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效利他主義

鎖定
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是始於新千年的一場社會運動,同時也是支持這場運動的一種道德哲學。 [1]  運用證據和理性來確定最有效的、改善世界的方法。 [3] 
有效利他主義這一理念主張人們應該用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所擁有的資源,以產生最大的社會積極影響。簡單來説,就是用自己的時間、金錢、職能去儘可能去為全人類謀福祉。 [5]  該理論主要倡導者之一是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1]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創始人是英國哲學教授威廉·麥克阿斯基爾(William MacAskill)。 [2] 
有效利他主義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為正面的概念,科技界有很多知名人士都是有效利他的擁護者。但是“有效利他”卻因為FTX交易所的創始人官山姆·班克曼-弗裏德(Sam Bankman-Fried)的倒台而備受質疑。 [5] 
中文名
有效利他主義
外文名
Effective Altruism [4] 
別    名
實效利他主義 [4] 
倡導者
彼得·辛格
運動創始人
威廉·麥克阿斯基爾 [2] 

有效利他主義詞彙解釋

有效利他主義名詞定義

有效利他主義是“一種哲學和社會運動,運用證據和理性來確定最有效的、改善世界的方法”。 [1]  有效利他主義基於一個極其簡單的想法:應該儘自己所能去行善事。遵守不偷竊、不欺騙、不傷害、不殺人的常規道德規則是不夠的,至少對於有幸過上舒適物質生活的人來説是不夠的,和家人擁有吃、住、穿的保障,還有金錢和時間可以支配。然而,過一種在“最低限度上可接受”的道德生活,需要利用很大一部分的閒置資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過上完全合乎道德的生活,要求盡我所能去行善事。

有效利他主義詞彙溯源

有效利他主義的哲學基因最早來源於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在1972年發表的文章《饑荒、富足與道德》 [2] 提出了一個道德框架。辛格在《有效利他主義的邏輯》中詳細討論了這一思想的脈絡與實踐,為其可能面臨的批評提供了回答,以及對年輕一代有效利他主義者的展望。 [3] 
“有效利他主義中心(Centre for Effective Altruism)”的社區聯絡員朱莉婭·懷斯(Julia Wise)説,這篇文章認為,幫助一個在你家門口垂死的人的義務,和幫助世界上其他地方垂死的人的義務在道德上沒有區別,這在過去20年裏促成了眾多年輕人的“覺醒”。這項運動旨在利用證據和理性找到幫助他人的最佳方式,並將其付諸實踐。 [2] 

有效利他主義核心理念

有效利他主義是一種長期主義慈善理念,鼓勵個人利用分析推理將善最大化。有效利他主義使用三個組成部分來計算影響:重要性或規模(可能產生多少好處)、可操作性和被忽視性。 [2] 
有效利他主義的關鍵在於:是以改善世界這一目的為導向,用理性思維去推導最有效的改善方式,對於方式方法的關注較少。 [5]  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有效利他主義值得人們注意。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它正在改變世界。慈善事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僅在美國就有近100萬個慈善機構,它們每年收到的捐款總額約為2000億美元,另外還有1000億美元流向宗教團體。這些慈善機構中的一小部分是徹頭徹尾的騙子,但更大的問題是,它們中的大部分機構缺乏足夠的透明度,無法讓捐贈者判斷這些機構是否真的在做好事。這2000億美元捐贈中的絕大部分,是人們基於對慈善機構幫助的人、動物或森林的畫面,所做出的情感反應。該運動已經向那些“有效減少極端貧困造成的痛苦和死亡”的慈善機構提供了數千萬美元。
第二,有效利他主義賦予人們生活意義,並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許多有效利他主義者説他們在行善時感覺很好。有效利他主義者直接使他人受益,但也常常使自己間接受益。
第三,有效利他主義為一個古老的哲學和心理學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從根本上來看,人類是否受到固有需求和情感反應的驅動?而理性的作用,不過是在人們開始思考該怎麼做之前,為那些已經確定的行為披上正當性的外衣?換言之,理性能在決定如何生活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嗎?是什麼驅使一些人,超越自己的利益和所愛之人的利益,去關注陌生人、後代以及動物的利益?
最後,有效利他主義的出現,以及許多千禧一代在職業生涯初期對該理念表現出的熱情和智慧,讓人們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樂觀。 [3] 

