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末那識

鎖定
佛教名詞。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意"。法相唯識宗所説"八識"中的第七識,"三能變"中的第二能變。因其有"恆審思量"(即不停頓地思維)的作用,故 名為意。《成唯識論》卷十五:"恆審思量,正名為意。"唯識宗認為,前六識中的"意識"雖亦名意,但其思量時有間斷,不是恆審的。而"末那識"常緣"阿賴耶識"之"見 分",為內自我,總是審慮思量,執着我相。該宗指出,由於末那識起我執故,使前六識皆成染污,《顯揚聖教論》卷十七:"染污末那為依止等,由第七故,餘諸識中相縛不脱。"是説前六識以末那識為根,由於末那識起我執, 使得前六識堅持所緣境相,為相所縛而不得解脱,故人的認識所以產生我執、法執的謬誤觀點,全在末那識執有我相的原因。若通過一定修行,達到轉依位時,末那識則審思量無我相,從而破除謬誤。小乘佛教本來只講六識至大乘瑜伽行派立八識説,以第七末那識為意識之根,又以第七、第八互為依根。《瑜珈師地論》卷六十三:"藏識恆與末那俱時轉。"由此而八識義立。 [2] 
中文名
末那識
外文名
afflicted mentality
外文名
kliṣṭamanas(梵)
別    名
染末那
屬    性
佛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唯識論所説八識中第七識,以由第八識為所依,以第八識之見分所緣而生之識也。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執之根本也。然則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釋也。此末那即第七識,故云末那識(即意識)是持業釋也。唯識論四曰:“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恆審思量勝餘識故。此名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同述記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