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欖山智人洞

鎖定
木欖山智人洞位於廣西崇左縣,研究人員於2009年發掘出2顆人牙和一件智人下頜骨的前部斷塊和大量與之共生的動物化石。2009年10月27日,廣西崇左江州區木欖山智人洞發現一件智人下頜骨的前部斷塊和大量與之共生的動物化石,經古人類學家初步觀察,該化石為11萬年前早期現代人下頜骨化石,為探索現代人是從非洲而來還是有多個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
中文名
木欖山智人洞
地理位置
廣西崇左江洲區 [1] 
開放時間
1996年
著名景點
泊嶽山巨猿洞
三合大洞

木欖山智人洞基本介紹

木欖山智人洞研究

木欖山智人洞部分文物 木欖山智人洞部分文物
1996年,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開始對廣西西南部喀斯特地區現生及古生的生物多樣性進行深入研究。研究人員對廣西崇左生態公園泊嶽山溶洞的5處洞穴(、缺缺洞、木欖山智人洞及弄巴山洞)進行了試掘,採集到豐富多樣的高等靈長類化石,還有與之伴生的種類繁多的食蟲類、齧齒類、乳齒象、劍齒象、亞洲象、劍齒虎、大熊貓、貘、等具有明顯地質時代特徵的其他哺乳動物化石。在這些已發掘的洞穴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木欖山智人洞。廣西崇左江州區木欖山智人洞自2007年發現猩猩和亞洲象化石後進行了試掘,同年11月中旬發現了2顆人牙和若干哺乳動物化石。2008年5月,又發現一件智人下頜骨的前部斷塊和大量與之共生的動物化石

木欖山智人洞見證者

2009年10月27日,廣西崇左江州區木欖山智人洞發現一件智人下頜骨的前部斷塊和大量與之共生的動物化石,經古人類學家初步觀察,這個下頜骨距今約11.1萬年,是一件很難得很重要的古人類標本,是現代人演化歷史一個重要環節的見證者,在人類演化歷史研究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為探索東亞現代人是從非洲而來還是有多個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和來自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波蘭、日本、南非等國及我國的古人類學家一起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木欖山智人洞發現經過與意義

木欖山智人洞經過

50多年前,我國著名的第四紀地質和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在廣西大新(現崇左市管轄)首次發現有確切層位的巨猿(Gigantopithecus)化石和與之共生的哺乳類化石。這一發現,曾在古生物學界引起很大轟動。從1996年開始,北京大學教授潘文石就在崇左市江州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廣西西南部喀斯特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深入研究。2004年,潘文石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邱佔祥院士在崇左生態公園泊嶽山溶洞發現了巨猿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隨後,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生物基地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該地區進行地質古生物調查,已發現60多處產化石洞穴。他們先後調查了其中的20多處洞穴,並對其中的5處進行了試掘,現已採集到豐富多樣的高等靈長類化石。此外,還有與之伴生的種類繁多的食蟲類、齧齒類、乳齒象、劍齒象、亞洲象、劍齒虎、大熊貓、貘等其他哺乳動物。
在這些已發掘的洞穴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木欖山智人洞。木欖山智人洞自2007年發現猩猩亞洲象化石後進行了試掘,11月中旬發現了2顆人牙和若干哺乳動物化石。2008年5月,又發現一件智人的下頜骨的前部斷塊和大量與之共生的動物化石。經古人類學家吳新智院士初步觀察,發現該人類下頜骨已經具有處於形成過程中的解剖學上現代智人的形態特徵,是一件很難得很重要的古人類標本。該下頜骨較為纖細,頦隆突(mentalprotuberance)略為發育,表現程度較現生人類頦隆突為弱。此外,門齒齒槽與頦隆突之間的下頜體外表面略顯凹陷(incurvation),但凹陷程度較現生人類為弱。明顯發育的頦隆突和下頜體外表面凹陷是現代人類的典型特徵,在直立人和古老型化石智人一般沒有這兩項特徵。這兩項特徵在崇左江州區木欖欄山古人類下頜骨的表現較弱,説明現代人的解剖結構在木欖山智人洞下頜骨已出現,但尚處於初始發育狀態。後來,他們採用不平衡鈾系法對木欖山智人洞遺址出土人類化石的地層進行了年代測定。年代測試樣品採自在人類化石層之上的鈣板層和與人類化石層大致同一水平高度的鈣板層,編號分別為ML-6A和ML-6B。兩個樣品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同位素實驗室進行了鈾釷的化學分離和質譜測定。經計算,兩個樣品的年代分別為100和111ka BP,測定結果與生物地層學的研究較為一致。鈣板層樣品ML-6B與人類化石層相連,即同生層,因而古人類的年齡距今約11.1萬年。

