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魚

(樂器)

鎖定
木魚,打擊樂器,原為道教召集教眾的法器,最早見於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規》。
中文名
木魚
類    型
打擊樂器
名字由來
最早見於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規》
使用場所
多用於佛教、道教的功課與法會
樂器介紹
小型木魚圓徑僅4釐米,只在佛教法事“繞蓮”(繞佛堂)時應用。經常使用的中型木魚有五種,圓徑7—16釐米。多用桑或椿木製作。在民族樂隊中,備有大小不同、數量不等的成套木魚,按五聲、七聲音階或十二平均律排列組合,常用於輕快活潑的樂曲中,有時可獨奏簡短的樂句,或用來模仿馬蹄聲的效果。木魚還是廣東地區曲藝“木魚歌”的擊節樂器。
早在明清時期,木魚就已經用於宮廷音樂、崑曲以及民間音樂的演奏。通常大木魚用桑木或者椿木製作,最大的面徑可以達到40釐米以上,發出的聲音比較雄壯。小木魚一般用檀木或紅木製作,發音較柔和。
因不入宮廷音樂,故歷代正史不載。木魚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 宗教歌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今釋氏之贊梵吹皆用之。”明代以來,流行於民間,用於説唱木魚歌和崑曲伴奏。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劇場裏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木魚。後來又逐漸在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應用。木魚除在佛教、道教音樂使用外,還廣泛用於各種形式的器樂合奏和樂隊中。
演奏時,大團魚形木魚需置於地面上,小圓魚形木魚則用左手託持,右手執棰頭呈橄欖形的木棰敲擊,發音短促,聲音節奏感強,是富有特色的節奏樂器。常用於戲劇、曲藝伴奏、器樂合奏、民族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木魚在戲劇中,用於崑曲、京劇、晉劇(山西中路梆子)和藏戲等劇種的伴奏。廣東音樂使用的是長魚形木魚,在合奏中有時要使用大小兩個木魚,大木魚發雄壯的音,小木魚發柔和的音。在江南絲竹、蘇南吹汀、浙東吹打、河北吹歌等民間器樂合奏中,多應用小團魚形木魚,它常與鼓板一起配合使用,以鼓板擊重拍,用小木魚擊輕拍。在十番鑼鼓、福州十番、閩南十音、福建南音等器樂合奏中,小木魚是不可缺少的樂器,除用以敲擊輕拍外,還將它所發之音,視為主要音色之一。在民族樂隊中,常備有大小不同、數量不等的整套團魚形木魚,它們按五聲、七聲音階或十二平均律編排成套,多用於配合輕快活潑的曲調,有時也用以敲出簡短的獨奏樂句,還可用來模仿戰馬奔馳的音響效果。在佛教、道教音樂中,木魚既是法器,又是離不開的節奏樂器。
團魚形木魚還在曲藝木魚歌中應用。木魚歌又稱唱木魚或木魚書,是節奏自由的吟誦體説唱,過去多由家庭婦女用廣州方言表演,唱時不用吹、拉、彈等樂器伴奏,只用木魚擊之以為節拍。這種民間説唱形式始於明代,廣泛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木魚歌的唱腔後被粵劇吸收為唱腔的—種。長篇曲目有《花箋記》,《荷花史》等,短篇曲目有《琵琶上路》、《樓台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