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江南·三月暮

鎖定
《望江南·三月暮》是南宋詞人吳文英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以雅緻的筆意、綿麗的章法以及隱晦的表現形式,傳遞出一對愛侶相聚與分離時的情感,細緻入微,婉曲動人,回味無窮。
作品名稱
望江南·三月暮
作    者
吳文英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夢窗詞
文學體裁

望江南·三月暮作品原文

望江南
三月暮,花落更情濃。人去鞦韆閒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
懨懨醉,盡日小簾櫳。宿燕夜歸銀燭外,流鶯聲在綠陰中。無處覓殘紅。

望江南·三月暮註釋譯文

望江南·三月暮詞句註釋

①望江南:又名“夢江南”“憶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金奩集》入“南呂宮”。小令,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②懨懨(yān):精神不振貌。
③“宿燕”句:借用温庭筠《七夕》“銀燭有光妨宿燕”詩意。 [1] 

望江南·三月暮白話譯文

三月暮春時節,花兒凋落後,情意反而更為濃厚。人離開後鞦韆在月光中靜靜地懸掛着,拴在楊柳樹下的馬兒疲倦得都不想迎風嘶叫。停駐在堤邊的畫船上空無一人。
小簾櫳中的人整日感到渾身無力,昏昏欲睡。歸家的燕子因為銀燭正亮着,不敢飛回巢中。綠樹蔭內,流浪的黃鶯不停地啼叫。春光流逝了,連那凋萎的花也無處可尋。 [2] 

望江南·三月暮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傷春懷人之詞。所懷者誰已不可確考。楊鐵夫《吳夢窗事蹟考》説:“甲辰暮春,姬去歸蘇州(自此以後,每逢清明寒食必有憶姬之作,知姬必以三月中行,觸景故傷情也)。”認為這首詞“有憶姬之意”。夏承燾《吳夢窗系年》則認為:“集中懷人諸作,其時夏秋,其地蘇州者,殆皆憶蘇州遣妾;其時春,其地杭者,則悼杭州亡妾。”兩位先生推測可供研究參考,但都不盡然。細味本詞所寫時間為暮春,所寫之地:楊柳、堤畔,似是西湖之景,姑依夏説,為夢窗傷悼杭州亡妾之作。 [3] 

望江南·三月暮作品鑑賞

望江南·三月暮文學賞析

開篇“三月暮,花落更情濃”兩句即點明時節,在暮春三月,紅花落去,春光將盡,詞人對春天的喜愛愈加濃烈。在這裏,詞人沒有描寫對春天草長鶯飛、奼紫嫣紅的喜愛,而是通過殘花飄零來強調自己對春天的不捨。越是生離死別,感情就越是濃烈,詞人深諳其中道理,僅僅“花落更情濃”一句就把春逝心悲刻畫得人木三分,比那些光用“愁”、“哀”、“憐”等膚淺字詞雕琢詞表的詞作要深刻、厚重得多。
“人去鞦韆閒掛月,馬停楊柳倦嘶風。堤畔畫船空。”佳人離去,鞦韆空掛,唯見一輪明月懸在朗朗星空中。系在岸邊楊柳旁的馬兒,可能因為等候主人的時間太長了,不禁迎着緩緩的春風嘶鳴起來。岸邊的畫船空寂無人,隨着水波上下起伏。這三句刻畫了一幅春夜湖邊楊柳圖。
“宿燕夜歸銀燭外,流鶯聲在綠陰中。”房中銀燭明亮,宿燕徑直飛到檐下休息,綠蔭中黃鶯的啼鳴婉轉動聽。這裏化用了温庭筠《池塘七夕》詩中“銀燭有光妨宿燕”的句意,暗喻佳人盼郎、郎卻不歸的孤獨悽寂。流鶯啼囀,讓孤獨的人兒更加心傷,這裏烘托出佳人孤棲獨處、彷徨憂傷的心境。
最後一句“無處覓殘紅”,落花流水,殘紅難覓,對應上闋的“花落”。也有聚散匆匆、幽期難定的無奈,最後以佳人的無邊悵惘哀愁收束全文。
從整首詞來看,詞人以寫暮春花落開始,以殘紅難覓結束,首尾呼應,結構完美。另外,上闋寫暮春空景,卻暗含男女情事。下闋寫空閨獨守,卻又穿插春景。整首詞詞句雖短,但是暮春景色、男歡女愛兩不誤,最後,以悲春傷時寓意歡愉易逝,猶有餘情未了,回味無窮。 [4] 

望江南·三月暮名家點評

明代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七:“甘而不飴,酸而不酢,滋味超勝。”
現代吳世昌《詞林新話》:“此亦為悼亡之作。” [5] 

望江南·三月暮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後“困躓以死”。 [6] 
參考資料
  • 1.    劉乃昌 朱德才選注,宋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第803頁
  • 2.    董自厚主編,宋詞,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1,第162-163頁
  • 3.    趙慧文,徐育民編著,吳文英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2007.1,第955頁
  • 4.    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宋詞鑑賞大全集 下,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648頁
  • 5.    吳熊和主編,唐宋詞彙評 兩宋卷 第4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第3470-3471頁
  • 6.    薛玉坤,鞠婷,何抗著,古小詞精華,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01,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