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末(拼音:mò)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本義指樹梢,古字形在“木”字上端加指示符號,指明樹梢的位置 [2]  。末由樹梢引申泛指事物的頂端或尾部。又引申指不重要的、細微的,又引申為細微的碎末,再引申為終了。由樹梢、尾部引申指時間上在末尾、後面。末也指傳統戲曲中扮演中年男子的角色。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一、木
五    筆
GSI
倉    頡
DJ
鄭    碼
AFVV
字    級
一級(編號:0193) [1] 
平水韻
入聲·七曷 [5] 
注音字母
ㄇㄛˋ
總筆畫
1+4、4+1
四角編碼
5090₀
統一碼
U+672B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𠅅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指事字。“末”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將指事符號一小點或一橫加其上而成。金文作圖1、圖2,其中的“木”就是樹,上部一點或橫指出其意義,義為樹梢,與“”相對。戰國竹簡文字(圖3)和小篆(圖4)的形體基於金文,將金文筆畫變得更加規整劃一,指事符號變為一橫。隸書的“末”字,形體筆畫更加平直。
樹梢在樹的頂部,故借喻為事物的頂端。人的四肢對於軀幹而言,又像是梢部了,故末又代指人的四肢。《管子·內業》:“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四末,就是四肢。
樹梢在樹的頂部,是樹在生長過程中的最終部分,故喻指終了、末尾、最後、偏遠以及衰敗、年老等意義。如秋末、年末、二十世紀末;末年、末路。
樹梢沒有樹根重要。末與本相對,末就是次要的了。次要的、非根本事物稱為末。如成語“捨本逐末”。
末字由次要的、非根本的又引申為弱小、淺薄、碎屑、細粉之類的意義。《世説新語·汰侈》:“豆至難煮,唯豫作熟末,客至,作白粥以投之。”此“末”指粉末。此外還有藥末、茶葉末之類。
末很小,所以末字舊時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南朝梁江淹《從建平王遊紀南城》:“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荊。” [2]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樹梢。
treetop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君》:“採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宋·蘇轍《試院唱酬》之九:“晨暉轉簾影,微風響松末。”

泛指事物的端、尾。
end
《易·繫辭下》:“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戰國楚·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肢體;四肢。

《管子·內業》:“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

頭。

《逸周書·武順》:“元首曰末。”

脊背。

莊子·外物》:“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

最後;終了。
end
《儀禮·公食大夫禮》:“賓坐席末。”
《尚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莊子·庚桑楚》:“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
宋·蘇軾《答王商彥》:“忝親戚之末,未嘗修問左右。”
末伏;末代;週末;末世
指老年,晚年。
end
《禮記·中庸》:“武王末受命。”

下部;下面。

元·郝經《泰山賦》:“御絕頂之長風,眇天地於目末。”

邊際。

漢·張衡《東京賦》:“左瞰暘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

非根本的、次要的事物(與“本”相對)。
nonessential
《淮南子·泰族訓》:“治之所以為本者,仁義也;所以為末者,法度也。”
古代指工商業。與為“本”的農業相對。

《商君書·壹言》:“治國能摶民力而壹民務者,強;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漢·桓寬《鹽鐵論·通有》:“百工居肆以致其事,農商交易以利本末。”

細碎的東西。
powder;dust
《晉書·石崇傳》:“豆至難煮,豫作熟末,客來,但作白粥以投之耳。”
唐·李白《酬張司馬贈墨》詩:“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
粉末;鋸末;藥末
傳統戲劇角色行當,扮演中年男子,京劇歸入老生一類。


車軾上的覆蓋物。
curtain
《荀子·禮論》:“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形容詞
遠,偏遠。

《後漢書·黨錮傳序》:“從祖兄弟別居異財,恩義已輕,服屬疏末。”

細微;卑微。
humble;
insignificant
《易·鹹卦》:“《象》曰:‘鹹其脢’,志末也。”
《南史·文學傳·鍾嶸》:“嶸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採。”
末臣
淺薄;膚淺。
superficial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謹拜表並獻詩三篇,詞旨淺末,不足採覽。”
末學;末議;末説
遺留的;剩餘的。

