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加錫城圍攻戰

鎖定
望加錫城圍攻戰,是荷蘭人對戈瓦蘇丹國都城望加錫城發起的進攻戰,發生於1669年6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斯皮爾曼上將率領艦隊,聯合大量土著盟軍攻打望加錫城,依靠土著盟軍的縱火戰術將其攻陷,望加錫城被拆毀。隨後戈瓦蘇丹國被迫屈服於荷蘭,淪為荷蘭殖民帝國附庸。 [1] 
名    稱
望加錫圍攻戰
發生時間
1669年6月
地    點
蘇拉威西島望加錫城
參戰方
荷蘭東印度公司;戈瓦蘇丹國
結    果
荷蘭獲勝
主要指揮官
斯皮爾曼上將

望加錫城圍攻戰戰役背景

1511年,葡萄牙帝國馬六甲圍城戰中攻取了馬六甲城,使一部分穆斯林商人轉移到蘇拉威西島西部的望加錫。1540年,望加錫的統治者開始主動吸引基督教商人。統治望加錫的戈瓦蘇丹國允許馬來人葡萄牙人在都城的外圍建立殖民社區,批准英國丹麥的東印度公司到港口建立商站,唯獨對荷蘭採取敵視態度。
1630年 荷蘭人筆下的望加錫城風景 1630年 荷蘭人筆下的望加錫城風景
公元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馬六甲戰役中奪取了葡萄牙控制下的馬六甲城。1660年6月10日到11日,荷蘭殖民者在望加錫戰役中對葡萄牙人駐軍的望加錫發起進攻,摧毀了葡萄牙殖民點,迫使望加錫城內的葡萄牙社區遷往東帝汶。但戈瓦蘇丹國新任蘇丹哈薩努丁與西屬菲律賓結好,繼續和荷蘭對抗。 [2] 
蘇丹哈薩努丁 蘇丹哈薩努丁
蘇拉威西島西部和北部的諸多印度教中小王公在荷蘭來襲後,逐漸投向荷蘭陣營,結果遭到購買西方火器的戈瓦蘇丹國軍隊的鎮壓。
鼎盛時期的戈瓦蘇丹國 鼎盛時期的戈瓦蘇丹國
1666年11月24日,荷蘭海軍上將斯皮爾曼率領艦隊從爪哇島開向望加錫城,其部隊包括21艘大小武裝商船,818名水手、578名歐洲士兵和395個來自摩鹿加羣島的安汶土著附庸。
荷蘭艦隊首先航行到蘇拉威西島北部,獲得土著盟友支持,又拔除數個位於北部沿海的戈瓦蘇丹國據點,出現於戈瓦蘇丹國都城望加錫附近。但此時戈瓦蘇丹國已成功鎮壓了大部分土著反抗者,而王宮所在的南城又有磚石結構的松巴-歐普要塞拱衞,荷蘭人沒有信心輕易攻取。
松巴-歐普要塞 松巴-歐普要塞
1667年,荷蘭艦隊強迫哈薩努丁同意簽署和平協定,要求戈瓦蘇丹國承認東印度公司的外貿壟斷權,將殘存的葡萄牙、英國與丹麥商人都驅逐出境,並放棄對印度教諸王公的宗主權。 [2] 
荷蘭人返回後不久,戈瓦蘇丹國便撕毀條約。1669年,哈薩努再次派兵懲戒了蘇拉威西島北方土著。在當地活動的荷蘭商人立即向東印度公司求援。
斯皮爾曼上將 斯皮爾曼上將
荷蘭再次派出斯皮爾曼上將率領3艘小型武裝商船與1艘單杆帆船的艦隊駛向望加錫,派出83名士兵與11名海員志願者上岸,組織起近萬名來自本島、爪哇、摩鹿加與南菲律賓的土著僕從,一同攻打望加錫城。

望加錫城圍攻戰戰役過程

1669年6月14日,聯軍正式對望加錫城展開強攻。斯皮爾曼的荷蘭艦隊,從南部海面靠近松巴-歐普要塞,成功將大部分守衞炮兵的注意力吸引。但小口徑艦炮難以起到破壞效果。要塞的外牆也為防禦炮擊而採用低矮設計,不容易讓艦炮命中。
順利控制北部城區的土著軍隊,在數名荷蘭士兵的幫助下挖掘地道,以爆破手段炸出一道約有27.5米寬的缺口。但在大部隊準備好突破前,守軍組織25名死士衝出來糾纏住進攻方,並用提前準備好的木樁完成填補。
在望加錫南面吸引火力的荷蘭武裝商船 在望加錫南面吸引火力的荷蘭武裝商船
戈瓦蘇丹國使用火炮和兩台投石機防衞城池,守城士兵則以槍支、箭矢、吹箭作為單兵武器。在之後兩天內,聯軍數次嘗試悄悄靠近城牆,都被防禦火力擊退,50人戰死、68人受傷。隨後的暴雨天氣,又使戰鬥暫停6天。 [3] 
本島土著因擔心失敗後遭戈瓦蘇丹國報復,作戰格外奮勇。他們以不要命的強攻重新奪取了城牆缺口,又從側後方縱火焚燒堡壘的東西兩側。守軍只能重新收縮到南側區域,用木頭、石塊和土堆壘起臨時防線,將少量重炮搬運過來。
哈薩努丁的部隊因節節潰敗而士氣低落,他們剛剛完成新防線不久,一支荷蘭陸戰隊從西面登陸殺來,土著盟軍則藉助城池缺口進一步縱火,火勢在強勁西北風加持下迅速擴大,徹底摧垮了戈瓦守軍的殘存抵抗意志,守軍和蘇丹逃出望加錫城。
20世紀80年代 被重新發掘的松巴-歐普要塞殘存部分 20世紀80年代 被重新發掘的松巴-歐普要塞殘存部分

望加錫城圍攻戰戰役結果

望加錫城陷落後,荷蘭人對繳獲的守軍重武器進行清點,其中有33門火炮重達24000磅,另有11門炮重達46000磅,充當輔助火力的小型火炮也有145門。斯皮爾曼下令將這批裝備全都從城牆上丟出去,防止有任何土著軍隊再撿起加以利用。 [2] 
荷蘭人重新修建的 鹿特丹堡 荷蘭人重新修建的 鹿特丹堡
戈瓦蘇丹國由此徹底屈服於荷蘭,成為東印度公司在蘇拉威西島的最大附庸。松巴-歐普要塞被直接廢棄,許多材料被荷蘭人拆往附近構築自己的新據點--鹿特丹堡。包括蘇丹王宮和大清真寺在內的重要建築迅速被荒廢,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為考古學家發現。
參考資料
  • 1.    顧衞民.荷蘭海洋帝國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6-1:116-118
  • 2.    趙愷.荷蘭:海上馬車伕的海權興亡(1568—1814):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5-1:166-168
  • 3.    馬克.T.胡克.荷蘭史:東方出版中心,200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