有效利他主義發展歷程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案例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經典案例,如“抗擊瘧疾基金會(Against Malaria Foundation)”,該基金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其他受痢疾嚴重影響的地區購買和分發蚊帳。蚊帳能拯救很多生命,價格卻相對便宜,這種“價值”與成本的比率是有效利他主義的目標。早期案例還包括在非洲國家提供維生素A補充劑,以及在亞洲促進動物保護。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發展

短短几年內,有效利他主義從哲學學者和社會工作者青睞的慈善小眾領域,變成了千禧一代和Z世代做慈善的主要方式。得到了硅谷程序員、對沖基金分析師甚至億萬富翁的擁護,在科技政治領域的精英階層中尤其受歡迎。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表示,他的慈善理念與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相似。有效利他主義這項運動主要專注於預防大流行病和核擴散,防止人工智能失控,以及將人類送往外星等議題。 [2] 
辛格的思想和行動深刻地影響了許多“千禧一代”的生活方式。21世紀初,一場“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也稱實效利他主義)的運動席捲而來,在某種程度上正體現出其思想的前瞻性。在《行最大的善》一書中,辛格解釋道,有效利他主義者相信他們應該儘可能行最大的善,過一種充分的倫理生活。這不僅意味着關心人類和動物的福祉,熱心慈善活動,還意味着他們會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去思考,如何利用富裕和資源最大程度地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 [4] 

有效利他主義行為動機

有效利他主義者的行為動機常常受到質疑,特別是當大額捐贈發生在一些世界級的億萬富豪(例如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身上時,人們往往認為他們是為了減輕財富帶來的焦慮或改善自身和公司的形象。
而在辛格看來,與其去討論捐贈者的動機,人們更應該看到幫助行為本身和捐贈的成效,這也是那些因此受益的人們真正關心的部分。辛格也指出,強調理性的力量並不意味着有效利他主義者都是冰冷的理性計算機器。事實上,他們從不缺乏激情——最大限度地使用資源幫助他人就是他們的激情所在。
有效利他主義者的行為並不是為了服從某種社會規範,但將其動力完全歸咎為對“普遍的愛”的崇尚也不夠合理。與其他人相比,他們的共同點或許在於更傾向讓理性能力主導情感並加以重新定向。人類進化的過程決定了本能地會去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幫助親族和合作夥伴而非遙遠的陌生人或動物;而人類的推理能力本身也處於進化之中,它使人們能夠超越人類生存與繁衍的侷限進行思考,並對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的道德直覺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因此,有效利他主義者並非聖人,他們僅僅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將人們的道德運行機制比作照相機,他們就是從“傻瓜型”的直覺反應切換到了“手動模式”。 [4] 

有效利他主義代表人物

有效利他主義彼得·辛格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4]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澳大利亞哲學家 [2] 著名倫理學家。1971年,彼得·辛格在《飢餓、富裕與道德》一文中以上述“挽救溺水兒童”的思想實驗為例,提出了他對於解決貧困問題的主張。正是該篇文章使他名聲大噪,引發了學界和大眾關於全球貧困的激烈辯論。因為當時孟加拉國及其周邊地區人民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在此背景下,《飢餓、富裕與道德》一文頗具現實意義,辛格在文中強烈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對已經知曉的苦難做出應有的行動,他進而表示,那些生活在發達國家、享有富裕生活水平的人不應僅僅把捐錢救濟視為慈善,而應作為一項義務來對待。
長期以來,捐贈被視為一種慈善行為,捐款的人會受到讚賞,但不捐款也不會被責難。然而,辛格卻試圖顛覆傳統的道德標準,將慈善與義務之間的區分進行重新界定。
辛格的觀點已成為倫理學領域的重要內容,不斷挑戰着人們對於道德的判斷標準。許多質疑和反對辛格的人認為他的觀點過分樂觀、過分極端或者不夠謹慎,但也有不少人深受其影響,開始追求一種“有效利他主義”的生活方式。
在眾多思考如何以個體力量改變世界的人中,少有人像辛格一樣做到了知行合一。從20世紀70年代起,辛格與妻子每年都拿出收入的10%為貧困者捐款,儘管他們的收入尚處於美國中等水平。這一比例逐年增長,到2015年前後,他們已經捐出了1/3的收入,並朝着1/2的目標前進。除此之外,辛格也長期關注動物福利,這促使他寫下了著名的《動物解放》併成為了一名素食者。 [4] 

