參與石油地質的調查研究,對中國各主要沉積盆地和地區的石油地質情況和資源前景都進行過認真探討,對油氣盆地的大地構造特徵與演化提出了許多看法,如運動體制的變化是形成含油氣盆地的首要條件、兩個世代及兩種運動機制的盆地及迭加作用等,從活動論構造歷史觀出發進行盆地原型並列迭加的T(構造環境)-S(地質作用)-M(油氣響應)的系統分析等。
[1]
1955年,朱夏率領隊完成了準噶爾盆地的石油地質普查,參加青海石油普查,發現馬海油田;1956年,在柴達木盆地開展全面油氣普查,同時開拓了藏北倫坡拉盆地的油氣普查工作;1958年,在祁連山、阿爾金山南坡和崑崙山北坡,對金屬、非金屬礦產進行普查;1959年,在松遼盆地協助指揮油田勘探和技術工作,參加大慶油田會戰;1960—1962年,對南方各省的油氣地質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勘探陝北麒麟溝一帶古生界的建議;1962—1975年,主持華東各省1:20萬地質圖幅的野外驗收與報告審定,進行區域地質礦產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初,率先介紹板塊構造學説並運用於中國油氣盆地的研究;1975—1983年,對中國油氣盆地作了系統的研究論述,參加籌建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室,開展中國油氣盆地形成發展動力機制的理論研究等。
[1]
[7]
- 學術論著
朱夏一生髮表學術著作和譯著總計200餘萬字,代表論著有《礦物原料概論》《中國的金》《煤地質學的理論問題》《中國中、新生代盆地構造和演化》《中國沉積盆地》《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等,譯著了《板塊構造的岩石證據與歷史實例》《動力地球學》等
[7]
,其他論著部分參考如下:
- 學術交流
時間 | 學術活動名稱 | 舉辦地 |
---|---|---|
1979年 | 加拿大 | |
1979年 | ||
1979年 | ||
1980年 |
- 承擔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
1983年 |
- 科研獎勵
時間 | 獲獎項目 | 獎勵名稱 |
---|---|---|
1978年 | 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 | |
1982年 | 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 | |
1993年 | 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 | |
1995年 | 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 |
朱夏人才培養
- 高校兼職
- 培養成果
朱夏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80年 |
朱夏社會任職
編輯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
1981年—1992年4月 | |
1983年6月—1988年4月 | |
1988年 | |
中國石油學會副理事長
[4]
| |
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
[4]
| |
朱夏個人生活
編輯- 家世背景
朱夏的父親朱大可是當時的國學大師,曾任上海《新申報》主編,在國學、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建樹。朱夏的母親孫企馨也擅長文學
[15]
。在父母的影響下,朱夏十幾歲便顯露出詩詞天賦,並屢獲嘉獎。但朱夏毅然選擇當時的冷門—地質專業,作為自己一生的寄託。
[9]
- 婚姻家庭
- 填詞賦詩
朱夏人物評價
編輯朱夏人物紀念
編輯- 朱夏雕塑
- 參考資料
-
- 1. 朱夏 .中國科學院學部[引用日期2022-07-27]
- 2. 朱夏 .西安交通大學[引用日期2022-07-27]
- 3. 中國科學院各學部第四、五屆常務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引用日期2022-07-27]
- 4. 朱夏(1920~1990)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引用日期2022-07-27]
- 5. 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歷次會議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7-27]
- 6. 上海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引用日期2022-07-27]
- 7. 朱夏 .浙江地方誌[引用日期2022-07-27]
- 8. 前言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9. 何妨詩趣雜豪情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10. 傳薪獻曝心猶在 .中國地質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7-27]
- 11. 校黨委書記周祖翼為拔尖人才基地班上課(圖) .同濟大學[引用日期2022-07-27]
- 12. 詩詞抒情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13. 朱夏 .中國工程院院士館[引用日期2022-07-27]
- 14. 朱夏——豪情書寫地質詩篇 .地質調查科普網[引用日期2022-07-27]
- 15. 大家|朱夏 大地赤子的科技人生 .中華兒女雜誌社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7-27]
- 16. 科學家的詩情 .上海科技報[引用日期2022-07-27]
- 17. 朱夏.含油氣盆地研究方向的探討[J].石油實驗地質,1983(02):38-45.
- 18. 朱夏.關於柴達木盆地的幾個主要地質問題[J].中國地質,1957(06):2-6.
- 19. 朱夏.多旋迴構造運動與含油氣盆地[J].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84(2):197-210.
- 20. 朱夏.關於盆地研究的幾點意見[J].石油實驗地質,1980(03):19-24.
- 21. 朱夏.關於中國大陸邊緣構造演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7(03):119-124.
- 22. 朱夏,陳煥疆.中國大陸邊緣構造和盆地演化[J].石油實驗地質,1982(03):153-160.
- 23. 朱夏.中國東部板塊內部盆地形成機制的初步探討[J].石油實驗地質,1979(00):1-9.
- 24. 朱夏,陳煥疆,孫肇才,等.中國中、新生代構造與含油氣盆地[J].地質學報,1983(03):25-32.
- 25. 朱夏.多旋迴構造運動與含油氣盆地[C]//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9).1984.
- 26. 朱夏,徐旺.中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0.
- 27. 朱夏.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M].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
- 28. 朱夏.活動論構造歷史觀[J].石油實驗地質,1991,13(3):9.
- 29. 朱夏.試論古全球構造與古生代油氣盆地[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3(01):1-33.
- 30. 盆地分析與油氣戰略選區暨紀念朱夏先生誕辰10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無錫舉行 .中國能源網[引用日期2022-07-27]
- 31. 朱夏教授研究大陸邊緣構造演化的思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7-27]
- 32. 勞秋元 .蘇州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7-27]
- 33. 中國地質調查局“院士傳記”面世 .中國地質調查局[引用日期2022-07-2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