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薯

(大戟科木薯屬植物)

鎖定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屬木本植物,塊根為圓柱狀;葉片紙質,近圓形;萼片為紫紅色,有白霜,花葯頂部附着白毛;果實為棉圓形;種皮為硬殼質,有斑紋,光滑,花期9~11月。 [7]  木薯塊根供食用,得名與其特徵有關。 [8] 
木薯原產巴西,現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栽培,在中國福建、台灣、兩廣、海南、雲貴等省區有栽培,偶有為野生。 [7]  木薯的適應性很強,耐旱、耐瘠、少病蟲害,不擇土壤,但要高產仍以土層深厚疏鬆的土壤種植為佳, [9]  常生於山地疏林中,也栽培於庭園間。 [10]  繁殖方式為切莖繁殖。 [11] 
《新華本草綱藥》記載,木薯可以治療癰疽瘡瘍、瘀腫疼痛、疥瘡、頑癬等症狀,隨着對木薯塊根和莖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們發現木薯具有許多保健功能, [12]  而在《廣西民族藥簡編》中記錄中毒一般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疲倦,有時腹痛腹瀉、口常流涎,嚴重者痙攣、神志昏迷、瞳孔散大,在發病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故僅作外用,不宜內服。 [13]  木薯的塊根富含澱粉,供食用或作糊料,被稱為“澱粉之王”,是世界近六億人的口糧;莖、葉可做飼料。 [11]  據統計,世界木薯總產量的65%都被用於人類食用,它是熱帶濕地低收入農户的主要食品來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12] 
中文名
木薯
拉丁學名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7]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金虎尾目
大戟科
木薯屬
木薯
分佈區域
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栽培
命名者及年代
Crantz,1766
國際瀕危等級
數據缺乏(DD) [15] 

木薯植物學史

木薯及其親緣種都是低地的熱帶灌木,起源於熱帶美洲。約有4000年的栽培歷史。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
1588年,葡萄牙人從巴西把木薯帶到非洲西海岸,開始在幾內亞灣和剛果河盆地栽培,到了18世紀中葉人們又把木薯引進馬達加斯加和非洲東海岸,於十九世紀中葉才逐漸擴展開來,現已分佈到非洲南北緯15度的廣闊地區。
18世紀,西班牙商人把木薯引進印度栽培,在同一時期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從墨西哥引種木薯,
1740年,毛里求斯由印度尼西亞引入,1786年,木薯被引進斯里蘭卡,此後木薯又從印尼傳入馬來西亞等東南國家。 [14] 
木薯

木薯形態特性

形態特性 形態特性
莖:木薯直立灌木,高1.5~3米;
塊根:木薯塊根為圓柱狀。
葉:木薯葉紙質,輪廓近圓形,長10~20釐米,掌狀深裂幾達基部,裂片3~7片,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8~18釐米,寬1.5~4釐米,頂端漸尖,全緣,側脈(5~) 7~15條;葉柄長8~22釐米,稍盾狀着生,具不明顯細稜;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5~7毫米,全緣或具1~2條剛毛狀細裂。 [3] 
花:木薯為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8釐米,苞片條狀披針形;花萼帶紫紅色且有白粉霜;雄花:花萼長約7毫米,裂片長卵形,近等大,長3~4毫米,寬2.5毫米,內面被毛;雄蕊長6~7毫米,花葯頂部被白色短毛;雌花:花萼長約10毫米,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8毫米,寬約3毫米;子房卵形,具6條縱梭,柱頭外彎,摺扇狀。 [3] 
果實:木薯果為橢圓狀,長1.5~1.8釐米,直徑1~1.5釐米,表面粗糙,具6條狹而波狀縱翅;種子長約1釐米,多少具三稜,種皮硬殼質,具斑紋,光滑。花期9~11月。 [3]  [16] 
花
莖
葉
果實 果實
木薯塊根 木薯塊根
整枝 整枝

木薯近種區別

木薯
薯莨
豆薯
馬鈴薯
塊根為圓柱狀。
塊莖一般生長在表土層,為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斷面新鮮時紅色,幹後紫黑色,直徑大的甚至可達20多釐米。
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20-30釐米左右,肉質。
莖塊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
木薯 木薯
薯莨 薯莨
豆薯 豆薯
馬鈴薯 馬鈴薯

