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

鎖定
本溪縣高級中學創建於1980年9月,坐落於遼寧省本溪縣小市鎮鳳凰山(原校址:育才路),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3.44萬平方米,共有教學、實驗、生活服務、體育活動四個區域,擁有教學樓四棟(熙翰樓,儲英樓,躍淵樓,德潤樓)、實驗樓一棟、學生公寓三棟、食堂一棟、體育館兩棟、標準體育場一個。
中文名
本溪縣高級中學
創辦時間
1980年9月
校    訓
崇德 尚學 篤志 報國
所屬地區
遼寧省本溪縣小市鎮凰山
現任校長
孟憲海

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辦學條件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一流的辦學條件:學校佔地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擁有4棟教學樓,3棟宿舍樓,佔地2.4萬平方米的標準體育場,5400平方米的塑膠操場,2460平方米的食堂,3200平方米的體藝館,1000平方米的乒乓球館,2700平方米的體操房、美術、音樂專用教室,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建有三廳、五室、六大系統,電子大廳微機240台每位教師配備一台電腦供學習備課使用。建有覆蓋所有教學區的有線廣播系統,校園網絡系統,1000M骨幹網絡連接各教學區,100M以太網到教師辦公桌面,10M校園網出口連接國際互聯網。覆蓋全部教學班的多媒體教學系統。圖書館閲覽大廳1100平方米,藏書10萬冊,電子圖書5萬冊,雜誌500餘種,全天對廣大師生開放。學校還辦有特色的校園報《德潤天地》校刊,由孟憲海校長作為總編輯,胡明宇作為學生總編輯,至今已有13年的歷史,累計出刊140份。該刊收到了老師和學生們的廣泛喜愛。學校辦學條件達到省內一流水平。 一流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264人,學校共培養了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遼寧省特級教師3人,遼寧省勞動模範1人,本溪市勞動模範2人。研究生27人,一線教師本科學歷達到100%,中學高級教師71人,中學一級教師66人,市以上學科帶頭人14人,市以上名師8人,市縣兩級骨幹教師42人,本溪市首批“十一五”期間學科專業引領人才17人,在校生3450人,66個教學班。教師是立校之本,是最寶貴的資源,學校開展“名師工程”、“1358”工程,始終把師資培訓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以人性化管理促進個性發展,以科學化管理促專業發展,以精細化管理促進整體性提高”。骨幹教師羣體已經形成,培養了一批在省市有影響的名師,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脱穎而出,成為教學骨幹力量。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流的管理: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實行以年部為主體的直線式管理體制。其它處室的主要職責是配合、協調、諮詢、服務、檢查、評價、培訓、指導。隸屬關係明確,職責明晰,運轉順暢。學校2002年開始實施“四制”改革,通過職代會討論通過的“四制改革方案”激發了教職工的積極性,也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崗位責任制》,定崗定責,目標明確,評判有據,優質高效。《考核評估制》全員考核,全程考核,注重實效。《全員聘任制》形成“定崗定員,競聘上崗,優化結構,轉崗分流,有序流動,有效激勵”的用人機制。《獎勵工資制》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拉大資金差距,打破平均主義,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分配原則,和“三個傾斜”政策,即“向一線教師傾斜,向骨幹教師傾斜,向班主任傾斜”的原則,切實發揮績效工資的導向作用,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一流的教師質量:建校30年來,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畢業生,數以千計的學子考入重點大學,數以百計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全國一流大學。一批批學子從這裏化蛹成蝶,蟾宮折桂,走向自己理想的高等學府。他們以較高的綜合素質在各行各業脱穎而出,為祖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終身成長奠基,這一培養目標讓高中學子終生受益。科學嚴謹的教學管理使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5年以來,高考成績屢創新高。 2005年一本上線397人,二本上線797人。 2006年一本上線305人,二本上線805人。 2007年一本上線306人,二本上線810人。 2008年一本上線312人,二本上線807人。 2009年一本上線353人,二本上線807人。 2010年一本上線343人,二本上線852人。 高考的優秀率,一本率、二本率同步增長,實現了學校提出的低(分)進高(分)出,高進優出,大面積提高質量的目標,居全省同類學校前列。 一流的校園環境:校園建築恢宏大氣,錯落有致,進入高中園區就仿拂置身於一個優雅別緻的大花園。高大的孔子雕像下篆刻着《論語》中的經世名言;象徵着“最美的、第一的”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之果”,其直徑2.0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蘋果,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前後兩盞24米高的傘型豪華燈猶如航標一樣,指引着莘莘學子走出大山,奔向遠方,激情的音樂噴泉又彷彿為花季少年編著五彩繽紛的夢想;“四大發明”巨型鑄銅浮雕盡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多年校園文化的積澱與傳承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校園文化為一體,發揮着美化心靈,陶冶情操的育人功能。優良的傳統是校園文化的精髓,多年形成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是學校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心繫教育善若水,桃李不言下成溪,廣大教師把爭當“育人的典範、師德的楷模”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吸納多元文化。先後有韓國美國瑞典日本等國際友人到校參觀訪問,學校與韓國忠清大學、日本九洲大學結成友好的學校,與遼寧省實驗中學瀋陽120中學等省級示範高中密切聯繫,並於2008年加入瀋陽市郊區重點中學聯合體。學校堅持“學習、借鑑、融合、發展”的觀念,與兄弟學校進行廣泛交流,吸收多元文化理念,在交流中借鑑,在融合中發展,在學習中創新。以“民主、科學、開放、多元”為鮮明特色,實現了學校跨越式發展。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創造教育示範校、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學校、教育部全國項目辦“全國中小學全效學習方案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全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材實驗研究、中國教育學會心理健康教育百校工程科研基地、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創新寫作教學研究”先進實驗學校、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全國體育培養後備人才試點中學、遼寧省示範性高中、遼寧省文明單位、遼寧省文明學校、遼寧省新課改樣本校、遼寧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遼寧省綠色學校、遼寧省農村綠化示範學校、遼寧省羣眾體育先進單位、遼寧省國防教育先進單位、遼寧省中小學大課間操比賽第一名、本溪市德育示範學校、本溪市教學管理先進單位、本溪市高考先進單位、本溪市繼續教育先進學校、本溪市電教先進學校、本溪市依法治校先進單位、本溪市花園式單位、本溪市先進職工之家。 [1] 
本溪縣高級中學能取得如此嬌人的成績,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及全縣人民鼎力支持的結果,也凝聚着幾代高中人的不懈努力。展望未來,全體高中人將信心滿懷,邁着豪邁的步伐,闊步前進。用我們的勤勉、智慧和力量鑄就縣高中更加輝煌的明天!