木欖山智人洞意義

我國學術界十分關注是大約10萬到5萬年前這一時間段的人類化石記錄,因為這一時代的人類化石是解決古人類學中關於現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説和多地區進化説這兩個對立學派爭論的關鍵。因此,我國的學者都在試圖尋找該時段的古人類化石。崇左市江州區木欖山智人洞早期現代人下頜骨的發現,加之可靠的測年數據,無疑率先為多地區連續進化説提供了更加有説服力的證據,對解決關於東亞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連續進化説和非洲起源説的對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木欖山智人洞深入研究

近兩年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領導的研究小組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對智人洞人類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該小組採用形態觀測、激光掃描、幾何形態測量分析等手段,對智人洞人類化石特徵分析後發現,智人洞人類下頜骨已經出現一系列現代人類的衍生特徵,如突起的聯合結節、明顯的頦窩、中等發育的側突起、近乎垂直的下頜聯合部、明顯的下頜聯合斷面曲度等;同時,還保留有粗壯的下頜聯合舌面以及粗壯的下頜體等相對原始的特徵,使其與古老型人類相似。因此研究者認為,智人洞人類屬於正在形成中的早期現代人,處於古老型智人向現代智人演化的過渡階段。
這一系列重要研究發現,使古人類學界對智人洞人類化石的演化地位及早期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出現與演化等理論問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識瞭解得更加深入:早期現代人在東亞出現的時間或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過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這個年代比以往在這個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提早了至少6萬年。
除智人洞外,近年還在湖北鄖西縣黃龍洞發現了距今9萬~10萬年前的具有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也表明早期現代人很可能在10萬年前在中國就已經出現。迄今在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已經發現了具有一系列共同形態特徵、相當豐富的古人類化石及其他有關材料,表明中國古人類的進化是連續的。而智人洞和黃龍洞人類化石的年代和所具有的過渡性形態特徵為東亞地區現代人主要起源於當地古老型人類的假説提供了新的證據。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本週發表了該項研究的論文。
文章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新智表示,智人洞人類化石的發現,為中國古人類的連續進化提供了新的中間環節。他説,非洲克拉西斯河口出土的下頜骨常被當做支持現代人出自非洲説的重要化石證據,智人洞古人類下頜的形態和時代與之都很相近,甚至可能稍早。因此,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不只非洲經歷過從古老型人類向現代型人類的進化過程,在東亞也曾經經歷過。智人洞人類化石的發現和研究成果為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假説增添了新的“硬”證據,也對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進化説提供了有力支持,對現代人只起源於非洲的“替代説”提出了進一步的質疑。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廣西文化廳文物局、崇左市政府和北京大學廣西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的支持。

木欖山智人洞智人起源説

在現代人類(智人)起源上,一直存在兩種相對立的學説,一是“非洲單源説”,一些學者根據化石特徵、年代測定及遺傳學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類的後裔。而東亞的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是大約在6萬年前,從非洲遷徙而來。根據這一學説,中國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約20萬年前消失,現代中國人及中國的晚期智人,如廣西柳江人和山頂洞人等,都是來自非洲的人類的後代;另一種則是吳新智院士提出的“多地起源説” ,認為現代中國人承襲了北京猿人等早期人類的血脈,但同時也混雜了少量的外來基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