有效利他主義威廉·麥克阿斯基爾

威廉·麥克阿斯基爾(William MacAskill),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創始人、英國哲學教授。麥克阿斯基爾曾表示,“如果我能夠幫助鼓勵那些擁有巨大資源的人不要購買遊艇,而是將這些錢用於大流行病的預防和人工智能的安全,以及蚊帳和動物福利,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創始人、英國哲學教授威廉·麥克阿斯基爾 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創始人、英國哲學教授威廉·麥克阿斯基爾 [2]
2023年8月,麥克阿斯基爾新書《我們對未來的責任》(What We Owe the Future)出版後成為暢銷書。麥克阿斯基爾認為,生活在今天的人對後代也有責任。他提出的人類生存風險是:“未來可能是可怕的,落入那些利用監控和人工智能鎖定意識形態的獨裁者手中,或者落入那些尋求獲得權力而不是促進社會繁榮的人工智能系統手中。或者根本就沒有未來:人們可以用生物武器殺死自己,或者發動一場全面的核戰爭,導致文明崩潰,永遠無法恢復。”他相信,人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世界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一生中做出的選擇。
FTX爆雷事件後,2023年11月11日發佈推文説:“山姆和FTX懷有很多善意,其中一些善意與我職業生涯所倡導的理念相關。如果這種良好的意願是為欺詐行為洗錢,我感到很羞愧。”麥克阿斯基爾是FTX未來基金的五名成員之一,他們於11月10日聯合辭職。 [2] 

有效利他主義班克曼-弗裏德

FTX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山姆·班克曼-弗裏德 FTX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山姆·班克曼-弗裏德 [2]
官山姆·班克曼-弗裏德(Sam Bankman-Fried ,SBF)被稱作“加密神童”、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是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主要支持者和捐助者之一,也是推動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科技億萬富翁。一直以“慈善家”“賺錢行善”的形象示人,始終積極參與有效利他主義運動,宣傳“最快的方式賺錢旨來儘可能的幫助他人”。然而“有效利他”卻因為FTX交易所的創始人Sam Bankman-Fried(SBF)的倒台而備受質疑。 [5] 
SBF登上了《福布斯》雜誌封面 SBF登上了《福布斯》雜誌封面 [8]
生於斯坦福法學教授之家的SBF曾説自己從小就被父母灌輸極致的利他主義的思想,要給更多人帶來幸福,這使他成了有效利他主義之父—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的追隨者 [8] 班克曼-弗裏德與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聯繫早於他在加密貨幣行業賺取巨大財富。SBF在麻省理工就讀物理和數學專業時,遇到了同為辛格追隨者的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創始人、牛津大學哲學教授威廉·麥克阿斯基爾(William MacAskill),麥克阿斯基爾建議這個年輕人可以做更多好事,賺大量錢,然後把大部分錢捐給慈善事業。他的主張Earning to Give(掙錢是為了給予)也成了SBF此後人生的信條,SBF此後便一直要求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賺錢,帶給更多人幸福。2020年,年僅28歲的他,入選2021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富豪榜單,並登上了《福布斯》雜誌封面。 [8]  班克曼-弗裏德曾表示2022年捐贈了5000萬美元,用於印度的疫情救濟和應對氣候變化。
2023年,SBF創建了FTX未來基金,關注的重點領域包括空間治理、人工智能和賦能傑出人士。截至2023年6月,FTX未來基金已提供262筆贈款和投資,獲獎者包括布朗大學研究長期經濟增長的小組、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工智能一致性的機構以及一個研究人工智能和生物安全法律問題的組織。
2023年10月,班克曼-弗裏德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説,計劃在未來10到20年內將其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給有效利他主義事業。 [2]  SBF的慷慨遠不止熱衷慈善,他同時也一次次拯救瀕臨破產的同行於危難之時,2023年5月,花費2.4億拯救了BlockFi,並且對外宣稱參與競購Voyager,雪中送炭豪擲幾個億的行為,被稱為“幣圈央媽”。 [8]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2日,SBF在社交媒體上宣佈,包括交易所FTX,關聯交易公司Alameda Research等130多個關聯公司(合稱FTX集團)已經自願按照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 [7] “以最快的速度賺錢,並把錢捐給有需要的人 ”,“勤儉節約關注事業”,“為人非常慷慨”,這一個個標籤都成為了SBF在沒有破產前在大眾面前的形象。 [8] 