木薯生長環境

木薯的適應性很強,耐旱、耐瘠、少病蟲害,不擇土壤,但要高產仍以土層深厚疏鬆的土壤種植為佳, [9]  常生於山地疏林中,也栽培於庭園間。 [10] 

木薯分佈範圍

木薯原產巴西,現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等省區有栽培,偶有逸為野生(原為人工引進栽培,逐漸在野外自然繁殖)。 [3] 
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現以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栽培面積最大。 [2] 

木薯繁殖方法

木薯繁殖方式為切莖繁殖。 [11] 

木薯栽培技術

木薯產地環境

木薯
木薯(3張)
食用木薯一般需要在無霜期8個月左右、年平均温度18℃及以上的地區種植。食用木薯無公害栽培的產地環境應該符合DB45/T410的要求。 [1] 

木薯選地與整地

木薯應該選擇排水較好的平地或緩坡砂壤地種植,如種植地為熟地需要採用2年、3年等方式輪作,輪作作物以花生、玉米、黃豆及綠豆等作物為佳。整地在種植前1個月左右進行,一般為二犁二耙,耕地深度30~40cm為宜,使土壤平整、疏鬆。 [1] 

木薯品種選擇

木薯應選氫氰酸含量低(100mg/kg以下)、高產、抗病蟲害和抗逆性較強等優良特性的品種。中國主要有地方面包木薯、華南9號、華南6068、華南12號和GR891等食用型木薯品種。 [1] 

木薯種植

中國木薯適宜種植時間為2~4月,宜選擇充分成熟、莖徑2~4cm、密節、莖皮和芽眼無損傷、無病蟲害的主莖,去除每條種莖的上部,保留中下部種莖,將其砍為長度15~20cm。種植方式可採用平放、斜插、直插和平插4種方法,採取起壟蓋膜平插種植或起壟露地平插為佳,並統一芽眼方向,種植株行距以0.8m × 0.8m或1m × 0.8m為佳。 [1] 
木薯苗 木薯苗

木薯田間管理

補苗與間苗
種植後25d在陰天或小雨天進行查苗補缺;種植後35d時進行間苗,去弱留強,以每株留1~2條健壯苗為宜。 [1] 
水肥管理
木薯較耐旱,田間水分管理要視苗情、天氣,適時、適量澆水。避免大水漫灌,以滴灌方式澆水效果最佳。土壤保持見濕見幹即可,雨季要及時排澇。施肥必須科學合理,以有機肥為主,控制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推廣施用堆肥、漚肥及綠肥等,禁止使用城市垃圾肥料。施肥應符合NY/T394的要求。施肥分基肥、追肥2次施用。在整地時,施用1.5萬kg/hm2有機肥作為基肥;種植1個月後,在雨天后施用300kg/hm2複合肥作為追肥。 [1] 
病蟲草害防治
在中國木薯病蟲害較少,病蟲草害防治必須採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禁止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及混配製劑。在病蟲害沒有大面積發生時,首先應採用人工拔除病株的方式,並及時銷燬;其次可以通過鋤草、培土等措施,創造不利於病蟲害發生但卻有利於或無礙於木薯生長的生態條件。如病蟲害發生面積較大,需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進行防治。木薯草害推薦使用人工、機械和栽培技術等手段防除,如地膜覆蓋鋤草技術、中耕施肥培土技術、套作等方式。 [1] 
木薯 木薯

木薯收穫

食用木薯種莖材料要在霜凍來臨之前進行及時採收。食用木薯的收穫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3月,也可通過栽培技術措施實現週年收穫。收穫塊根時,應儘量不要損傷塊根,以避免影響貨架期。 [1] 

木薯主要價值

木薯經濟價值

木薯的塊根富含澱粉,是工業澱粉原料之一。木薯的栽培較粗放,且產量高,是中國南部山區常見的雜糧作物,因塊根含氰酸毒素,需經漂浸處理後方可食用,一些低毒品種,如麪包木薯,剝去皮層後,便可除毒。 [3] 

木薯醫用價值

《新華本草綱藥》記載,木薯可以治療癰疽瘡瘍、瘀腫疼痛、疥瘡、頑癬等症狀,隨着對木薯塊根和莖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們發現木薯具有許多保健功能。 [12] 

