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球山脈

鎖定
月球山脈又叫“月球山系”,是月球表面連續分佈的山峯帶。月球山脈數目不多,常以地球山脈命名。月球山脈的一般特點是向着月海一側陡峭,向月陸一側平緩。在月球南極附近有一些月球上的高峯,高達8000~9000米。 [1] 
中文名
月球山脈
別    名
月球山系
性    質
月面上連綿不斷的險峻山帶

目錄

月球山脈概況

月球表面的環形山脈 月球表面的環形山脈
月球山脈是月面上連綿不斷的險峻山帶。月球上除了星羅棋佈的環形山外,還有一些與地球上相似的山脈和高地,它們通常比月海高出2~3公里。反射太陽光的本領也比月海上的塵土強得多,因此,在人們的視覺中,這部分是月球表面比較明亮的區域,稱為“月陸”。
月球山脈的外貌與地球山脈差不多,因此,月球上的山脈大多以地球上的山脈名稱來命名,如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阿爾泰山脈、高加索山脈等。
其中,最著名的亞平寧山脈位於月面中央,是月球上最長的山脈,高出月海3~4公里,蜿蜒1000公里,在它尖尖的一端頂着兩個大圓環,即厄拉多塞內斯環形山和斯塔杜斯環形山。
月球山脈
月球山脈(4張)
在月球南極附近有一座萊布尼茨山脈,根據中國“嫦娥一號”測量,最高峯竟達9840米,比地球上最高峯珠穆朗瑪峯高出近1000米。
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脈,雖然沒有地球上的阿爾卑斯山脈那樣雄偉,但是它那高山深谷疊現,確是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山脈的兩邊坡度很不對稱,向月海的一邊坡度很陡,有的呈現為斷崖狀,而另一側面則相當平緩,這是月球山脈的一個普遍特徵。

月球山脈構造

月球山脈的構造 月球山脈的構造
環形山是月球表面的顯著特徵,幾乎佈滿了整個月球表面,形狀近似於圓形,與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直到19世紀後期,美國地質學家、地貌學家吉爾伯特(Grove Karl Gilbert,1843~1918年)於1892年提出月球表面大部分環形山為撞擊成因。環形山的中間,地勢低平,有的還分頁着小的山峯。環形山的內側比較陡峭,外側較平緩。有些環形山的周圍,向外輻射出許多明亮的條紋。撞擊體挖掘出大量的火山岩漿,當岩漿冷卻後,就形成了一望無際的平原。早期的科學家如伽利略,以為這些大面積的陰影部分是海洋,於是將這些平原被命名為月海。實際上,月海是月面上平滑的低地,為玄武岩覆蓋。月球上最大的月海為風暴洋,直徑一千七百四十公里,比從北京杭州的距離還要遠。
在距今31億年前,月球上的岩漿和火山活動基本停止了,月球的偶極磁場消失,它開始變成一個沒有任何活動的接近死亡的天體。
阿基米德環形山 阿基米德環形山
月球上的環形山是小天體撞擊的結果,月面上最大的環形山為月球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達到295公里,正好等於南京的距離。但是,環形山並不代表月球上最強大的撞擊,月球上大面積的陰影部分是海拔較低的遼闊平原,那很可能是更為巨大的小天體衝撞。古代天文學家在給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時,規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環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一規定沿用,如哥白尼環形山、阿基米德環形山、牛頓環形山、伊巴谷環形山、卡西尼環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有四座分別以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名字命名: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沖之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 [1] 
阿白尼環形山 阿白尼環形山
月球的表面積為3800萬平方公里,是4箇中國面積的總和。月球南極附近的高峯萊布尼茲山,高度9000米,比地球上的最高峯珠穆朗瑪峯還要高。阿基米德環形山是比較大的三個環形山之一,直徑有80千米。哥白尼環形山是月球上最突出的環形山之一,直徑為93千米,是比較年輕和保持完好的一座環形山,也是月球上亮輻射紋的發源地。 [1] 

月球山脈形成

跟地球不同,在月球上,即使是最大的山脈也是在幾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內形成的,小行星或者彗星以很高的速度撞上月球表面,使月殼發生位移和隆起,在很短時間內形成與地球上的山脈不相上下的高大山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