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眼不識荊山玉

鎖定
“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典出《韓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縣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 [1] 山海經》中又稱金玉,“金鑲玉”。
荊山玉曆史悠久,當前保康發現的荊山玉礦,通過專家學者論證確認與春秋時期“和氏璧”傳説相吻合。最為珍貴的是荊山金玉(又稱“金鑲玉”)不僅密度大、比重大、硬度大,且含有貴金屬黃金等。
根據保康縣當地政府部門對外發布的公告,保康荊山玉文化研發中心現已成功挖掘出金玉、荊山綠寶、戰國紅、木紋玉等8種荊山玉。
荊山玉的發現,釋答了2700多年來,湖北省保康縣荊山產玉的存疑。
中文名
荊山玉
出    處
《與楊祖德書》
主人公
楚人卞和
出處時間
春秋時期

有眼不識荊山玉荊山玉曆史典故

春秋時期,卞和看見一隻鳳凰棲落在家鄉今湖北省保康縣荊山的一塊青石上。由於當時的人們皆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於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説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説那只是一塊石頭。於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楚文王聽説此事後,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楚文王聽後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裏面果真是一塊稀世之寶玉,遂命人將此玉雕琢成玉壁。
後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壁命名為“和氏璧”。傳説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蟲不敢飛近,為稀世之寶。秦統一中國後,“和氏璧”幾經轉手,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令玉工將其雕琢為玉璽。該玉璽長、寬、高均為四寸,上面鐫刻着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四周還雕飾着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秦始皇愛不釋手,將它奉為神物。
如三國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即有句雲:“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着頑石一樣看。”

有眼不識荊山玉荊山玉優質特點

(1)富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2)多種豔麗色彩彙集一體,多以黃紅色為主;
(3)荊山金玉富含貴金屬黃金等微量元素;
(4)因光合作用、温差作用或人體佩戴會產生色彩變化;
(5)硬度超強。一般都在8至10度之間或以上;
(6)荊山玉密度大、比重大,與眾不同;
(7)具有防腐作用。
荊山玉以色彩豐富豔麗飽滿而著稱,以金黃色或黃紅色為主而顯高貴,和氏璧原石有“九重彩”之譽,又有“金鑲玉”之説,實屬罕見。
用荊山玉製成茶具泡茶,在30℃的室温下經過500個小時無變味、無腐爛現象。諸如此類優質特點還需我們進一步去發掘和研究。
和氏璧原石——荊山玉,不在於她的價格高低,更重要的是,她擁有深厚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具有廣闊的市場升值空間。
盛世顯國寶,物以稀為貴。“荊山存九玉,一玉成國寶”。

有眼不識荊山玉開發投資收藏前景廣闊

在湖北省保康縣發現的荊山玉品種中,以金黃色、黃紅色最為名貴,次為戰國紅、南方紅等,它具有極大的開發投資收藏價值。由於荊山玉資源有限,保康當地有關部門又限制開採,想必將來荊山玉前景無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