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所獲榮譽

近年來,學校榮獲省文明單位、全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全國培養體育後備人才試點中學、全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十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與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實驗學校、本溪市德育示範校、市AAAA衞生模範單位、市“三五”依法治市先進集體、市警校共建先進集體、市貫徹國家《電教規程》先進單位、市花園式學校、市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市先進職工之家、市檔案工作先進單位、市中學教學管理AA級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充分展示了一所特色學校應有的內涵與魅力。 [2] 

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教育科研

(一)加強對教科研工作的領導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實施“課題牽動”戰略,突出教科研的先導作用。學校設有專門的科研機構——培訓處,有專兼職教研、科研人員。教科研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總結、有推廣,積極配合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承擔科研立項教改實驗課題,實施指導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等具體工作,學校投入足夠的經費,保證教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科研項目
1、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面向21世紀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與實驗》
2、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國家重點科研課題《中學思想政治課現狀調查及課程資源開發綜合研究》
3、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探索高中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發展的創新人才》
4、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重點科研課題《關於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
(三)教科研成果
1、學校被授予“全國創造教育”實驗基地
2、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十五”重點科研課題“創新寫作教學研究實驗”實驗學校。
3、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重點科研課題《關於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獲優秀科研成果獎。
4、遼寧省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項目課題《微型無害化學實驗的經濟效益》獲省優秀科研成果獎。
5、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重點研究課題《探索高中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發展的創新人才》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6、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國家重點科研課題《中學思想政治課現狀調查及課程資源開發綜合研究》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7、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科研課題《面向21世紀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與實驗》獲優秀科研成果獎.
8、省級科研項目《探索高中素質教育課堂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的研究》獲遼寧省首批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教科研起到了先導作用,推動了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了一批教科研骨幹。近年來,學校教科研成果顯著,400餘篇論文被評為市級以上優秀論文,多項科研成果得到推廣,產生一定的影響.

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領導換屆

學校最有影響力的校長馬永義同志在為學校做出卓越貢獻之後,已於2013年光榮退休。下任本溪縣高級中學校長為孟憲海同志。

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地理位置

遼寧省本溪縣小市鎮鳳凰山(原校址:育才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