有效利他主義達斯汀·莫斯科維茨

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是Facebook和Asana的聯合創始人,也是一位推動有效利他主義運動的科技億萬富翁。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與其妻子卡里·圖納(Cari Tuna)資助的有效利他主義慈善組織Open Philanthropy,自成立以來已撥款2.6億美元用於解決“先進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 [2] 

有效利他主義Vitalik Buterin

Vitalik Buterin是區塊鏈平台以太坊的創始人之一,是機器智能研究所(MIRI)的第二大捐贈者,MIRI的使命是“確保比人類更智能的人工智能產生積極影響”。MIRI的捐贈者名單還包括Thiel基金會、加密交易所BitMEX的聯合創始人Ben Delo和Skype的創始工程師Jaan Tallinn。 [2] 

有效利他主義關聯詞彙

利他主義利己主義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只關心自己。但不應該認為有效利他主義需要自我犧牲,或認為它必然違背自己的利益。如果為他人盡最大努力意味着你也在蓬勃發展,那麼這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最好的結果。許多有效利他主義者否認他們的所作所為是一種犧牲。因為他們最關心的是盡其所能地行善。他們在該過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個人幸福,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利他主義。 [3] 

有效利他主義相關事件

有效利他主義FTX爆雷

  • 一夜崩潰 巨資蒸發
FTX爆雷衝擊硅谷慈善。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2日,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始人Sam Bankman-Fried(SBF)在社交媒體上宣佈,包括交易所FTX,關聯交易公司Alameda Research等130多個關聯公司(合稱FTX集團)已經自願按照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以便“從全球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出發,有序地評估和變現資產”。在美國媒體獲得的破產文件中,FTX表示它擁有超過10萬名債權人,公司資產在10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負債在10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 [7] 
加密貨幣交易所FTX一夜崩潰,鉅額的資金隨之蒸發,投資者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山姆·班克曼-弗裏德(Sam Bankman-Fried)遭受了慘重損失 [3]  不僅令數十億美元的客户資金蒸發,引發執法部門的調查和整個加密行業的顫抖,還摧毀了該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山姆·班克曼-弗裏德(Sam Bankman-Fried)的財富和聲譽,以及他深度參與的“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慈善事業。 [2] 
  • 瘋狂融資 快速擴張
FTX是一家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所,成立於2019年5月。2019年8月完成了種子輪融資,募集800萬美金;2021年7月,完成9億美元B輪融資,公司估值達180億美元,為加密行業歷史規模最大的融資。FTX當時宣稱,本輪為戰略性融資,希望藉由融資達到與傳統市場投資人合作的戰略佈局。2022年1月31日,FTX宣佈以320億美元估值完成4億美元C輪融資。
FTX在美國站穩腳跟後,開始在全球進行擴張。2022年3月7日,FTX成立歐洲子公司FTX Europe,並獲得了塞浦路斯證券交易委員會(CySEC)的監管許可,為歐洲用户提供加密衍生品交易服務。3月21日,FTX成立澳洲子公司FTX Australia,已獲澳洲監管許可開展業務。4月4日,FTX完成對日本加密資產交易平台Quoine及其母公司Liquid的收購,併為日本客户提供產品和服務。
根據數據統計,在破產前,SBF擁有超過130家公司,SBF的總資產約為156億美元。被統稱為“FTX集團”,複雜程度遠超雷曼兄弟。
FTX集團 FTX集團 [8]
  • 四面楚歌 全面崩盤
2021年年底,在全球主要國家加強加密貨幣交易監管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開始進行調整。為加密貨幣提供交易場所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同樣逐漸陷入困境。根據幣圈媒體CoinDesk爆料稱,Alameda公司將陷入破產危境,資產負債表中的大部分資產,屬於FTX自行發行的FTT代幣。這一消息,瞬時引發市場恐慌,FTT遭大面積拋售,致使FTX陷入流動性危機。
2023年11月9日,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原計劃收購FTX。但僅盡調1日之後,幣安創始人趙鵬就公開表示:“FTX的問題超出了我們的控制和幫助能力。”至此,四面楚歌的FTX走進了全面崩盤的“雷曼時刻”。 [7] 
槓桿是SBF一夜破產的根源。2023年11月13日,據媒體援引投資材料顯示,FTX交易所在破產前夕僅持有9億美元可售的資產,而負債為89億美元,其中有51億美元是以美元結算的,這也就是説FTX面臨高達80億美元資金缺口。 [8] 
  • “有效利他”原則
恤、短褲破舊運動鞋和"爆炸頭",FTX的創始人SBF試圖讓追隨者們相信,他用最快的速度賺錢是為了拯救世界並給更多人幸福。很多人對SBF的好感一定程度上源於他“有效利他主義”的主張,他總是在採訪中強調將“賺錢行善”作為一種人生事業,並計劃將大部分財富捐贈給有效利他主義的慈善機構。 [8] 
隨着Sam Bankman-Fried的倒台,大家也開始質疑“有效利他”原則其實很片面,Sam Bankman-Fried其實是在偷竊和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他所構想的社會性目標,就是割別人的韭菜再拿部分來做社會公益,同時自己也可以賺的盆滿缽滿。 [5] 

