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木曾川

鎖定
木曾川(きそがわ),日本本州中部河流。源出本州島長野縣西南部,流經岐阜縣愛知縣三重縣最後於伊勢灣注入太平洋。是木曾川水系的幹流,與長良川、揖斐川並稱為木曾三川。在其源頭處,也被稱為味噌川(みそがわ)。
中文名
木曾川
外文名
きそがわ
類    型
日本本州中部河流
源    頭
本州島長野縣西南部
流經地區
長野縣、岐阜縣、愛知縣、三重縣

木曾川地理情況概述

木曾川木曾川幹流

木曾川流域 木曾川流域
木曾川發源於長野縣木曾郡木祖村的缽盛山(海拔2446m)南麓,向西南而流,於長野縣鳥居垰(同“卡”,和氏漢字,山口之意)西側與發源於御嶽山的王瀧川合流。在岐阜縣中津川市改向西流,並形成惠那峽、深澤峽、蘇水峽等峽谷。在濃尾平原東部的美濃加茂市可兒市境內與飛驒(tuo,二聲)川匯合,合流後在可兒市愛知縣犬山市之間再度形成溪谷,此段水域也被稱為“日本線”(日本ライン,羅馬字nippon rain),並在1985年(昭和60年)被日本環境廳選定為“名水百選”之一。此後在岐阜縣各務原市一度分為三流,但隨後在新木曾橋附近再次合為一流。最後於三重縣桑名市注入伊勢灣,全長229km,與最上川並列日本全國第七。除去揖斐川、長良川流域,木曾川幹流流域達5275km²。

木曾川木曾川水系

木曾川、揖斐川、長良川合稱為木曾川水系。木曾川水系全部流域總面積達9100km²,是全日本流域第五廣的水系。流經長野、岐阜、愛知、三重、滋賀五縣。
木曾川主要流域 木曾川主要流域
在木曾川下游流域,在歷史上曾經與揖斐川、長良川反覆分合氾濫,從而造成大範圍水患,故江户時代以降,對該流域的木曾三川曾進行過多次治理。目今,三川已基本分離,唯揖斐川與長良川在入海之前匯為一流,與木曾川分別注入伊勢灣
木曾三川(左起:揖斐川、長良川、木曾川) 木曾三川(左起:揖斐川、長良川、木曾川)
木曾川最終匯入依勢灣 木曾川最終匯入依勢灣

木曾川歷史概述

名稱
有時也寫作“吉蘇川”、“岐蘇川”。在一些地方也有“廣野川”、“鵜沼川”、“墨俁川”、“尾張川”、“美濃川”等稱法。
史前
包括木曾川在內的木曾三川是木曾山脈隆起以及伊勢灣沉降共同作用的結果。濃尾平原底下的基礎向西傾斜,形成了所謂的“濃尾傾斜運動”的造盆地運動。通過這一地質運動,流經沉降地塊表面的木曾三川所攜帶的砂石得以沉積,並形成了濃尾平原
在一萬多年前的末次冰期時,海平面要比現在低一百多米,此後由於氣温升高,使得木曾三川入海口伊勢灣附近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到繩文時代時,海岸線已向西侵入到養老山地山麓,向北擴展至今大垣市岐阜市附近。木曾三川流動過程中裹挾的大量砂石在河口處沉積,形成三角洲,並慢慢地向南拓展。
木曾川(遠處山上為犬山城) 木曾川(遠處山上為犬山城)
同時,木曾三川水流受到“濃尾傾斜運動”的影響,向西偏向養老山地一側,如此一來,在平原內部,水流的落差幾乎沒有。然而,三條大河在如此狹小的地域內聚集,也成為極易誘發水患的地理條件。
早期治水活動
早在平安時代就已經建設有應對水患的“水屋”,之後當地居民為應對水患開始修建一些水利工程。至今當地還留有“四刻八刻十二刻”的説法。這是在大雨之後,用於預測木曾三川洪水到達所需的時間,即揖斐川需四刻(八小時)、長良川需八刻(十六小時)、木曾川需十二刻(二十四小時),可見當地對於水患的發生已有十分清楚的認識。另一方面,由於木曾三川流域水網密佈,也成為了發展水運的有利條件。
軍事要衝
鎌倉時代以來。木曾川豐富的水量和廣闊的流域,被利用來修建了許多的軍事據點。
承久3年(公元1221年)發生的承久之亂中,後鳥羽天皇便在木曾川迎擊過鎌倉幕府的軍隊。
下至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曾經在美濃的墨俁築起一夜城,幫助織田信長完成美濃國攻略。
織田信長也曾在木曾川和長良川匯合處的長島城多次苦戰。
慶長5年(公元1600年)發生了有“關原之戰前哨戰“之稱的河田木曾川渡河之戰。
御圍堤
江户幕府建立之初,德川家康對於處於對抗豐臣秀賴的前線的尾張相當重視,他把兩個兒子松平忠吉德川義直分別指派到清州城與名古屋城。為了利用木曾川來加強名古屋城的防守,於是從愛知縣犬山市彌富市的木曾川左岸修建了48km的堤防工事,此即“御圍堤”(おかこいつつみ)。此項工程最終於慶長13年(公元1608年)完成,但完成後的木曾川美濃一側的河堤要低於左岸,從而使得美濃一側備受水患破壞。
寶曆治水
寶曆3年(公元1753年)12月,出於削減外樣大名經濟實力的考慮,德川幕府下令由薩摩藩主島津重年負責,對外地的尾張藩內木曾三川流域進行分流整治。
次年,薩摩藩任命家老平田靭負為總奉行,負責長良川、揖斐川分流工程,前後歷時一年,後世稱為“寶曆治水事件”。
在治水工程中,幕府為了消弱薩摩藩的實力故意剋扣預算,對參加工程的島津武士進行嚴格監視,並且多次催逼工期,使得不少武士在治水工程中病死或剖腹自殺,而薩摩藩也揹負了沉重的負債。工程總負責人平田靭負也在完工後,擔責自裁。這一事件也成為幕府末期薩摩藩積極倒幕的一個遠因
木曾三川分流工程
寶曆治水之後,木曾水系水患並未得到解決,甚至在長良川上游,洪水變得更加頻繁。進入明治時代後,日本內務省開始在歐洲招僱一些專業水利技術人員對全日本的河川進行整治。
Improvement During the Meiji Period (1867-1911) Improvement During the Meiji Period (1867-1911) [1]
真正讓木曾三川分流工程得到實施的是荷蘭人Johannis de Rijke(ヨハニス・デ・レーケ,1842年 12月5日 - 1913年 1月20日),他於明治20年(公元1888年)主持實施了“木曾長良揖斐三大河水利分流計劃”,通過順着河流加高河牀,並在入海口向下深掘使得三川分離,從而大範圍地減小了木曾川水系的水患。
近代以來河川工事
大正時代以來,木曾川由於其豐富的水量以及湍急的水流,被認為是水力發電的合適選擇。
大正13年(1924年),在福澤桃介的主持下,在木曾川上修建了全國第一座水壩發電所——大井水壩。
大井大壩 大井大壩
二戰以後,日本政府對木曾川的開發從之前單純的水力發電轉為發電治理相結合的綜合式開發。木曾川水系上修築有不少水壩,起到了水力發電、解決用水問題、預防洪水爆發等許多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