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門投止

鎖定
望門投止,(拼音:wàng mén tóu zhǐ)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儉傳》。 [1] 
“望門投止”的原義是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難或窘困時,暫求棲身處的倉促情況;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分句;含貶義。 [1] 
中文名
望門投止
拼    音
wàng mén tóu zhǐ
近義詞
急不擇路求親靠友
反義詞
自食其力
注音字母
ㄨㄤˋ ㄇㄣˊ ㄊㄡˊ ㄓˇ
成語出處
《後漢書·張儉傳》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分句

望門投止成語出處

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儉傳》) [1]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望門投止”。 [1] 

望門投止成語故事

張儉是東漢山陽高平人,出身名門望族,祖上是楚漢時代曾和劉邦並列諸侯的趙王張耳,他以操行高潔聞名當世。張儉曾做過山陽東部督郵,深受漢桓帝寵信的中常侍侯覽,家鄉就在山陽郡。侯覽是當時權勢很大的宦官,他不但橫行朝廷,而且稱霸鄉里。侯覽先後奪佔民宅三百餘所,良田一百多頃。他自己建造住宅十幾所,和宮廷的規模一樣,他還給自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墓地。 [2] 
侯覽如此殘害百姓,作惡多端,張儉非常憤慨。於是,他上書漢桓帝,告發侯覽的罪行,要求從嚴懲辦侯覽。因為侯覽是皇帝身邊的人,張儉的奏章還沒到皇帝手裏,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對張儉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2] 
張儉有個同鄉,名叫朱並,是個惡棍。張儉曾經嚴厲地懲處過他,因此他對張儉懷恨在心。後來,朱並投靠侯覽,在侯覽的指使下,朱並給朝廷上書,誣告張儉勾結同郡二十四人,結成黨羽,圖謀不軌。宦官曹節抓住這個機會,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漢靈帝下令逮捕黨人。漢靈帝才十四歲,根本不懂得什麼是黨人。他問曹節:“為什麼要殺他們, 他們有什麼罪?”曹節指手畫腳把黨人怎樣可怕、怎樣圖謀造反等所謂的罪行亂編了一通。漢靈帝當然相信了他們,連忙下令逮捕黨人。 [2] 
張儉得知消息後,只得連夜逃走。侯覽假借皇帝命令,向各郡縣發出搜捕張儉的通令,凡敢收藏張儉者,格殺勿論。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洶洶,只好匆匆逃跑,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誰家門下,暫時安身。當時,人們恨透了宦官,都知道張儉歷來正直,名聲很好,所以人們都甘冒風險收留他。一天,張儉逃到魯郡,投奔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的小兄弟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他熱情地接待了張儉。張儉走後,官府聞訊趕來,逮捕了孔褒、孔融及他們的老母親加以審問,孔融説:“是我招待了張儉,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説:“張儉是來投奔我的,要辦就辦我的罪,與我弟弟無關。”孔母説:“我是一 家之主, 要辦就辦我的罪。”他們一家爭着承擔責任,鬧得官府不知如何處置。 [2] 
由於大家的保護,朝廷始終沒有抓到張儉,直到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後,漢靈帝才下令解除“黨錮”,張儉結束逃亡生活。這時候,東漢王朝已瀕臨滅亡。 [2] 

望門投止成語寓意

當張儉被奸人所害,受到追捕的時候,有那麼多人敢於鋌而走險,站出來保護他,這都是因為他平時行事正直,為民請命。一個人只要做事為人無愧於心,即使是一時落難,也會得到許多人暗中的支持與幫助,永遠不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2] 

望門投止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望門投止”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分句;含貶義;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1] 
  • 運用示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一·屍變》:“有車伕數人,往來負販,輒寓其家。一日昏暮,四人偕來,望門投止,則翁家客宿邸滿。” [4] 
清·譚嗣同《獄中贈大刀王五》:“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3] 
現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你兄弟在外,隱姓埋名,或是找一個地方藏身,或是到處漂泊,望門投止。” [1] 

望門投止成語辨析

望門投止—求親靠友
“求親靠友”的意思是向親友乞求幫助。“望門投止”與“求親靠友”儘管都有遇到困難時投靠他人的意思,但是有所不同:“求親靠友”是事先有對象可投,“望門投止”是事先沒有對象可投;“望門投止”強調急迫的意味,“求親靠友”一般是在自家的生活遭遇重大困難無以為繼的情況下投靠親朋好友。 [3] 
參考資料
  • 1.    望門投止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2]
  • 2.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1:243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貧苦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74-75
  • 4.    蒲松齡原著. 聊齋志異 上[M]. 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