木薯食用價值

木薯的塊根富含澱粉,供食用或作糊料,被稱為“澱粉之王”,是世界近六億人的口糧;莖、葉可做飼料。 [11]  據統計,世界木薯總產量的65%都被用於人類食用,它是熱帶濕地低收入農户的主要食品來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12] 
國外木薯鮮食現狀
在國外,木薯鮮食食品的製作方法較為簡單。一般是對成熟後的木薯進行去皮處理,通過蒸、煮、烘、烤等一般加工方式熟化後直接食用,或將木薯曬乾後搗碎成木薯粉,採用煎烙的方式用木薯粉製作饃狀或餅狀食品。在人類智慧與飲食文明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不同地區衍生出豐富營養的木薯鮮食方式。非洲的土著人將鮮木薯搗碎,採用發酵工藝將其製成木薯酒飲品;東南亞國家將整根鮮木薯發酵,切成小段後用香蕉葉包裹作為零食;印度尼西亞以木薯糕點為主;巴西人用木薯粉與麪粉、糯米粉等混合,做成烘焙食品。 [4] 
中國的鮮食木薯
19世紀20年代,木薯被引入中國,多種植於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地。20世紀50年代以前,國內主要以低產的食用甜木薯為栽培品種,用於糧食生產。到了80年代,中國逐漸解決了温飽問題,木薯隨之退出國人的飲食範圍,轉而作為飼料與澱粉的加工原料,並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澱粉和酒精加工的原料。進入21世紀後,隨着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木薯作為營養美味的粗糧,重新回到國民的餐桌,充分發揮了優化國民膳食結構、豐富飲食文化、保障人體健康的積極作用。 [4] 
新鮮木薯不耐儲存,需在收穫後2天內食用,通常對去皮處理後的木薯進行冷凍或浸水保存,以此延長保鮮時間。為了減少木薯倉儲時間過短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的食品工作者根據木薯的特性和自身的飲食特色開發出一系列的木薯鮮食食品,主要有木薯羹、木薯汁、木薯椰蓉糕、木薯薯條、木薯菜餚、木薯粽子、木薯薯片等。 [4] 
木薯蒸制 木薯蒸制

木薯品種分類

木薯屬其餘的種類均為野生種,其種類頗多,形態差異很大,有近於無莖的亞灌木到莖粗25釐米,高10~12米的小喬木,也有葡萄生長,莖葉特異,可供觀賞的種類,其染色體的數目均為2n=36。絕大多數野生種用插條種植不發芽,難於用種莖進行無性繁殖,只能用種子繁殖,但種子的發芽率也很低,不象栽培種那樣容易繁殖。野生種間也可互相雜交,後代能產生貯藏澱粉的塊根,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可為雜交育種提供抗病,低氫氰酸含量,高澱粉和高蛋白質含量的多樣性的種質資源。據報導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已收集保存木薯屬野生種100多個,已鑑定評價了99個,其中橡膠木薯(Manihot glauiviii),黑柄木薯(Manihot melanobasis)巖生木薯(Manihot saxicola),叉枝木薯
(Manihot dichotoma),七葉木薯(Manihot aessulifolia)等二十多個野生種已在木薯的抗病育種和品質育種中普遍利用。 [14] 

木薯食用禁忌

《廣西民族藥簡編》中記錄木薯中毒一般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疲倦,有時腹痛腹瀉、口常流涎,嚴重者痙攣、神志昏迷、瞳孔散大,在發病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故僅作外用,不宜內服。 [13] 
木薯分為苦木薯和甜木薯,甜木薯毒素含量極低,苦木薯中則含有亞麻仁苦苷,在胃酸作用下會產生一種神經毒劑—氫氰酸。甜木薯需剝掉外皮,洗淨後煮熟再吃。而苦木薯則一定要經過去毒處理後再煮熟了吃。生吃木薯或吃了沒有煮熟的木薯,就會有中毒的風險。民間説‘吃木薯會醉人,其實就是輕微中毒。 [5] 
木薯的根、莖、葉都含有毒物質,如果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湯,可引起中毒,其毒素可導致神經麻痹疾病,甚至會引起永久性癱瘓。 [6] 
市場上正規銷售的木薯粉,都經過了“脱毒”處理。 [5] 

木薯栽培品種

栽培品種有:花葉木薯Manihot esculenta 'Variegata',葉有黃白色斑紋。供觀賞。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