《後漢書·崔駰傳》:“庶明哲之末風兮,懼《大雅》之所譏。”
晉·陸機《贈弟士龍》詩:「昔予翼考,惟斯伊撫。今予小子,繆尋末緒。

動詞
衰,衰敗。

《後漢書·黨錮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研成粉末。

宋·周密《齊東野語·小兒瘡痘》:“細末之……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

減輕;抹除。
erase
《新唐書·吐蕃傳下》:“鎰(張鎰)欲末其禮。”
末減;末殺
抹,塗抹。
erase


代詞
表示沒有什麼。

《論語·陽貨》:“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助詞
語氣詞。用於句首。

漢·揚雄《法言·吾子》:“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

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

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一摺:“兀那賣酒的,有酒末?”

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有點出下面話題的作用。

茅盾《故鄉雜記》二:“上海北頭,橫直是燒光末,要打就在北頭打!”

語氣詞。用作歌曲中的襯字。

元·張可久《寨兒令·閨思》曲:“噤末聲離繡牀,躡着腳步迴廊。”

語氣詞。用作詞的後綴。

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二摺:“問甚末父子情腸,險失了君臣體面。”
何士光《草青青》:“那末,這是開大會。分組會,或者早飯或晚飯的時候到了。”

副詞
表示否定。相當於“未”“沒有”“不”。

《禮記·檀弓下》:“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於祔,必於是日接,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
《公羊傳·隱公六年》:“吾與鄭人則曷為末有成?”

表示禁戒。相當於“不要”。

《禮記·文王世子》:“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莫撥切(mò)
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 [9] 

説文解字注

木上曰末,從木,從丄。此篆各本作末。解雲:“從木,一在其上。”今依《六書故》所引唐本正。莫撥切,十五部。《六書故》曰:“𠅅(末),木之竆也。因之為𠅅殺、𠅅減、略𠅅。又與蔑、莫、無聲義皆通。”記曰:“𠅅之卜也。語曰:吾𠅅如之何,𠅅由也已。” [10] 

廣韻

莫撥切,入末明 ‖末聲月1部(mò)
末,木上也。無也。弱也。遠也。端也。亦姓,《姓苑》雲:“本姓秣氏,後去禾。”又虜三字姓,《後燕錄》襄城公末那樓雷。莫撥切。二十七。 [11]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末;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1
(mò)《唐韻》《集韻》莫撥切。《韻會》莫曷切。《正韻》莫葛切。竝瞞入聲。《説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謂木杪也。《禮·曲禮》:獻杖者執。末《玉篇》:端也,顛也,盡也。《廣韻》:無也,弱也,遠也。
又終也。《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又勿也。《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又薄也。《左傳·昭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為末減。
又四肢曰末。《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又商賈曰末。《史記》:《秦琅邪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又太末,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會稽郡。
又且末,國名。見《前漢·西域傳》。
又山名。《山海經》:末山多赤金。
又姓。《統譜》:秣陵之後改為末氏。
(mì)又《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荀子·禮論篇》:絲末。注:與幦同。
又葉莫結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蘭枻,𣂪冰兮積雪。採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又葉沒各切,音莫。蘇轍《偶作》詩:重門閉不開,鳴鳥相呼樂。晨暉轉簾影,微風響秋末。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➊兩個橫筆在上半格正中,上長下短,下橫在橫中線。❷豎筆在豎中線。❸撇、捺收筆大致持平。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wɑt
王力系統
m
uat
董同龢系統
m
uɑt
周法高系統
m
wat
李方桂系統
m
at
西漢



東漢





uat


ua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曷末

wɑt
北魏後期北齊
曷末

wɑt
齊梁陳北周隋
曷末

wɑ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uɑt
擬音/王力系統

m
uɑt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uɑt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uɑt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uât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uɑ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三末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莫撥切
muɑt
集韻
入聲
十三末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莫葛切
muɑt
禮部韻略


入聲





莫葛切

增韻


入聲





莫葛切



入聲





莫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蕭豪

開口呼

次濁

mɑu

入聲作去聲
歌戈

開口呼

次濁

muɔ
洪武正韻

入聲
三曷


次濁
莫葛切
mot

入聲
七陌


次濁
莫狄切
miə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1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0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3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5.    平水韻 七曷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18]
  • 6.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68-69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4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9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16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69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62.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8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55.
  • 13.    “末”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