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海寺

(遼寧省興城市寺廟)

鎖定
望海寺,是山西省五台山東台頂上的寺廟。 東台頂亦名望海峯,海拔兩千九百九十六米。《清涼山志》載:蒸雲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
望海寺,亦見滄瀛諸州,因以為名。這就是東台望海峯之名的由來。
中文名
望海寺
外文名
Wang Hai Temple
地    址
遼寧省興城市寺廟
重修時間
清乾隆二十三年
類    別
明代建築

望海寺歷史淵源

望海寺 望海寺
望海寺在遼寧紅崖子鄉老付馬村的雜木嶺,也有一座明代建築──望海寺廟。
據鄉志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曾重修此廟,到解放前,只有三間正殿,四間耳房,三間廂房,一座古碑,一個鐵香爐(於1966年被砸鐵盜賣)。殿內供有藥王塑像。解放後,寺廟改成了學校,後又改建成果樹隊。

望海寺佈局結構

1992年,經興城市民委批准,重修此廟。望海寺寺院東西寬80米,南北長120米,廟內有山門,有龍土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玉泉殿、佛主殿、唸佛殿、齋堂和三個香爐、一座寶鼎。有四名主持僧人。
該廟坐落在山林之中,背靠青山,面對水庫,可謂位處山水之間,松柏之中。逢春夏季節山花爛漫時,松柏翠綠,到此一遊,如進仙境一般。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多有信男信女來廟燒香、拜佛。

望海寺重建時期

據瞭解,那是個歷史久遠的寺廟,在變遷中曾被燒燬,後又重建,寺中還能看到一些燒過的痕跡。寺廟被酷似蓮花的羣山所環抱。
這是興城市市乃至遼西地區建築較早的一座寺廟。它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當時大明社稷還未成一統,鐵木真的梟雄嗣伺機作亂,加之雜木林一帶虎狼傷人,生靈塗炭。
為祈盼祥和平安,當地百姓獻工、出資,在雜木林山上建起了藥王廟三間,稱雜木林子廟。到了清代乾隆年間,祭天祭地風靡一時,大興土木、修建廟宇、上行下效,擴建了藥王殿,又新修三間三宵娘娘殿,均為青磚、青瓦木質結構,這時改名為望海寺。

望海寺主體建築

清道光年間,盛行東巡祭祀,以其光大佛法,炫示皇威,一些鄉紳牽頭集資,開始復修寺院,其中修復山門一楹,打井一眼,建碾坊一間、馬廄一間,擴大了寺院。民國時期,又修建了佛祖殿三間、禪房二間。解放戰爭期間,各殿佛像均被毀掉,“文革”時期,望海寺被毀,僧人被驅散。
千載風雲,斗轉星移,寺容寺貌,歷盡滄桑。據鄉志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曾重修此廟,到新中國成立前,只有3間正殿、4間耳房、3間廂房、1座古碑、1個鐵香爐(於1966年被砸鐵盜賣),殿內供有藥王塑像。新中國成立後,寺廟改成了學校,後又改建成果樹隊。

望海寺規模之大

1992年,經興城市民委批准,重修此廟。望海寺寺院東西寬80米,南北長120米,廟內有山門,有龍王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玉泉殿、佛祖殿、唸佛殿、齋堂和3個香爐、1座寶鼎。後幾經維修,如今已建成佔地1.5萬平方米的大型寺院。
前面大院為三進院落,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為中軸線,東西兩側分別有旗杆、石獅、土地殿、鐘樓、齋房、僧房,兩兩對稱,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後院為佛祖壇一座,其西下側為玉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