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尾刺尾魚

鎖定
月尾刺尾魚(學名:Acanthurus bahianus)是刺尾鯛科、刺尾魚屬海水魚類。長度約為30.5釐米。在南美洲海岸附近捕獲的最大標本,37釐米。嘴中有緊密的具小齒邊的匙形牙齒。橢圓形身體中等深度且受壓。嘴小而頭部低,非常適合從岩石和珊瑚上刮除藻類。尾柄的側面有一個像手術刀一樣鋒利的脊椎。相對較長的背鰭是連續且無缺口的。尾鰭中度至重度萎縮。鱗片小且呈類軟骨狀。身體呈淡黃色至灰褐色,並帶有淡綠色的灰色至淡藍色的垂直線。背鰭邊緣為藍色、橙色和藍綠色交替排列。肛門鰭的顏色類似,但很少有明顯的帶狀物。尾鰭為橄欖色至棕色。尾椎的窩處有一個小的紫色或藍色區域。在產卵期間以及種內競爭和其他交流過程中可能會發生顏色變化。
棲息在由珊瑚和岩石構成的淺水底部;通常以5個個體的小團體或更多個體的團體的形式出現;屬於白天覓食的種類,經常與其他物種(包括藍塘和刺尾魚)一起出動。主要食用生長在珊瑚上的藻類。分佈於巴西(特林達德、聖卡塔琳娜州、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羣島)、聖海倫娜(阿松森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月尾刺尾魚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bahia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亞    目
刺尾魚亞目
刺尾魚科
刺尾魚屬
月尾刺尾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Castelnau,1855
外文名
Ocean Surgeonfish、Barber
保護級別
(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月尾刺尾魚動物學史

月尾刺尾魚最初是從巴西採集的標本中描述為Acanthurus bahianus(Castelnau 1855)。該名稱仍是該物種的有效學名。在過去的科學文獻中提及該物種的同義詞包括Hepatus bahianus Castelnau 1855,Teuthis bahianus Castelnau 1855,Acanthurus tractus Poey 1860,Teuthis tractus Poey 1860和Acronurus nigriculus Poey 1875。屬名Acanthurus源自希臘語“acantha”(意為刺)和希臘語“oura”(意為尾巴)。月尾刺尾魚是刺尾魚科(Acanthuridae)中75種刺尾魚之一。該科的魚被稱為手術魚,因為尾巴兩邊的刺非常鋒利,可以移動,類似外科手術刀。
有關該物種及其分佈的爭論不斷。記錄了從百慕大到馬薩諸塞州再到巴西南部和大西洋中部島嶼的海洋醫生。然而,來自西南和中大西洋地區的個體在尾鰭上有一個亮黃色的後黃色邊緣,在背鰭上有一個橙色到紅色的邊緣,這與來自西北大西洋的標本上的白色、藍色鰭邊緣相反。有人提出,這是一個單獨的物種,生物學家提出了復活Acanthurus tractus(Poey 1860)作為該西北物種的有效名稱,而南大西洋物種則保留了Acanthurus bahianus的名稱。 [1] 

月尾刺尾魚形態特徵

月尾刺尾魚
月尾刺尾魚(7張)
月尾刺尾魚的長度約為30.5釐米。在南美洲海岸附近捕獲的最大標本,37釐米。嘴中有緊密的具小齒邊的匙形牙齒。據報告,標準長度為17釐米的標本的上顎有14顆牙齒,下顎有16顆牙齒。 [1] 
橢圓形身體中等深度且受壓。嘴小而頭部低,非常適合從岩石和珊瑚上刮除藻類。尾柄的側面有一個像手術刀一樣鋒利的脊椎,適合水平凹槽。相對較長的背鰭是連續且無缺口的。尾鰭中度至重度萎縮。鱗片小且呈類軟骨狀。 [1] 
身體呈淡黃色至灰褐色,並帶有淡綠色的灰色至淡藍色的垂直線。在狹窄的藍色區域內,從眼睛的後緣放射出短的黃線。背鰭邊緣為藍色、橙色和藍綠色交替排列。肛門鰭的顏色類似,但很少有明顯的帶狀物。 [1] 
尾鰭為橄欖色至棕色,在基部突然變白或變淺,後部帶藍色白色。尾椎的窩處有一個小的紫色或藍色區域。在產卵期間以及種內競爭和其他交流過程中可能會發生顏色變化。 [1] 

月尾刺尾魚生活習性

習性:棲息在由珊瑚和岩石構成的淺水底部;通常以5個個體的小團體或更多個體的團體的形式出現;屬於白天覓食的種類,經常與其他物種(包括藍塘和刺尾魚)一起出動。 [1] 
食物:主要以綠藻和褐藻以及少量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的小嘴和特殊的牙齒在底部的海藻墊上覓食時,會收集大量的珊瑚和沙子。月尾刺尾魚的腸壁薄薄,充滿沙子和各種動植物,被認為有助於消化藻類食物。主要食用生長在珊瑚上的藻類,包括網地藻屬Dictyota)、剛毛藻屬Cladophora)、硬毛藻屬(Chaetomorpha)、仙菜屬Ceramium)、泰來藻屬Thalassia)。 [1] 
天敵:較大的魚類是月尾刺尾魚的潛在捕食者。捕食者包括羊鯛魚(Lutjanis analis)、老虎石斑魚(Mycteroperca tigris)、黃鰭石斑魚(Mycteroperca venenosa)、喇叭魚Aulostomus maculatus)和大魣(Sphyraena barracuda)。位於尾柄兩側的手術刀狀脊柱被用作抵抗天敵的主要防禦機制。這些尖刺被用在大刀闊斧的動作中,對不幸的受害者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在公海的幼體生命階段,該物種的捕食壓力最高。 [1] 

月尾刺尾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巴西(特林達德、聖卡塔琳娜州、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羣島)、聖海倫娜(阿松森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3] 
月尾刺尾魚分佈圖 月尾刺尾魚分佈圖

月尾刺尾魚繁殖方式

9-12個月大時達到性成熟,長度為11-13釐米。產卵期為11月至4月,產卵高峯期為12月至3月。刺尾魚屬的成員通過成對或更常見地成對聚集而產卵。產卵期間以及種內競爭和其他形式的交流過程中,顏色可能會發生變化。中上層卵是球形的,具有單個油球。每個直徑為0.17毫米。孵化後,幼魚呈風箏狀,有一個細長的鼻子和一個小的嘴巴。幼魚是大型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的獵物,通常在金槍魚的胃中發現。轉變為幼體階段的時間大約為23-33米,對應於隨後的42-68天的浮游幼體階段。隨着幼魚從水體中移出併發育為幼體,然後尋求珊瑚礁和海草棲息地的保護和資源。 [1] 

月尾刺尾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月尾刺尾魚主要價值

月尾刺尾魚是一種流行的水族館和誘餌魚。有時會在當地作為新鮮的魚餌提供,但要捕獲時要小心,因為尾柄中隱藏着鋒利的脊椎(尾巴前的狹窄區域)。肉在當地市場上是受歡迎。月尾刺尾魚體型小,顏色鮮豔,在公共水族館裏很受歡迎。 [1] 
參考資料