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泉石

鎖定
月泉石 (Zoisite)品種多,最受青睞的是月泉寶石,一種因釩而產生藍寶石般顏色的變種。月泉寶石有顯著的多向色性,呈紫、藍或石板灰色,視觀看角度而定;在白熾光下會產生輕微的顏色變化顯得更紫。
中文名
月泉石
外文名
Zoisite
顏    色
紫、藍或石板灰色
光    澤
玻璃般的
硬    度
6.5
比    重
3.35

月泉石簡介

月泉石 月泉石
含紅寶石,有時含黑色角閃石內含物的黝簾石塊狀綠色變種,經拋光、雕刻或嵌合在一起可製成飾物或引人注目的裝飾性寶石。錳黝簾石,由錳而產生的粉紅色塊狀變種,經拋光或雕刻也可製作小型飾物。月泉石常與藍寶石,錳黝簾石則與薔薇輝石混淆。對黝簾石變種稍作熱處理可使其增色。

月泉石分佈

首先在坦桑尼亞發現,黃、綠黝簾石分佈在坦桑尼亞的肯尼亞,錳黝簾石分佈在挪威、奧地利、澳大利亞西部、意大利和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

月泉石其他信息

由佐其男爵士首先在奧地利薩烏阿爾卑斯山發現。(晶體結構—斜方;成分—羥基硅酸鈣鋁;硬度—6.5;比重—3.35;折射率—1.69—1.70;雙折射—0.010;光澤—玻璃般的)

月泉石黝簾石

月泉石首飾
月泉石首飾(3張)
(zoisite,羥基硅酸鈣鋁,Ca2AlOAl2(SiO4)(Si2O7)(OH))是以首先在奧地利薩屋阿爾卑斯山發現該礦物的博物學家--S. Zois (1947~1819)的姓名來命名的;
屬於綠簾石(epidote)礦物家族的一員--是個結晶構造複雜的礦物:礦物內部由島狀、單一的硅氧四面體(SiO2)以及兩個硅氧四面體相銜接的結構單元(Si2O7)所組成;屬於斜方晶系,常見柱狀結晶,晶面上明顯可見的縱向線狀紋路是黝簾石外型上重要特徵!
黝簾石硬度6 ~ 6.5、比重3.55;具有玻璃光澤,透明或半透明,顏色有無色、白色、灰色、綠色、黃棕色、黃色、藍色、粉紅色等;
黝簾石具有多個變種,例如與紅寶石共生的綠色黝簾石變種以及粉紅色的錳黝簾石等,這些變種大多以不透明塊狀的型態產出,因此都不大適合作為寶石飾品,僅有帶藍紫色的黝簾石變種--又稱之為坦桑石(tanzanite,亦有人稱之為坦尚尼亞石、丹泉石或月泉石),為珠寶級的礦物。
坦桑石
坦桑石 坦桑石
藍紫色的黝簾石變種「坦桑石」首先在坦尚尼亞被發現,坦尚尼亞亦是主要產區;錳黝簾石產區包括挪威、奧地利、意大利、澳洲西部以及美國卡羅來納州;黃、綠色的黝簾石則分佈於坦尚尼亞和肯亞。
以下內容來自GIA課程
自1991年於坦桑尼亞發現這少見的黝簾石類別,在睽違10年之後,又再次見到綠色黝簾石的蹤跡,正如同許多祖母綠的狀況,這種寶石的顏色來自於化學組成中微量的鉻或是釩,此外對於熱處理而言,純綠色的寶石加熱後並不起反應,但若寶石顏色為帶藍的綠或者帶黃或褐的綠材料,當温度加高到600℃以上時,則通常會變成更鮮豔的鋼青色或是綠藍色。
據稱,在2002年吐桑展之前,已產出原石數公斤之多,大多數的原石重量在1公克上下,經切磨後,則剩下2ct或更小的已切割寶石,同時尚未有任何新進的產品進入市場中,僅管如此,礦區的開採仍然十分的活躍。
除了在坦桑尼亞的產地之外,另外於巴基斯坦在1990年代早期,亦有發現綠色黝簾石,但其產量僅有未達半公斤的原石,並只有少數迷人的晶體。
對於黝簾石來説,有更多的顏色出現,如綠色、藍色、紫色,甚至於是粉紅色,而這些顏色都是往年較少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