有效利他主義OpenAI劇震

薩姆·奧爾特曼 薩姆·奧爾特曼 [10]
OpenAI在一週的時間裏從表面上的勝利變成了災難。2023年11月17日下午,該公司董事會宣佈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 [9]  Sam Altman)——人工智能著名的倡導者將立即離職。 [6] 
OpenAI成立之初定位是非營利組織,核心目的就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安全引入,其官網明確了OpenAI的目標是“確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這是壓倒一切的優先事項,無意關注利潤動機或風險資本家的鉅額回報。 [6]  幾位創始人和捐贈者是帶着理想主義創立了公司,初始資金由包括Altman本人、馬斯克(1億美元)的企業家們捐贈
OpenAI的組織結構。 OpenAI的組織結構。 [6]
但在“金主”馬斯克離開後, Altman在2019年的一大任務就是找錢,這使得OpenAI需要嘗試吸引商業參與者的投資,OpenAI轉向了混合結構。值得提到的是,奧爾特曼本人是OpenAI許多非商業動機的真誠信徒。它將能夠為投資者帶來利潤和回報,甚至有可能最終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6]  。在母公司OpenAI Inc.下,成立了子公司OpenAI global,以尋求融資,使得雖然微軟的投資換取了OpenAI global高達49%的股份,但在OpenAI董事會沒有席位。
一方面,董事會擁有任免CEO的權力,但包括Altman在內,董事會成員不持有母公司股份,OpenAI理論上不存在淪為內部人控制的公司的危險;另一方面,投資者是子公司(也是母公司的運營主體)的大股東,卻在公司董事會沒有席位,做到了與經營隔離,僅僅是戰略投資者。但是當OpenAI首席科學家、聯合創始人Ilya Sutskever聯手3名外部董事將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和CEO都驅逐出去的時候,都發現了這樣看似理想化的公司架構背後的問題。
儘管這場內鬥幾經反轉,Altman陣營獲得了最後的勝利,OpenAI組成了新的三人董事會,Altman並未迴歸。表面從制度上看,未來董事會對他會有更大的制衡能力,可以繼續發起對他的審查。 [5] 
OpenAI的治理模式已經死亡——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如果奧爾特曼迴歸,這位富有利他主義、富有同情心的CEO是否願意容忍對自己權力的限制。最重要的是,OpenAI試圖建立一家大型科技初創公司,而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並未擁有無懈可擊的權力。 [6] 
OpenAI在社交媒體發文 OpenAI在社交媒體發文 [10]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2日,OpenAI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該公司創始人之一、前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將回歸OpenAI擔任首席執行官。

有效利他主義社會評論

  • 未來發展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有效利他主義也借鑑了機器智能研究所對人工智能長期影響的早期研究。
被稱為長期主義的思想的興起,意味着有效利他主義者越來越多地與具有科幻色彩的事業聯繫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防止人工智能失控和探索遙遠的星球。
  • 負面批評
有效利他主義一直以來也廣受批評。為什麼富人應該決定資金在一個高度不公平的世界中流向哪裏,特別是如果他們從員工或公眾那裏賺取了鉅額財富,有時甚至是違法賺取,比如班克曼-弗裏德這樣的人。 [2] 
2023年11月22日,AI初創公司Cohere的CEO Aidan Gomez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譴責“有效利他主義”中的“自我正義”。Gomez認為,有效的利他主義旨在量化如何為人類做最大的貢獻,但現在已經變得教條主義且盲目誇大影響。他寫道:“當人們開始真的相信他們是如此獨特,甚至有資格造福並拯救全人類時,他們往往會為此採取極端行動。”Gomez認為,有效利他主義的風靡很容易導致為了達成某種 “目的不擇手段”的思想,進一步催生傷害、 欺詐和濫用等行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